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從世界演變看中國改革路線圖

周瑞金

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一百年前就高瞻遠矚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迎來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們以世界的眼光、歷史的視角,結合中國的實踐,審視我國改革所處歷史方位,可以更自覺主動地把握改革的機遇和發展的進程。

如何觀察辛亥百年來的中國發展進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特別是三十年來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跡,我們應當從全球的視角加以觀察。從世界經濟、文化、宗教發展看,中國是世界進程的一部分。中國雖說有自己的國情和特色,但總體上從古代到近代,中國的許多重要文化、宗教、經濟進程不但與世界其他國家基本同步發展的,而且在工業革命之前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一,綜觀辛亥革命百年來世界社會思潮與國家制度的激蕩、較量、競爭與融合

辛亥革命百年來,前五十年風雲激蕩,戰爭、革命、危機、衝突不斷。其間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俄國十月革命;經歷了一次席捲全世界經濟大危機(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二次大戰後誕生了十多個社會主義國家,形成東西方陣營,五六十年代民族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尤其是中國、古巴革命,印度(包括後來的南非)獨立,對全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後五十年,世界進入相對的和平發展時期。一是新技術革命推動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摧動工業化、知識化,出現知識經濟、智能革命浪潮,中國正趕上這一波發展浪潮,取得巨大後發優勢。從2008年開始又引發一場席捲全世界的金融大危機,至今世界經濟未從這場危機中走出來;二是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中國崛起,歐盟出現,推動世界政治多極化。中國的經濟與政治以崛起的姿態走進世界各國的視野。

辛亥百年來,我們看到世界社會思潮與國家制度的激蕩變化:

1、以前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思潮及傳統社會主義制度。經濟上實行全面國有化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政治上實行一黨專政、領袖集權;思想文化上輿論一律,壟斷意識形態;對外關係上輸出革命,組成集團,冷戰對峙。蘇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席捲世界經濟大危機中,顯示了計劃經濟動員全社會財富,實現快速趕超粗放型工業化的優越性,在世界經濟危機中一枝獨秀。後來又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攻克柏林,戰勝德國法西斯主義。上世紀50年代蘇聯在核技術利用和航空航天領域的領先發展,如第一艘原子破冰船下水,第一架超音速飛機上天,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開創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這為社會主義在世界上贏得巨大威望,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追求的目標。然而,由於這個國家制度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和壟斷,束縛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得不到提高,人民民主自由和人權遭到嚴重損害,內部危機日益深重,執政黨嚴重脫離群眾,終於顯示出不可持續性,像拋物線那樣先高後低,最終走向解體,並引發了東歐劇變,世界局勢為之改觀。

2、以德國納粹党為代表的法西斯主義思潮及制度。經濟上實行高度集權的國家壟斷統制經濟;政治上實行獨裁專制,以恐怖手段鎮壓反對者;反對民主,扼殺人權,種族迫害,發動戰爭,給人類帶來嚴重災難。因此,它像電脈衝來得快消失得也快,很快被世界人民所唾棄。但它留給世界歷史重大警戒,凡發動世界大戰者必亡!由此得以開啟世界和平發展的新時代。需要指出的是,納粹雖然滅亡,但納粹思想卻一直陰魂不散,在世界各地時有火星冒出,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需要對此保持持續不斷的警惕。

3、以歐洲各國社會黨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及制度。經濟上實行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政治上以和平方式取得議會多數掌握政權,實行議會民主;提倡罷工自由,節制資本盤剝,推行“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計劃;文化上提倡思想自由,多元發展。它像漸進線在歐洲發展著,結出今日歐盟之果。昔日戰火不斷,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發源地的“火藥桶”,今天變為統一貨幣、統一議會,邊境開放,和平發展的區域經濟政治聯盟,成為世界經濟政治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但是其高福利的模式也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沉重負擔。希臘、意大利等國引發的歐債危機為其前途投下了一層難以忽視的陰影。

4、以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新政為代表,對傳統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良的思潮及制度。經濟上堅持自由企業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同時實行必要的國家幹預和社會調節,反對壟斷;政治上堅持憲政自由和議會民主,推行社會改革,調整分配制度,建立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大緩和社會矛盾;文化上提倡多元兼容,自由思想,激勵創新,不斷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對外推行霸權主義。美國的變革無疑吸收了社會主義的一些因素,使資本主義制度在改良中發展,成為今日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是美國基本制度對資本節制不力,甚至有意縱容,使得美國的金融大鱷有可能吞噬其他國家的金融財富;虛擬經濟有可能吞噬實體經濟所創造的財富,從而引發規模宏大的全球性金融乃至經濟危機,帶來社會動盪;大規模舉債的發展方式也可能最終因其在一定時期內無力償債而導致國家信譽的崩潰,也會拖累其他國家。

5、以中國改革開放為代表,對傳統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改革的思潮及制度。經濟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實行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混合型經濟和快速趕超的粗放型工業化。政治上實行一黨領導多黨合作,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文化上強調主流意識形態,實行思想文化輿論統制;對外關係堅持獨立自主,和平發展。我國的改革無疑吸收了資本主義的一些因素,使傳統社會主義走出困境,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但對這種中國發展模式,我們要有清醒認識。因為,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與低工資、低地價、低人權的“三高三低”粗放型發展方式難以複製推廣;同時,資源、資金、權力高度集中下的舉國體制,雖然可以辦大事,抗災害,但也容易帶來決策不當,暗箱操作,造成腐敗,造成巨大浪費。甚至由於其不計成本的特點,容易形成官僚利益與壟斷利益相勾結的特殊利益集團。舉國體制辦大事的特點又極易讓執政者產生“大躍進”、“跨越式發展”這樣的衝動。這種衝動如果和特殊利益牽扯在一起,將給中國社會帶來無法估量、難以挽救的災難後果。許多清醒人士已經看到,這已成為我國深化改革、社會轉型、民主建設的一個難題。

二,綜觀辛亥革命百年來中國現代化路徑選擇的艱難、曲折與希望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倡導三民主義,企圖通過軍政、訓政、憲政道路走向憲政民主和人民共和。他畢生奮鬥,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家天下的皇權統治,但沒有徹底完成反封建的歷史任務,臨終留下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而,蔣介石把持國民黨後,走到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專制獨裁道路上去,與共和背道而馳。蔣經國在臺灣主政後採取一系列政治革新舉措,特別在晚年出於“向歷史交代”、“不計個人毀譽”的強烈心理動機,大力推進臺灣民主政治轉型,解除戒嚴,取消黨禁和報禁,充實民意機構,促使地方自治法律化,作了憲政民主的勇敢探索,成就了民主轉型的成功。今天臺灣的政黨政治雖然不能說已經很成熟,但國民黨政權失而復得,說明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進程,展現了新的模式,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中國共產黨倡導社會主義,走向共和。建國60年來,前30年現代化路徑選擇,基本照搬斯大林傳統社會主義經濟與政治制度,發生嚴重失誤。經濟上全面國有化,追求一大二公,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比前蘇聯更急於快速趕超粗放型的工業化,搞大躍進、人民公社。政治上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高度集權,進行全能主義的行政管制,取消了社會私權領域。文化上推行鬥爭哲學、馴服工具,實行一元化思想控制,輿論一律,文化統制。這樣,造成國家吞噬了社會,執政黨吞噬了國家,領袖吞噬了執政黨的局面。我們党成立時走進了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大門,想不到建國後稍稍地跳出了德先生和賽先生的窗口,走到文化大革命道路上去,國家經濟遭巨大損失,政治冤假錯案遍及全國(僅胡耀邦同志主持平反工作五年間就平反了300多萬人),社會信仰造成混亂,國民心理遭受巨大創傷。

以鄧小平、葉劍英、陳雲、胡耀邦為代表的一代老革命家,痛定思痛,大徹大悟,決心與斯大林傳統社會主義制度決裂,與毛澤東晚年錯誤思想決裂,改弦易轍,另辟新路。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選擇!經由這一歷史選擇,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三,當代中國在大國崛起中遇到的困境與難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奇跡般成就。GDP以年平均9.7%速度持續30多年增長而不衰,尤其在國際金融大危機之下仍保持高速增長。GDP總值由1978年3600多億元猛增到2010年的39.7983萬億元(約5.74萬億美元),翻了110倍,人均達到4283美元。我國GDP總值去年已超過日本(5.47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占到世界的9.27%。鄧小平同志預計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人均4000美元的目標,2010年已經達到,提前了40年。這真是誰都料想不到的。

再以汽車發展為例,2009年我國頂著金融危機汽車銷量飛速增長,全年銷售汽車1364萬輛,增長46.2%。2010年我國汽車生產和銷售又雙雙超過1800萬輛(生產1826萬輛,銷售1806萬輛),成為全球第一汽車生產和銷售的大國。據2009年統計,我國石油日消耗量是800萬桶,美國是2000萬桶,中國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石油消耗量僅占十分之一,應當說還有發展空間。當然,中國幅員遼闊、人口多,主要還是發展軌道交通、公共交通。

還值得一提的是鋼鐵產量,2006年中國鋼產量達到41750萬噸,超過美英等28國的鋼產量。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產鋼13350萬噸,英國加歐盟25國產鋼19890萬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