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大陸台商白皮書摘要

陳明璋

前言

多年來,台商一直扮演著協助大陸經濟開發的「引擎」角色。他們帶著技術、資金及管理,以上、中、下游的群聚方式,快速進入大陸,也因有同文、同種、同文化的優勢,加上已經熟練的成功外銷模式,因此,很快在中國大陸闖出一片天。當時,中國大陸以極其優惠的條件招商引資,讓飽受台幣升值、缺工及環保壓力的台商,找到另一個投資樂土,雙方合作配合無間,可謂雙贏互利。

未料,在兩岸加入WTO之後,大陸因投資過熱,實施降溫的宏觀調控政策,又因貿易年年大幅順差,引發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因而被迫調整它所鼓勵的加工貿易政策,一時之間,讓一向扮演大陸經建功臣的台商,反變成大陸經濟發展極欲搬離的「石頭」。此後,台商即面臨不得不調其角色與營運模式的景況。而2008年發生的金融大海嘯,更深重打擊外銷業的發展,2010年大陸調整最低工資政策,以及富士康連跳事件引發的加薪熱潮,若再加上歐元貶值的危機、2011十二五規劃的收入分配改革、5年薪資倍增計畫、茉莉花革命帶來的油價波動現象,以及日本震災引發的供應鏈斷裂的挑戰,台商不但面臨內外交逼,且喪失生存訂單的挑戰。今後,台商在大陸從事投資與加工貿易已無法擺脫高工資時代來臨的衝擊,代工企業的營運已不再容許固守現狀,而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改弦易轍來轉型經營。

為此,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接受臺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委託,進行「2011大陸台商白皮書」的研究,針對當前臺商在大陸遇到的課題進行探討,研究主題包括台商投資與經營現況,台商投資遇到的9大問題分析,最後則根據研究發現分別各對台商與兩岸政府提出10點建議。本文即為2011大陸台商白皮書的研究發現。

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於2011年1月期間,調查、拜訪了半個中國大陸,包括華北的北京、天津;華東浙江的杭州、嘉善,大上海地區及江蘇的昆山、蘇州及吳江等地;華中的武漢地區;華南廣東的花都、廣州、南海、佛山、順德、中山、珠海、深圳及東莞等地;福建的漳州、廈門、泉州、福州及福清等地。共舉辦42場座談會,參與座談討論者共有8百餘人,現場填答問卷有450份,有效問卷有385份,有效率為8成5,樣本分佈以華南地區最多,有207家,占53.8%;其次為華東地區,有135家,佔35.1%;華中有30家,佔7.8%;華北有13家,佔3.4%。

台商投資與經營現況簡述

近幾年,台商的主要競爭對手已不再是台商,而是大陸本土廠商,且不管內外銷都是如此。在內銷市場方面,2003年以前,台商尚可與陸資一拼高下,但此後就不是其主要對手,到2010年,接近6成的台商主要對手是陸商,台商佔26%,外資則只佔15%;至於國際市場,也在2003年發生變化,2003年之後,台商在國際市場的主要對手是陸商而非台、外商,可見大陸廠商進步之快。然而,台、外、陸商三者的差距都只在5-10%,不像內銷市場差距較大。

2011年,台商資源因素最缺乏的是人力(81%),其次是資金(17%)、通路(16%)及電力與訂單(均14%)等4項,再次為缺技術(12%)、缺原料(11%)及缺前景(10%),最後才分別是缺土地和缺石油(8%與2%)。

多數台商預測,2011年勞工成本升幅平均應在15%~20%之間,人事流動率在10%以上,顯示缺工問題的嚴重性;而原物料價格上漲亦達10%以上,油價也將上漲10%,顯示這4大因素波動最大;其次為內遷、外移率在10%以下,關廠歇業率5%~9%,足見台商2011年經營環境的惡化趨勢;再次為租稅負擔增加5%左右,人民幣升值與物價升幅皆在4%~5%,亦構成台商經營的壓力;最後大部分台商預測利率升幅為2%。總之,上述十大因素一起加在台商的身上,挑戰的確甚大。

2011年,華南台商的經營壓力最大,十大因素的增幅都名列第一,挑戰次大者為華東台商,再次為華北台商,華中台商所受的衝擊相對較小。

另台商在宏觀面面對宏觀調控的壓力、稅制改革的影響,微觀面又有人民幣升值、缺工嚴重,以及成本增加的壓力,這5大因素都是台商在2011年必需用心處理的課題。

2011台商投資面對的 9大問題之調查

本研究將台商問題分成9項,第一是資金問題。台商大都靠自有資金週轉,有39%台商未能貸到當地的銀行款,而與當地銀行往來以短期貸款為多(33%)、長期貸款較少(14%);其次為押匯貸款(14%)、避險操作(13%);再次為託收貸款(6%)與遠期外匯(5%)。很顯然,大陸銀行與台商的往來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2011年,台商在大陸遇到的資金週轉問題最大的是客戶拖欠(35%),與要靠母公司支援(27%),其次是貸不到款,同時也很難貸到人民幣(均為21%),顯示台商做內銷卻未能獲得當地銀行的支援與支持;此外,到期不能展延而被迫還款(16%),且對台商採差別利率(13%),也讓台商深受其苦,最後,倒帳多難收款、機器土地不易擔保,且條件嚴苛、三角債壓力與及民間借貸利息高等,比率雖在10%以下,但這些狀況加總,在在顯示台商未得當地銀行關愛的眼神,而有待突破加強。

第二、土地問題。多年來,台商遭遇的土地問題甚多。其中,最大的困擾是土地權證的合法取得(34%)、土地取得不易(30%)及土地稅高(30%)等3大問題,其次是土地貸款不易(16%)、政府間協調難(16%)及徵收價格不合理(13%)。而對於土地徵收,台商有各式的抱怨,如價格不合理、徵收不透明、補償不平、無配套及假政策徵收等5因素,如將這些加總,土地徵收應列台商3大土地問題之一。

第三、稅務問題。眾所週知,稅務問題確實帶給台商很大的困擾。其中,稅務法令複雜難懂、優惠減少、稅賦負擔增加、過重及查稅的困擾等4項,均有30%左右的台商有深刻的感受;其次為優秀財務人員難尋,出口退稅率低亦各有17%與12%台商有所體會,最後才是關聯交易、移轉交易與稅務救濟欠缺及增值稅發票開立困難,比重各為6%、6%與5%,這8大稅務問題,再加新稅徵收,讓台商感慨租稅已無優惠,負擔沉重。

第四、山寨仿冒與智財權問題。山寨仿冒在大陸不但是經濟現象,且已逐漸形成一種流行文化。因此,有近一半(48%)台商表示有被山寨仿冒的經驗,這種狀況以華南和華中台商最為嚴重(均53%),華北的43%次之,華東41%為最低。

就仿冒的狀況而言,台商一般以產品被仿冒最多(57%),其次被挖角、人才外流,被偷仿(36%),再次為外觀與設計精神類似,或各地政府不能配合,很難取締仿冒者,佔25%。而技術外流的情形亦有23%,最後才是被搶先註冊與反客為主的狀況(各為12%與9%)。

仿冒既成流行文化,處理自有其困難。台商表示,最大的難題是地方保護主義(41%)、對侵權保護不力(39%)及查證困難(34%)等三者;其次為行政執行力弱(26%)、司法不昭(22%)與仿冒勢力強大(20%),再次是查處費用太高(18%)與缺乏協助單位(15%);最後才是人為幹擾(10%)與反客為主(6%)。

第五、經貿糾紛與勞資爭議。台商西進已經20多年,高達73%的台商表示曾有經貿糾紛的經驗,只有27%台商沒有不愉快的風波。而經貿糾紛發生最多的地方不是沿海的華南,反而是以內需為主的華中地區,比重高達83%;其次為華北的77%,再次為華東的73%,華南台商反而是墊後的71%。

2011年,台商發生的經貿糾紛以勞資爭議最高,有55%,其次為土地糾紛(32%)、智財權糾紛(29%)、合同糾紛(26%)與債務糾紛(22%),再次與官方糾紛(17%)、買賣糾紛(15%);另有稅務糾紛(9%)、合資及與台商糾紛(均5%);最後才是關務糾紛、貿易糾紛、醫療保健、地方保護及三角債糾紛,比率均在5%以下。

台商處理勞資爭議最常用的方式是改善勞動條件(43%),其次是請求外界協助,其中,有31%的台商請求當地政府幫忙,34%提出仲裁,30%懇請台商協會協助;再次則為提高工資及與律師談判(各22%),最後有9%找工會協商,也有2%被迫停工。

第六、拓展大陸內銷問題。2011年,台商在拓展內需方面碰到不少問題,其中以行銷通路佈健不易、業務人員素質不佳及遇到價格惡性競爭等問題最大(均在40%上下);其次為貨款難收、產品被仿冒及各地消費習性差異大(各為27%、26%與21%);再次為政府法令管制太多、不公平競爭、促銷廣告費用高、當地保護主義及品牌優勢欠缺等5大因素,比重皆在10%以上;至於配銷運銷難管與市場調查不易,各在10%以下。

第七、權益保障。台商投資多年,曾遇到許多的經貿糾紛,期盼自身權益有所保障,這也是台商期盼兩會權益保障早簽協議的主因。調查指出,台商最需要的權益保障為人身安全、財產保障及智慧財產權的落實等3項(56%、40%與36%),其次為租稅公平、糾紛仲裁公平、土地權證合法取得及官員信守承諾等4大項(26%、25%、24%與21%);再次則為無重複課稅、無不當罷工、社會責任輕及無地方保護等4項(18%、17%、16%與15%),最後才是亂攤派問題(8%)。

如何落實權益保障,台商認為最有效的對策是兩岸簽投保協議(70%),且兩岸應定期檢討(37%)才能具體落實;其次有44%台商表示不應重複課稅、34%台商期盼有台籍仲裁員參加糾紛仲裁;32%台商要求智財權的落實,以及25%台商希望租稅公平合理,這4大要求正是台商的心聲。

第八、投資的一般性問題。台商在大陸碰到的一般性問題以不可控制的成本太高(57%)與政策變動太快難以掌握(42%)為最;其次是勞動爭議多(37%)、人際關係複雜,因而交際應酬變多(28%);再次為保護主義盛行(20%)、前後任官執法不一(17%)、欠缺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