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是 「十二五」期間澳經濟著力點——訪經濟局長蘇添平

中央已明確將澳門納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要求和期望溢於言表,應該在那方面集中力量突破,以便改變以博彩旅遊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已成為社會的焦點議題。協助制定澳門經濟政策,與澳門經濟有直接聯繫的重要部門“掌門人”經濟局長蘇添平表示,澳門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應是發展會展業,藉會展業發揮澳門平臺作用,促進區域合作,為澳門中小企尋找新的發展契機。

會展業是經濟主要著力點

對熟悉澳門的人而言,澳門發展會展業已不是新鮮事,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摸索,澳門會展業已逐漸進入蓬勃發展成長期。其成長潛力之大,其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之推動作用越來越受重視。蘇添平對此看的更清楚,更深刻。他接受訪問時開門見山的說“國家‘十二五’規劃已對澳門有規劃,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及區域商貿服務平臺是澳門的發展定位,適度多元化是澳門經濟的發展目標,在以旅遊博彩為經濟支柱的環境下,‘十二五’期間澳門應集中力量發展會展業”。

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上半年澳門舉行的會議展覽活動共535項,其中會議活動515項,與會5.8萬人次;展覽活動20項,平均展期3.4日。雖然較2010年同期會議活動略少,但展覽活動入場人次上升25.0%至19.0萬。

業界預期澳門會展活動將越來越多。蘇添平說,為協助會展業發展,政府已調整有關部門架構和職能,擴展經濟局屬下部門,設立“會展及產業發展廳”,專門負責制訂會展政策。其後又設立由業界商會、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代表組成的“會展業發展委員會”,作為會展政策研究和諮詢機構。“經調整後,政府對會展業的支援和服務更集中和更清晰,效果也更有保證,為會展業進一步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如今澳門不僅有“澳門國際國際貿易投資博覽會”(MIF)、“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MIECF)等年度品牌展會,汽車展、遊艇展等專門展覽或國際會議也逐漸興起,蘇添平強調,會展業不僅是澳門的新興產業,它的發展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也可令澳門善用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中的有利條件,參與區域合作,發揮澳門商貿服務平臺,尤其是中國與葡語國家橋樑的作用。他指出,“澳門地小人少,市場不大的不利條件始終不能避免,發展會展業引來的項目和資金不能也不必完全留在澳門,發揮好平臺作用反更能突出澳門的優勢”。這正是未來澳門發展會展業的主要方向。

參與區域合作先要相互瞭解

其實不單澳門新興的會展業露出促進區域合作的影子,今年3月《粵澳合作框架協定》在北京簽署,其後橫琴開發的具體政策出臺,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建設推進,中醫藥產業園項目落實等等已將“區域合作”的概念帶到澳門每一角落。蘇添平說,澳門發展因受限於本身條件,全社會都認識到區域合作對澳門持續及多元發展的重要,大家對參與區域合作滿懷熱情,政府亦設立了專門機構負責與廣東和珠海等地協調和溝通,加強諮詢,及加強訊息的交流和發佈。

蘇添平指出,澳門是背靠祖國發展起來的城市,澳門過往其實一直探索和推進與內地省市合作,尤其2003年開始,隨著“內地與澳門關於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其後7個補充協定的簽訂,這方面工作已進一步加強。過程中澳門累積了一些經驗,其中最重要一個認識是,區域合作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和有利條件,澳門企業欲走出澳門,融入區域,在區域合作中獲得更好發展必須明白內地的體制和法律與澳門不同。所以過往政府不斷與內地機構合作舉辦專題講解會、推介會,未來會繼續加強這方面工作,組織更多澳門企業走出去,增進與周邊地區的交流和瞭解,為下一步區域合作做好準備。

中小企必須不斷自我提升

雖然近年澳門經濟發展速度令人驚訝,但澳門始終是小型經濟體,本地大多數企業是中小企,甚至是微型企業。澳門無論要適度多元發展還是參與區域合作,必須盡早解決中小企面對的問題。蘇添平說,過往澳門是“小漁村”,由於受限於市場規模,企業根本無須花費時間和投放資源自我提升。但現在澳門開放程度提高,市場擴大,商機增多,競爭亦隨之而來,提升競爭力是本地中小企業迫在眉睫急須解決的問題。

“專業人才培養,提升服務素質及融資能力等等是澳門企業面對的困難”,蘇添平稱,負責任的政府應盡力向本地企業,尤其是向中小企提供協助。資金融通方面,政府自2003年起實施“中小企業援助計畫”,向業界提供免息財務援助;同時推出“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畫”、“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畫”以及“企業融資貸款利息補貼”等等,目的是為中小企提供銀行信貸保證和支援。這些計畫到目前為止,已因應需要調整了金額和上限。政府為此動用的資金數以億計。

此外,政府還自2009年起舉辦“活力澳門推廣周”,組織澳門中小企一同走出澳門,在澳門以外推介澳門特色產品和服務,尋找合作商機。類似的推廣活動未來將走出國門,在更廣的範圍內提高澳門產品和服務的知名度。

蘇添平說:“政府的支援和協助固然不可缺,但企業是否能把握機遇,最終還須靠企業不斷自我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