澳門水資源狀況簡介

【本報訊】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即將首次出版《澳門水資源狀況報告2010/2011》,報告詳細闡述本澳淡水資源環境、污水處理排放、供水用水安全以及節水規劃措施等多個方面,藉此加深社會各界對澳門水資源環境的認知,提高公眾節約用水的意識。

淡水短缺危機

現時可供人類及自然生態環境使用的淡水僅為全球淡水資源總量不到1%,淡水資源短缺是繼石油短缺問題後的世界第二大資源危機。根據聯合國《世界食水發展報告》的預測,倘若人類不改變用水習慣,至2025年,全球最多有分佈於60個國家共70億人口缺水,佔全球人口九成。

淡水需求量大

每人每日對飲用水的需求為2-4升,但生產一人一日份量的食物卻需要2,000至5,000升淡水。例如,生產一千克大米需要1,000-3,000升的水,生產一斤穀飼牛肉需要13,000至15,000升水。

依靠內地供水

過去十年,本澳約96%的原水量來自珠海。原水分別經青洲水廠、大水塘水廠或路環水廠處理後,通過供水網絡輸送到各用戶,部份的原水亦引到澳門大水塘水庫及路環石排灣水庫貯存備用,兩水庫合共總庫容達235萬m3,可用於供水調節的有效庫容合共為190萬m3,目前可滿足本澳9天的用水。

對澳供水設施

西水東調工程於2006年年底竣工投產,該系統包括平崗泵站及由平崗到廣昌泵站的原水輸水管,每日取水能力為100萬m3。2008年底,第三條珠海供澳原水管道正式啟用,解決了供澳原水管道超負荷運行的情況。而竹銀水庫及配套的設施亦於2011年中竣工。隨著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使用,珠海和澳門的原水供應有了進一步的安全保障。

污水處理設施

澳門目前共有五座污水處理設施,分別為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仔污水處理廠、路環污水處理廠、國際機場污水處理站以及跨境工業區污水處理站。五座污水處理廠的總處理能力最高可達每日約36萬m3。

改善尾水質量

為配合澳門的經濟發展及提高環境質量的保障,仔污水處理廠現已開展尾水質量改善工程,並將於2011年的上半年完成,屆時尾水的質量將符合國家標準GB18918-200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一級A標準。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的擴容升級工程亦將於2011年內開展,工程完成後尾水質量的主要參數將提升至上指國家標準的一級B標準,擴容後的處理量將提升至每日18.4萬m3。

構建節水城市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轉變所帶來的水危機,特區政府於2008年底成立推動構建節水型社會工作小組,推動全澳節約用水,構建澳門成為節水型城市。小組於2009年底至2010年初徵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後,於2010年6月推出《澳門節水規劃大綱》,在加強宣傳教育、普及節水器具、降低管網漏損、拓展雨水利用、開發再生水源、重建水價機制、完善法規制度及加強應變能力八項開源節流方針上,對澳門未來十五年的水資源管理及發展路向作出了規劃,期望能凝聚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力量,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澳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節水工作見效

隨著整體經濟及人口規模的增長,過去十年,本澳用水量的平均增長率為3.25%。然而,在居民、社會各界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全澳用水量首次出現負增長(與2009年相比減少1.5%),反映特區政府在節水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初見成效。

用水量料劇增

澳門將透過填海增加350公頃土地發展新城區,港珠澳大橋的興建亦勢必帶動經濟和人口迅速增長,預計未來十年澳門的用水量將大幅上升。根據《澳門節水規劃大綱》的用水量預測成果,至2015年本澳的年用水量將由目前的6,715萬m3增加至9,476萬m3,到2025年將達到12,346萬m3,約為33.8萬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