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孫中山在澳門的足跡

【新華社9月25日電】澳門文第士街1號是座三層小洋樓,這裡草木蔥蘢、花團錦簇。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銅像矗立在綠茵茵的庭院裏,後面襯有 “天下為公”四個孫中山手書的大字,蒼勁有力……這裡便是澳門孫中山紀念館。

澳門是孫中山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澳門不但是孕育辛亥革命的搖籃,也是辛亥革命思想的輻射源。這裡是孫中山懸壺濟世的第一站,是孫中山走向世界的出發點;這裡是孫中山運籌共和的策源地,這裡是他臨危避險的港灣,也是辛亥革命及其安置家人的大後方……

偉大人生從這裡起航

澳門距孫中山老家香山縣(後改為中山縣)翠亨村僅37公里,是孫中山來往香港與家鄉之間的必經通道。史料記載,孫中山的父親年輕時在澳門板樟堂街做過鞋匠,孫中山從小常隨父母來澳門。1878年,12歲的孫中山第一次離開故土隨母親到美國檀香山就是經澳門出發的。

1883年,17歲的孫中山往香港西醫書院讀書。在港學醫的5年間,孫中山常來往港澳,發表反清言論,公開提出“勿敬朝廷”口號,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結成小集團,被人稱為“四大寇”,經常大膽議政。當時楊鶴齡在澳門的“楊四寇堂”成為孫中山在澳門時的重要活動地方。1892年春,中國近代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鄭觀應編纂的《盛世危言》,就將孫中山在澳門寫的《農功》一文收入。1894年6月,孫中山《上李鴻章書》也是在澳門完成的。

懸壺濟世的平臺

1892年7月,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9月應邀到澳門鏡湖醫院出任新設的西醫局首任義務醫師。他是澳門第一位華人醫師,開創了鏡湖醫院西醫之先河。

彼時,鏡湖醫院已成立21年,是一所傳統的中醫院。當年9月,孫中山蒞臨澳門,開始了其醫生兼革命家的生涯。這位中國革命的先驅者,不但在這裡吹響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號角,也為鏡湖醫院帶來了變革之風,他引進了西方先進醫療技術,澳門同胞從此得以分享現代醫學的成果。鏡湖醫院當時那座古老的廟宇式建築,而今已被多座新建的醫院綜合樓所取代,孫中山先生帶著聽診器、身著長衫行醫形象的雕像佇立在大樓前,仿佛仍關注著今天的民眾……

在澳門行醫期間,孫中山以醫術為“入世之媒”,在救治患者疾苦的同時,仍熱衷於醫國事業,不畏艱辛地探求救國的真理,積極醞釀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途徑。孫中山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其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早期民主革命思想和藍圖,都是在澳門時形成的。1894年,孫中山離開澳門到海外,由一個業餘革命者變成職業革命家。

孫中山一生與澳門關係密切。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9月,他就派員前往澳門荷蘭園和隆街21號設立了革命機關,對外則以“樂群書社”作掩護。記者曾探訪這裡,而今已成為私家用地。此後,又在白鴿巢義山巷建立了通信聯絡點,如今這裡已成為民居;1909年,同盟會澳門分會成立,地址設在澳門南灣街41號,主要任務是開展宣傳活動,秘密發展組織,積極募集經費,並把開展武裝鬥爭作為主要活動。

資料記載,澳門同胞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大為支持。辛亥革命前後,澳門同胞曾多次捐款,善款均由鏡湖醫院轉交。

辛亥革命的大後方 安置家人避風港

1895年,孫中山領導廣州起義失敗後來澳門避難,友人不顧當局對他的通緝將其藏匿。孫中山在澳門小住幾天后坐船去了檀香山,後來他再也沒有在澳門長住過,但他的家人卻長居於此。

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期間,他哥哥孫眉曾在澳門風順堂街置有一棟房子,供孫中山及其家人居住,該屋後來被毀。辛亥革命成功後,位於文第士街1號的這棟洋房,經改建成為孫中山家人長期居住的地方。其元配夫人盧慕貞、兩位女兒和次女婿戴恩賽,以及哥哥孫眉,均先後在澳門病逝。孫中山的兒子孫科也經常由台灣來澳門,其唯一的侄兒孫昌也在澳門讀書、長大。

1952年9月,在澳門生活了40年的盧慕貞病逝。1958年,盧慕貞長期居住的這間寓所被命名為孫中山紀念館。如今,紀念館的一樓正廳,供奉著孫中山先生的半身銅像,銅像兩側有一副“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的對聯,橫批為“天下為公”。紀念館各展室內,陳設著孫中山生前照片、傢具及用品。睹物思人,撫今追昔,辛亥革命的烽火硝煙,老一輩革命家拯國家於危難,救民眾於水火的一次次革命,仿佛就在人們眼前……

近年來,孫中山紀念館內還開闢了閱覽室及台灣專區,提供各類書報雜誌及與台灣相關信息,以推廣中華文化,加強台灣與澳門及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

遙想當年,孫中山病逝,澳門各界人士冒雨集中鏡湖醫院,隆重追悼孫中山。當時澳門人口只有10餘萬人,參加者卻逾兩萬,澳門同胞對孫中山的深切悼念,愛國情懷感人至深。

如今,澳門多個地點仍冠以孫中山的名字:孫中山市政公園、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孫中山市政公園……澳門人民用這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對孫中山的永恒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