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言行一致向中國開放投資市場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美國應該兌現它的承諾了。因為消除歧視、拆掉壁壘,讓中國資本同等待遇進入美國實體經濟投資市場,極其有利於它重振經濟、創造就業、增加稅收、推動創新,並且惠及世界經濟。

本月20日至21日召開的第22屆中美商貿聯委會上,美國方面繼續做出歡迎中國投資的表態。希望美國方面的態度這次是認真的,能夠轉化為實際行動。

當然,聯想到近些年美國方面頻頻阻撓中國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的實際表現,也只能使用“希望”的措辭。近幾年,不僅中國國企的赴美投資受到阻撓,就連私營的技術類企業也常常碰壁,甚至基礎設施建設企業也屢遭挫折。

美國慣用的理由是模糊不清、牽強附會的“影響國家安全”。最新的案例則是,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將對華為、中興等中國電信企業的美國業務展開“國家安全”調查。美國白宮也將對中國電信企業進行“安全威脅評估”。

2007年,美國國家安全法對國家安全的概念進行了調整,界定範圍在軍事、國防等層面上加入了基礎設施的安全審查。中國投資的受限範圍和程度空前上升,而一個接一個的失敗案例中充斥著“冷戰”的遺毒和政治的歧視。

中美之間的相互投資顯然是嚴重失衡的。美國對華投資範圍廣泛,規模是中國對美投資規模的十幾倍,而且中國對美投資的範圍和領域因受限而狹窄。至少在這方面,看不出美國是個高度開放型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的風範。

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美國經濟持續低迷甚至可能二次下滑的背景下,美國對來自中國的投資特別嚴格設限,至少算是投資保護主義行為。但經過仔細觀察分析,美國針對中國的投資保護主義與經貿問題政治化,實質上是冷戰思維和政治歧視的具體體現。

眾所週知,在全球化時代,跨國公司是利益共同體的載體,而美國過時的冷戰思維是不利於利益共同體的構建的,是不利於其自身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復蘇的。

消除投資市場壁壘和歧視主要取決於美國。美國應該避免雙重標準,不要將微觀層面經濟行為政治化,更不要長期患上“中國威脅臆想症”。像對待日本、韓國、墨西哥一樣,美國向中國開放投資市場,也是一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且互利雙贏的結果。

中美之間至今還沒有一個正式的投資協定,這與雙方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的關係極不相稱。而更為關鍵的是,美國應該加強對中國的戰略信任,與中國一道致力於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以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