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設定兩岸政治議題要引小英入甕  

馬英九「黃金十年」競選政綱宣傳活動的最後一站,選擇在「總統府」推出未來十年內倘條件成熟不排除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引發強烈反應,一掃自「總統」選舉哨備戰開始後,只見漫天相互抹黑等的技術操作手段,未見引發政綱爭論的戰略話題,因而選情顯得冷颼颼的沉悶局面。

在各種反應中,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選民支持馬英九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並認為此舉將有助兩岸穩定交流,使兩岸人民同受益處。這就證明,馬英九過去避免被扣上「紅帽子」的擔心是多餘的,而「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有關「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的共識,及國民黨黨綱中有關「營造兩岸和諧,建立兩岸軍事互相機制,簽訂和平協議,促進共榮發展」的論述,是符合大多數民眾的意願的。既然如此,馬英九就應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承認「九二共識」,並已在此基礎上與大陸進行兩會談判,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一系列協議的強項,在競選過程中打好「兩岸關係牌」,專攻蔡英文的罩門弱項,使當選連任的安全系數又將增加若干個甚至是兩位數的百分點。

看來,這也正是馬英九在眼看到其民意支持度已與蔡英文拉開了距離,宋楚瑜「第三勢力」的「勢」又無法形成,而自己在被蔡英文扣上「親中賣台」的「紅帽子」,李登輝更是發動「棄馬保台」的情況下,民意支持度不降反升,已是「利空出盡」,不會再失分的有利時機,作出的重大決策。既是要尊重連戰、吳伯雄、郝柏村等國民黨元老,讓深藍選票回流,也是要與宋楚瑜搶奪「泛藍共主」的地位和政治道德高地。而事實已經證明,馬英九的這個標的,已經達到。

但在意見多元化的台灣社會,也有不同聲音,而且還是兩走極端。其中屬於「急統派」的政治人物,指出馬英九預設的三個前提條件是「門檻過高」,在台灣的政治現實狀態下,根本不可能簽署。因此,馬英九此說只不過是「維持現狀」,亦即「不統不獨不武」的翻版。但也承認,這總比馬英九前一段時間只是一味大談「ECFA」等兩岸經濟議題,不敢觸及兩岸政治議題為好。而眼看馬英九從宋楚瑜手中奪回兩岸議題政治道德高地的橘營,也甚為吃味,嗆聲「馬英九先把《國統綱領》恢復再說《兩岸和平協議》」。

而民進黨的反應,當然使用其慣常的抹黑及偷換概念手法,故意將「和平協議」與「統一協議」混淆起來,攻擊馬英九已經為兩岸統一進程「確立了時間表」。

最值得注意的是還蔡英文的反應。馬英九拋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震撼彈後,蔡英文不知是被蘇嘉全的「農地豪宅」弄得焦頭爛額,來不及反應,還是擔心會墮入馬英九所設下的「陷阱」,在兩日內都沒有反應,再次受到「危機處理遲鈍」的質疑。直到昨日,才以民進黨主席的身份發表聲明,指責馬英九身為「國家」領導人,拿「國家」前途做賭注,貿然拋出《兩岸和平協議》議題,為了選舉,把台灣人民的未來推向險境。馬英九身為“國家”領導人,拿“國家”前途做賭注,冒然拋出兩岸和平協議議題,為了選舉,把台灣人民的未來推向險境。

其所指的「險境」包括,第一,犧牲台灣「主權」;第二,改變台海現狀;第三,危及民主價值;第四,破壞戰略縱深。蔡英文還特地強調說,她是暫時放下「總統」參選人的身份,以民進黨主席的身份發表這個講話的。

蔡英文不得不對馬英九的「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論」作出反應,馬英九的目的也就達成了一半。其中已達成目的的部分,就是馬英九要揚長避短,運用兩岸關係是自己的強項就是蔡英文的弱項的特點,在與蔡英文辯論「ECFA」等經濟議題佔了上風的基礎上,掀起兩岸關係政治議題的爭論,將一直刻意避開兩岸議題的蔡英文「拉落水」,進一步揭穿蔡英文既不承認「九二共識」,意圖以「台灣共識」蒙混過去,又想持續「ECFA」等兩岸經濟協議,為自己有可能上臺能夠保持經濟政績的善偽面目,並從而破解目前選情甚冷的困局,炒熱對自己有利的選戰氣氛。

實際上,從歷年選舉的情況看,泛綠選民基本上是「死忠選民」,即使是天上落刀雨,他們也會出門投票;而泛藍選民則較為鬆散,尤其是有意支持國民黨候選人的中間和淺藍選民的投票意欲,並不是太強。因此有此一說,投票率越高,對國民黨就越有利。而目前的選情冷清,似是對馬英九及國民黨「立委」參選人頗為不利。只有炒熱選戰議題,才有可能將這些遊離選民吸拉到投票站。

未能成功的另一部分是,蔡英文顯然已經「洞悉」馬英九的「陽謀」,將會導致民進黨的「神主牌」被摧毀,而不得不出來「護牌」;但為了避免墮入馬英九與她進行辯論對決的「陷阱」,就刻意強調自己是以民進黨主席的身份發表聲明的,而避用「總統」參選人身份。

然而,蔡英文即使再「高明」,也無法擺脫她既是民進黨主席又是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雙重身份,人們已經把她視為這兩個身份的「連嬰體」。她所說的每一句話,既是代表民進黨,也是出自於「總統」參選人。既此,倘馬英九乘勝追擊,就必然會將蔡英文一步一步地引入辯論兩岸關係議題的「包圍圈」,從而聚殲之。

其實,即使是「雙英」尚未直接進行兩岸議題辯論,單只是蔡英文昨日的聲明,就已犯了不少邏輯性的錯誤,及支持馬英九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的主流民意相悖逆。實際上,馬英九早就設定了「三個前提」,作為抗禦民進黨攻擊的「避彈衣」。因此,有了「國家需要」,蔡英文的「犧牲台灣主權」就顯得軟弱無力;而《兩岸和平協議》而不是「兩岸統一協議」,這就使馬英九無懼「改變台海現狀」的抹黑;有了「國會監督」,蔡英文的「危及民主價值」就不值一談;既然所簽署的是《兩岸和平協議》,就是終止兩岸敵對狀態,刀槍入庫,又何來「破壞戰略縱深」?相反,蔡英文念念不忘「戰略縱深」,倒是反襯了她是好戰分子,這與大多數民眾渴望台海和平的心理,是南轅北轍的。

但也正是如此,可令人們看到,馬英九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設置了「門檻」,就證明這只是選舉語言,不一定就是他的行動戰略目標。因此,親民黨人恢復了「《國統綱領》再說」之說,有其道理。

但世事無絕對,倘若台灣民眾分享到兩岸經濟合作的紅利,對兩岸議題已是高度接受;而隨著「ECFA」的深入實施,必然會遇到法律等問題,按照經濟基礎作用於上層建築的原理,在水到渠成之下,屆時兩岸不談政治議題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