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龍指揮百萬“民工大軍”

莊 重

我自1941年起,就與劉瑞龍同志在一起工作,朝夕相處。那時候,他是淮北區黨委書記,淮北行署主任,我是淮北區黨委報紙《人民報》副社長,後任區黨委秘書。解放戰爭時期,他兩任後勤司令,我是前線記者,又與他在一起。他是我的老領導,我與他的一家人都很熟。

2010年5月,在新四軍研究會年會上,劉瑞龍的大女兒劉延淮請我寫一篇文章,紀念他父親誕辰100周年,因視力不好,直到10月份才寫成。

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年僅30多歲的劉瑞龍同志,率領數以百萬計的“民工大軍”,馳騁於華東戰場,支援我軍作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立下赫赫戰功。而他卻默默無聞,鮮為人知。

1947年初,我華東野戰軍(以下簡稱華野)結集於山東境內大打殲滅戰。劉瑞龍被任命為華野副參謀長兼後勤部司令,他與傅秋濤任主任的華東支前委員會密切配合,動員和組織人民支援前線。口號是:“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同時,進行土地改革,減租減息減稅,減輕人民負擔,努力發展生產,耕戰結合,做到支前和生產兩不誤。

單說沂蒙山區和萊蕪戰役,我軍經兩夜三天激戰,共殲敵5.6萬人,僅魯中區就有500萬人民參加後勤工作,其中有50萬人在戰地服務。我是新華社特派記者,在陳毅司令親自指導下,做過詳細報道。(全文刊於1947年3月3日山東《大眾日報》)

萊蕪戰役勝利後,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擴軍,擴大華野。從膠東、渤海、魯中、魯南4個區的地方武裝部隊和基幹民兵團中,共抽調出33團,組建成華野的三縱、八縱、九縱和十縱。另有五個基幹民兵團補充一、六、七縱隊。(《粟裕文選》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317頁)

這次擴軍成功,華野迅速強大起來,不但原有的幾個縱隊得到了補充,而且一下子增加了4個新的縱隊(每個縱隊約2.5萬至3萬人)。  十幾萬新兵入伍,要按照野戰軍編制,配備武器裝備,供應糧草、彈藥,設置營地、野戰醫院和通訊設施,等等,可以想見,作為後勤司令的劉瑞龍,任務是何等的繁重,工作是何等的艱巨!

不僅如此,後勤司令部還要按照“一兵四(民工)”的標準,為華野各個縱隊備置“常備民工團”——擔架隊和運輸隊,以及民兵,還要根據戰場的變化設置許多個兵站和辦事處,等等。

擴軍成功,人民支援,後勤保障有力,在緊接而來的孟良崮戰役中,華野以神速的行動,一舉全殲了蔣介石王牌軍整編74師,擊斃其師長張靈甫,粉碎了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

淮海戰役中,我遇見劉瑞龍,是在山東曲阜,他頭部纏著厚厚的白色繃帶。

下麵內容來自我的日記。

1948年11月5日,晚上我住進“聖府”(孔府),遇見劉瑞龍、章蘊二同志。他們兩人從中原經太行來此,昨晚剛到,今又要出發。10天前,劉瑞龍因暈眩而跌破了頭,傷勢很重,現仍包紮著。說話時,可以看出他腦神經似乎有些失常,血色不好,很黃瘦。這位老同志,一向是忘我地拼命地工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貢獻給人民事業。自1945年春天以來,連這一次他因過度疲勞而暈死過3次了。這種精神,令人欽佩!

粟裕、陳士、張震、劉瑞龍將上車出發,我送行並預祝勝利。幾位首長甚高興,一一握別登車。劉瑞龍頭上還纏著繃帶,顯然是強忍著傷痛上前線的。我見了感動得幾乎掉下淚來。

12月4日。我與華野政治部組織部長王文軒及張海奎等同志乘專車(中吉普)上前線,因繞道而行,經鄒縣、棗莊、嶧縣、台兒莊、運河車站、古邳,於12月6日抵達睢寧。看到蘇北民工多極了!天一亮就人聲沸騰。大街小巷和城外大小道路上,都充滿了運糧的民工。他們多半是鹽城、阜寧、灌雲人,出來已22天,推的小車上是大米和淮鹽。現在天氣已很冷,但他們出來時,未及帶棉衣,現在有很多人仍穿單衣和破短褲子,缺少鞋襪。但他們精神旺盛,個個都有必勝的信心 。

12月7日,我們乘汽車經澮塘溝、時村,來到符離集(徐州南,京浦線上),當晚宿王牌坊兵站辦事處。西南方和西北方,炮聲不絕,炮火紅光閃閃如霓。兵站運輸彈藥很繁忙,只有汽車30餘輛,汽車駕駛員最辛苦。淮海戰役開始以來30多天裏,他們日日夜夜地工作,每天只能睡三四小時。兵站有時要修橋修路,任務很緊急。

12月8日,我們乘車到吳山口(在濉溪口東南8裏,離襄王城20餘裏),當夜住在兵站趙站長處。西北方今日打了一整天,炮聲密而緊,黃昏時更激烈。晚上,華野十縱來領彈藥,攜陳、張參謀長手令,謂十縱今多次打退敵在飛機、坦克掩護下的衝鋒,粉碎敵向大同村和魯樓方向突圍企圖,彈藥消耗很多,望滿足十縱對彈藥的需要。八縱來領彈藥的同志說,昨日孫元長兵團突圍時被我軍全部消滅,僅八縱就俘敵1.1萬多名,我64團一個團俘敵3000多。

在符離集至吳山口的路上,民工大軍幾路縱隊向前開進,太棒了!如此雄偉,如此有秩序,如此綿長的人民的戰鬥行列!我應該歌頌我們偉大的民工!人民革命戰爭勝利萬歲!

我不知道如何描寫這偉大的“民工大軍”。我感到無能,感到慚愧。

後來,我才知道:淮海戰役中,第一線的民工總數達230萬人。(還有第二線、第三線的民工),有18個民兵團共2萬人。

淮海戰役戰場很大,縱橫幾百里。敵人出動兵力80萬,我出動野戰軍60萬。歷時66天,殲敵55.5萬。戰果輝煌,史無前例。

淮海戰役中,華野除了沒有飛機以外,精良武器之多,大大超過敵軍,大炮尤其多。我軍常用一種火箭筒發射炸藥,去炸毀敵人碉堡,威力無比。每放一炮,需要炸藥三四十斤。因此,我軍所需炮彈、炸藥甚多,許多彈藥要從大連、瀋陽等地遠道運來,還得防火、防水、防爆炸,派民兵押運保護。

華野司令部千方百計,克服重重困難,為前線做好糧草、彈藥的供應。單以口糧來說,據不完全統計,前線每個月需要原糧(毛糧)1.1億多斤,還要動員人民將原糧加工(如將小麥磨成麵粉)。

淮海戰役是中野和華野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華野後勤司令部同時擔負著中野的後勤。為此,華野後勤司令部在徐州西之黃口,特設一個辦事處,任命安徽阜陽地委書記王光宇為指揮、負責中野各部隊的糧彈供應和傷員後運等項後勤工作。

華野司令部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動員大批民工,協助工兵搶修鐵路、公路,架設長途電話線,並保證其暢通無阻。

12月中旬,後勤司令部已遷移至徐州以南之符離集,靠近華野司令部(徐樓)。但劉瑞龍,我難得一見。因為他常年奔走於前線和後方,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研究。

12月19日下午,到後勤司令部劉瑞龍司令處,適逢他與萬金培、周伯萍二同志談支前工作。我旁聽了許久,得知支前情況。此次山東、華中、豫皖蘇區和冀魯豫區共動員民工40萬人。前線所需的糧食及油鹽均已不成問題,3200萬斤大米正向蘇中運來,小米、白麵也很多。現在要解決吃菜問題,要採辦大批蔬菜、肥豬及紙煙。要爭取少吃粗糧,多吃大米。隨著戰線向前發展,糧食要跟上去。口號是“哪里打炮向哪里運糧”。部隊每人帶3天口糧,米袋裝滿。各支前辦事處運輸4天糧食,共7天。(注:到淮海戰役結束時,前線尚有餘糧2000萬斤。)

隴海路新安鎮(今新沂市)到洛陽間的火車通了。明天,津浦路宿縣(今宿州市)至濟南也將通車。蘇中的大米由運河(站)裝火車運來前線。

中央決定,發給此次參戰部隊每人豬肉1斤、香煙5包,進行慰勞。

有23個常備民工團(膠東10個團,渤海區8個團,魯中南3個團,另參加35軍的還有2個團),於本月底以前分批參加我軍各部隊服務,期限6個月。每個常備民工團配500副擔架、500個挑子,共3500人。部隊準備歡迎,同時歡送復員的民工。

12月31日,因為過新年,中午吃大米飯(自12月11日以來,頓頓吃大米飯)、肉燒栗子、紅燒刀魚、黃花炒豬肝。在前線能吃著如此好的飯菜,我想起了英勇支前的百萬民工大軍和因傷頭部裹著繃帶的劉瑞龍。

中共中央決定:淮海戰役後,百萬大軍打過長江去,解放京(甯)滬杭。主要由第二野戰軍(原中野)和第三野戰軍(原華野)聯合作戰,由鄧小平任書記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領導,統籌一切”。早在1948年12月17日在江蘇蕭縣蔡凹舉行的總前委會議,就決定由粟裕和張震起草渡江戰役作戰計劃。

渡江戰役的正面戰線很長。自長江口向西至銅陵繁昌,為三野的作戰範圍;銅陵、繁昌至江西九江湖口,為二野作戰範圍;四野自武漢南下,直取湖南、兩廣和海南島。這麼多的軍隊,還有許多隨軍南下的工作團隊,總計約100多萬人,後勤供應十分艱巨。長江兩岸水田多,河流湖泊多,運輸工具主要是船,而我軍後勤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少船。

怎麼辦?劉瑞龍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總前委、華東局和‘三野’前委(華野改編為三野時,三野前委由陳毅、粟裕、譚震林、唐亮、劉瑞龍5人組成)領導華東支前組織,召開了一系列會議,以及南京、上海等城市解放後各種支前供應問題作了統一部署與安排,並且動員了廣大人民大力修築道路,疏河、開壩,架設長途電話線,籌集和運糧草軍需品等。據不完全統計,僅山東、蘇北、皖北為渡江作戰動員民工達320多萬,蘇北、皖北籌集和運輸到前線的糧食,有3,4億多斤,山東婦女趕制的軍鞋達200萬雙。

“船隻和水手是渡江作戰的先決條件。部隊團以上領導機構都建立了船隻管理機構。在各級支前機構和人民的支援下,到4月初,全軍已搜集到各類木船8000多隻,每一個軍大約有500到600只。加上部隊自己製造的運送大炮、車輛、騾馬的竹筏、木排等,基本上解決了第一梯隊的渡江乘載問題。這些船隻和竹筏、木筏等橫渡器材分配到各個分隊以後,做好船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十分重要了。我們的辦法就是,把部隊人員和船工組織在一起,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