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面積不大人口只有50萬左右的澳門,憑藉每年近3000萬的遊客,300多億元(澳門元,下同)的零售市場銷售額,受國際眾多知名品牌的青睞,紛紛進駐澳門,刺激消費市場的同時也提升了澳門世界旅遊城市的形象。品牌店如雨後春筍般在澳門湧現,隨著經濟環境改變,現時在澳門引入和經營品牌其實面對不少困難。在意識不足和先機已失的情形下要自創品牌更是難上加難。澳門國際品牌企業商會副理事長何敬如是說。
品牌店改善澳旅遊城形象
澳門以“賭”聞名於世,近年隨著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其他產業也越來越發達,逐漸受到重視,其中消費市場是一個典型。何敬麟告訴記者,澳門雖然只有約29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0萬左右,市場並不大,但每年近3000萬的訪澳遊客,零售市場的銷售額去年高達290億元,今年上半年已經達190億,全年可望突破300億,甚至是350億,這個市場不可謂不大。澳門以博彩旅遊業為主,消費群體的購買力較高,難有國際知名品牌不對澳門感興趣。因為如此,LV、阿瑪尼等越來越多的品牌店在澳門湧現,甚至將澳門作為在亞洲地區推廣的旗艦。
何敬麟說,越來越多國際品牌進入澳門,對澳門的影響是正面的,一方面是澳門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更加被國際社會認同。另一方面,對作為旅遊城市的澳門而言,遊客熟知的品牌落戶澳門後,可令初到澳門遊客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產生歸屬感,消費更放心。可以說,品牌店的進駐讓澳門旅遊城市形象得以完善,零售市場獲益良多。
大發展亦面對不少困難
熟悉澳門的人都感受到近年各種品牌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發展速度令人咋舌。但在大發展的背後,由於各種原因,困難隨之而來。何敬麟說,澳門地少,大的購物空間不多,大商場主要是集中在大型的度假村酒店內。品牌店大量湧入,令鋪租大幅提升,在澳門經營品牌店的成本越來越大。“我們希望澳門未來落成的酒店能提供更多零售配套空間”。
除經營壓力增大外,品牌代理商也越來越感受到,港澳作為品牌進入內地市場的平臺,其作用正在減弱。“隨著內地急速發展,國內一線、二線城市的零售市場已能與港澳並駕齊驅,越來越多品牌已不選擇在澳門做試點,而是直接開拓內地市場”,何敬麟說。
創立澳門品牌難上加難
如上所述,在澳門引進及代理品牌已面對困難。所謂“困則思變,變則思進”,何敬麟認為要“進”有兩方面可做,一是耐心經營品牌,“市場不斷出現新的品牌,現時一般的品牌5年後未必不是知名品牌,這需要考驗大家的眼光”。其次是更“進”一步,創立澳門自己的品牌。但這點何敬麟認為面對困難也不小,甚至更大。
何敬麟說,澳門是小地方,要做好一個品牌很難,現在經濟及社會發展了,環境也變得複雜,要創立品牌更加困難。這其中除了已提到的經濟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人的思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澳門其實並非沒有特色和馳名的產品,但這些產品多是中小及微型企業以家庭作坊式生產和經營,採用正規企業方式經營的少之又少,連品牌成長基本的條件都無。更主要的是大家根本就沒有將產品發展成為品牌,做大做強的意識。以澳門最為知名的美食——豬扒包為例,幾十年來都是一種經營方式,每天只在唯一的店鋪出售固定數量的豬扒包,晚了想買都買不到,直到前不久才有改變,開設了第一家分店。“同樣的產品、同樣的生意,在香港相信早已上市了!”何敬麟說,“其實真不知道如何形容澳門人的這種性格,說好聽的是追求安逸的生活,難聽點就是懶惰”。“不過現在值得高興的是,有些產品傳至第二、第三代,或到現在將要接手的一代中,有很多人曾走出澳門求學,想法和認識多了,相信會有一些改變”
喪失先機也是澳門創立品牌困難之一,這也與澳門人思維和社會意識分不開。何敬麟說,以房地產為例,香港業者不斷在澳門發展項目,打響知名度,創出品牌。澳門雖也有企業或人士有此打算,但實際看來,香港企業所以能做到現在的成績,是因為早前已在內地拿到不少地皮,澳門業界現在才行動,根本就沒有先發優勢可言。
再者,要做大做強品牌首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配合,澳門現時失業率不足3%,很難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能做好現在的事情就不錯了,還說甚麼進行品牌的擴大推廣?”
雖然面對困難不少,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澳門的自創品牌。實際上澳門也是有不少知名品牌,如“手信”業的“咀香園”便是,而且不斷有澳門人嘗試在澳門之外創立和經營品牌,並取得成功。如“澳門豆撈”、“大自然地板”等的創始人都是澳門人。何敬麟說,要在澳門創立品牌,要取得成功,最主要要看所做的行業,“比如與旅遊娛樂相關的可能會成功,而與澳門早已存在的製衣業相關的則較難出現好品牌”,“這是因為環境變了”,“如何認識和把握則要視乎個人和企業的眼光和能力”。
本報記者:王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