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渝與馬英丸的歷史恩怨

隨著2012“大選”升溫,國民黨與親民党同室操戈趨向愈加嚴重,國親糾葛始終纏繞不清,而如今局面的形成與宋楚瑜和國民黨一直以來的恩怨糾結密切關聯。

兩次“大選”讓馬宋結下心結

事實上,國民党與宋楚瑜的恩怨,可以說從蔣經國去世後就埋下了種子,到2000年宋脫黨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總統”,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夾擊下,宋差點當選,卻在最後關頭的選前最後一夕被指遭馬英九、劉兆玄及吳伯雄宣佈假民調,讓宋與“總統大位”擦身而過,並拱手讓給民進党的陳水扁。

2000年“大選”是台灣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選戰,宋楚瑜一路席捲藍綠兩邊選票,以一人之力幾乎將國、民兩黨擊潰,直到“興票案”及“美國五棟房產案”出現,宋面對兩個重大打擊,民調支持度仍小幅領先連戰與陳水扁,直到投票前夕,馬英九等人宣佈民調顯示連戰領先宋,投宋即投扁,會造成“連下扁上”結果,公開呼籲藍營“棄宋保連”。馬、劉、吳的喊話確實造成了選票回流,只不過形成了“宋下扁上”的結果,宋獲460多萬票,連戰只有290多萬票,陳水扁獲490多萬票勝出。馬宋難解的政治恩怨就此深深埋下。

2004年國民黨與親民黨合作,以“連宋配”力抗陳水扁連任,馬英九擔任競選總部總幹事,可是同屬馬陣營的時任臺北市府勞工局局長鄭村棋卻組織了廢票聯盟,讓陳水扁在“三一九槍擊案”後連任成功,再次讓宋與“大位”失之交臂。據國民党內部人士表示,2004年“連宋配”若挑戰成功,馬英九要選“總統”至少必須再等16年。當時投票結果顯示,連宋僅以2萬多票些微敗北,當晚群眾湧上街頭,甚至包圍“總統府”,臺北陷入緊張狀況,連宋競選總部開會,馬英九力主應承認敗選,要求群眾解散,不應走上街頭抗爭,此舉立即引發宋楚瑜的強烈不滿,宋還當面大罵馬英九,馬隨即離開總部,公開宣示行政中立,依臺北市長職權維護臺北市的正常運作,馬的第一時間反應更印証連宋對馬的疑慮。

據政壇商界人士表示,馬英九、宋楚瑜都是在蔣經國時代,由蔣拔擢的第二代權貴,宋楚瑜嶄露頭角較馬英九快,宋是蔣的秘書,馬是英文翻譯,宋很快就由蔣外放任“新聞局長”和國民党文工會主任,參贊機要比馬早。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出任党主席遭到來自士林官邸宋美齡的干擾,一時之間黨內大老出現歧見,部分官邸派的黨政軍高層傾向遵從宋美齡的提議,讓李登輝任“代理党主席”,而不是就位實質的“党主席”,當時擔任國民党副秘書長的宋楚瑜就在國民黨中常會上,以列席身份痛陳應該立即讓李登輝就位党主席,以免黨政群龍無首,宋楚瑜的“勤王”奏效,但也因此種下國民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鬥爭的因子,而這時的馬英九則傾向於“非主流派”陣營。

當年,“主流”與“非主流”之爭,宋楚瑜是直接明確地站在李登輝陣營,外省籍的黨政要員幾乎清一色都屈在“非主流派”,馬英九針對“總統”選舉方式,與當時“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在立場上屬於較保守的“委任直選派”,李登輝、宋楚瑜及“副總統”李元簇都屬于“公民直選派”,雙方爭鬥基本還是延續1990年“主流”與“非主流”的角力,其結果是“公民直選派”大獲全勝,也就確立了台灣每四年的“總統”選舉。

廢省讓馬簾政治生涯發生逆轉

馬英九的非主流政治傾向,也註定了馬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權力邊緣化的地位,最高只做到了“法務部長”,“內閣”官位為“陸委會副主委”及“政務委員”,根本沒有進入決策圈。而在李登輝時代,司法還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法務部長”不具有實權。相對于馬英九的不得志,末楚瑜則是李登輝的左右手,他與“總統府秘書室主任”蘇志誠等同于李的“哼哈二將”,宋楚瑜即使在國民党秘書長任內,因為選戰失利必須下臺負責,在李的主導下,不降反升到台灣省官派省主席,確認宋由宮廷走入基層,由“大內高手”蛻變為“民意強人”。

政壇高層人士表示,末在省主席任內利用省府資源,走遍台灣309個鄉鎮,使他成為蔣經國以外,第一個能夠在民間獲得支持的權貴第二代,確立末在1995年能以壓倒性的選票擊敗民進党陳定南當選民選省長,並成為當時唯一能在基層民意中得到絕大多數本土支持的外省籍候選人。任台灣省長是宋楚瑜權勢最高峰,連李登輝都感受到宋的“葉利欽效應”。隔年,1996年台灣第一任“總統民選”,李登輝在台灣省得票率都不如宋在省長囊括的得票率高,這也埋下了“廢省”的禍因。

據國民党高層表示,宋在台灣省長巔峰時期,馬英九則正處於政治生涯最低谷,“法務部長”職務遭掣肘,辭“部長”到“政務委員”的冷板凳。不久,辭官回政大任教,馬英九幾乎是政治圈的冷灶,徒有清名而無實權。一直到李、宋為了廢省接班人正面沖突後,馬英九才趁勢而起,逐步取代宋成為外省籍“民意強人”。1998年,臺北、高雄兩市市長改選,台灣省長遭廢,末無選戰可打,國民党找不到適合的政治明星挑戰如日中天的民進黨臺北市長陳水扁,馬英九始終不願披戰袍,“駐美代表”胡志強更不願打這場沒有把握的仗。最後,馬在智囊建議下決定參選,將其視作更上一層樓的階梯,尤其台灣省遭廢後,臺北市無疑成為通向“總統府”的終南捷徑。最終馬英九擊敗陳水扁,政治行情節節攀升。而宋楚瑜從省長下臺後,1999年全力備戰“總統”選舉,當時國民黨則力拱連戰出馬,連及國民党高層都深知沒有宋的支持,連想拿下2000年“總統大位”,困難重重。所以,“連宋配”成為連陣營積極爭取的主軸。宋楚瑜在宣佈參選2000年“總統”選舉後,國民党分裂已成必然。宋直接訴諸民意,甚至與交情甚篤的蕭萬長都成為權力仕途的陌路。宋征選副手時,曾找過吳伯雄、吳敦義,甚至當時嘉義市長張博雅及民進党台南縣長陳唐山,但都因來自李登輝和民進黨的干擾而作罷,最後才由學界尋到長庚大學校長張昭雄,並因而獲得偏綠的醫界大量支持。結果,“大選”挫敗深深打擊了宋的聲勢,在另立親民党後,宋則一直面臨最現實的權力資源匱乏窘境。而反觀馬英九卻因在臺北市長位置上,即使國民黨淪為在野,馬的政治實力與聲望也鋒芒漸露,馬宋消長之勢立見分曉。

馬末兩人在連續兩次“總統大選”中種下極深心結,末也認定馬英九是讓他兩度與“大位”擦肩而過的“罪魁禍首”,也許這就是迄今為上,馬宋無法真正坐下米開誠布公面談的症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