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保衛戰背後的歷史真相

為什麼要被審判?

抗戰時期保衛常德的中國軍隊,是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

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僅剩師長余程萬率200餘人突圍(包括兩名美國記者,其中就有著名的愛潑斯坦),幾乎全軍陣亡!同時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敵人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大傷元氣。

戰後,蔣介石聞知常德失守,余程萬擅離陣地,震怒之下,下令將其撤職、扣押,送交軍法處審判,並揚言要將他判處死刑!余程萬被押解至重慶。

消息傳出,常德民眾群情激昂,六萬多人簽名作保,求免余程萬一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74軍軍長王耀武也出面求情,57師的殘部更是感到奇冤難辯:指揮官竭盡全力守城了,為什麼還要被處罰?

最終,余程萬被判服刑兩年了事。刑期未滿,王耀武再向軍法處說情,將餘保出,在第24集團軍服役,漸升至第26軍軍長。

余程萬冤不冤?

說冤,也不冤。

戰前,蔣介石就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守住常德,駐軍須與城共存亡”,並一再要求“不成功,便成仁”。這命令的背後,是犧牲57師以纏住日軍主力的決心。而余程萬當即複電:“保衛常德,本師官兵,極感光榮,均抱與常德共存亡之決心……”

余程萬常訓誡部屬:“軍人之職為國守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大戰前夕,他發表57師保衛常德文告:“各級官兵應有堅定的決心,應該認清生與死的界限。假如我們是為了保衛常德,爭取國家民族獨立自由而死,這死比生更有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就是我們父母、妻子,也同樣沾到光榮……總之,有虎賁存在,常德一定存在。”

要求部屬為國赴死大義凜然,為何最終主帥獨活?這是余程萬後來遭到詬病的主要原因。

說不冤,當然冤!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史上,由於敵我雙方武器裝備懸殊,面對大規模進犯,當時的中國軍隊能在一個中級城市堅守5天已很困難,而74軍57師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在無險可守的情況下,堅守了16個日夜,這本身已經是奇跡!戰後的常德城,從東門直接就可看到西門,余程萬率領57師的確已經做到了與常德共存亡。部隊已經打完,常德已成廢墟。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主任等固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第七十四軍萬歲……”

這是余程萬發給司令長官孫連仲的最後電文。當時,城內大火蔽天,日軍已經從各方沖入城內,余程萬自己也拿起槍,率殘部死據城西南一隅,與日軍拉鋸搏鬥。

守城主官已經盡到了一切力量,57師官兵也已經盡到了全部責任。

余程萬所欠的,只是一死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從執行命令完成使命的軍事角度,還是從為57師保留一點火種的情感角度,余程萬的突圍決定都無可非議!

余程萬是什麼人?

這位大名鼎鼎、飽受非議的抗日名將,是廣東臺山人。他1902年5月24日出生在廣東臺山縣獲海區光大鄉的漲村,一個百十餘戶人家的小村莊。

在國民黨軍隊中,余程萬堪稱文武全才。他家境富裕,早年受過良好教育,畢業於番禺師範學校。番禺師範學校就位於現在廣州中山四路的番禺學宮,即後來毛澤東主辦的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所在地。畢業後,他就在附近的番禺高等小學任教。

1924年,他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成為軍校中為數不多的有大專文憑的學生。因他的學識和老練,很快便脫穎而出,成為黃埔學生中第二個晉升將官的人(第一位是海軍局代理局長兼中山艦艦長共產黨人李之龍),當時年僅25歲。

這位25歲的少將,在抗戰爆發後,顯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和出色的指揮才能,引起蔣介石的注意,短短幾年,連升數級。在上高會戰中,他指揮57師堅守陣地,與日軍第34師團浴血奮戰,為57師贏得了“虎賁”稱號。“虎賁”,是歷代英勇無敵軍隊的最高榮譽。

常德之戰後,抗日英雄淪為階下囚。按當時軍中連坐法,所有突圍退卻的將校官長,都有罪,但實際上真正遭到懲處的僅余程萬一人,而且餘也僅被囚4個月,之後無罪釋放,旋被任命為74軍副軍長。

此後余程萬少有作為。

殊死血戰

儘管主帥曾遭囚禁,但57師官兵的英勇壯烈是無可爭辯的。常德城的每一塊磚瓦,都是他們用鮮血浸泡過的。

《紐約時報》描述:“這裏舉目儘是燒焦的圍牆、殘破的磚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這個曾經有過16萬人的城裏尋一未經摧殘的東西,實在難乎其難。”

英國倫敦新聞紀事報》稱:“在這城牆邊的戰鬥,日漸慘烈,甚至好像在歐洲中世紀時代那樣,以手格手,以頰撞頰作殊死的血戰。”

有關這場戰役的慘烈,有太多相關回憶和考證文章,電影《喋血孤城》也有充分表現,但都不如余程萬在為《常德守城戰紀實》一書所做序言中回憶來得真切:“……敵挾其優勢武器,空炸、炮轟、毒攻,無所不用其極。我以有限人數、血肉之軀,與敵做殊死戰……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槍使一槍,無槍則使刀矛或磚石木棒,與敵人死拼。直至彈盡糧絕,援救無望……”

57師為什麼是王牌?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國民黨軍通常都是欺壓百姓紀律鬆弛的,但至少在抗戰時期的74軍,強紀嚴明是很有名的。

余程萬率領57師進駐常德城時,驚恐的市民以為日軍將至,大多逃離。57師人城後秋毫無犯,首先將全城洞開的門戶妥為關閉,非經指定,一律不得擅人民房。指定徵用的住所,均會同警備部、警察局、憲兵隊將傢具什物登記保存,以備開拔時同原主人當面點交。

虛驚一場的市民們回城後,面對完好如初的房屋、傢具和街道,交口稱讚。

當年收割水稻時,余下令全師官兵幫助農民割稻,並嚴令只能喝老鄉一杯茶,不能吃老鄉一頓飯。此舉成為在常德民間傳誦至今的美談。

大戰將至,全城的16萬百姓須在半個月內緊急疏散。

57師在沅江碼頭用船隻免費送下鄉的市民過河,並派兵義務給市民挑運行李30裏,不准收取任何報酬。一個名叫劉為才的上等兵給群眾挑送行李後,索取了兩塊光洋的報酬。余程萬接到報告後,當即下令槍斃。事後,張懸文告,明令全師:“我們虎賁部隊,一向就有良好的榮譽,我們決不能讓這良好的榮譽,由一二個人斷送殆盡……”

仁義之師,必是威猛之師。

瞭解這一點,才瞭解為什麼常德百姓會為余程萬請命,也才會明白為什麼田漢和任光會為74軍譜寫那首廣為傳唱的《74軍軍歌》。

救援為什麼遲遲未至?

74軍是國民黨軍五大王牌軍之一,而57師稱得上王牌中的王牌。

那麼,對這樣一支王牌部隊,為什麼救援不力,眼睜睜看著它和日本人拼光呢?

這須從日軍為什麼要發起常德之戰說起。

常德位於湘西北,不僅物產豐富,水陸交通發達,戰略地位也十分重要。控制了常德,就截斷了川、鄂、湘間的聯繫,對重慶政權產生極大威脅。同時,也可以牽制中國軍隊,減輕滇緬戰場的壓力。

常德重要,但對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來說,守住長江防線及入川各要道關隘更加重要。他確信日軍會以石門一帶為突破口,而常德地區只是戰區的右翼次要陣地。

在沒有摸清楚日軍真正用意和布兵態勢之前,孫連仲絕不敢輕易調動各處防備力量,以免中計。

因此,當日軍主力近十萬人向常德逼近時,周圍雖有二十萬國軍,卻只能在外圍策應,一時不敢輕舉妄動。

而此時,恰逢開羅會議召開,蔣介石為了爭取更多的外援和發言權,也退無可退。他向羅斯福表示,一定能守住常德,拖住日本在華軍力。

57師的命運在一開始就註定了———在那16個晝夜裏,他們根本等不來援軍,他們能有的,只是以卵擊石犧牲到底的豪情和勇氣!

他們萬古流芳

常德保衛戰11月18日打響,戰至12月2日20時,57師八千多人,只剩下300餘人;

12月3日1時,余程萬緊急召開57師團以上軍官會議,研究決定趁夜向沅水南岸突圍,城內由169團少將團長柴意新率殘部51人,牽制日寇,掩護傷兵,繼續巷戰,後來全部犧牲;

12月3日2時,守軍開始突圍;

12月3日8時,常德城淪陷;

司令長官孫連仲在反復研判湘西軍情後,確認日軍主力指向常德,於4日晚間電令74軍開往桃源,救援常德守軍。作為戰時陪都大門的拱衛,即便此時,他也未敢輕易動用作為戰區預備隊的第26集團軍與第33集團軍;

國民黨部隊以十分慘重的代價向常德繼續進軍;

12月11日,日寇開始全線退卻;

當天,余程萬率突圍出去的餘部共83人,隨救援的張靈甫58師打回常德,常德複克。

當剩下的將士回到常德,斷垣殘梁中奇跡般走出300余名57師官兵。他們望著自己的旗幟再度於殘缺的中央銀行大樓上飄揚,不禁失聲痛哭。

虎賁之師,從沒有離開過常德古城。

戰役結束後,據清掃常德戰場部隊報告,掩埋57師官兵屍體共5703具,負傷者兩千餘人,其中中毒者達千人。

57師以血肉之軀,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不屈精神,提高了中國軍隊的國際聲望。據說羅斯福聽到這一消息時,曾向蔣介石詢問,並在備忘錄上記下守城部隊的番號和主將姓名。

57師浴血守城,為國捐軀的英勇壯舉,在抗日戰場上寫下極為壯烈的一筆。他們將萬古流芳!

(啟君 鄭秀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