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瑜的「野蠻效應」會拉走誰的票?

親民党主席宋楚瑜引用「賽德克.巴萊」臺詞,作為他參選總統的「出師表」,揚言要用野蠻的驕傲對抗屈辱的文明,以百萬連署起跑,震盪政壇。

因為各媒體八月以後公佈的民調,雙英之外一旦加入宋楚瑜,藍綠支持度都明顯下滑,顯見宋楚瑜的「吸星大法」不分藍綠,有票就吸。

藍營支持者心急如焚,擔心宋楚瑜分裂選票,害馬英九因此落選,好似得了「宋楚瑜焦慮症」;但黨中央則「冷處理」宋楚瑜參選,認為他的影響力已經式微。綠營支持者見獵心喜,認為三組角力對蔡英文有利,暗地裏熱心幫宋楚瑜連署;黨中央則規定党公職人員不得參與連署,靜觀其變。但宋楚瑜的「野蠻效應」究竟是傷藍、傷綠,甚至是「雙殺」,目前仍撲朔迷離,成為臺灣選舉史上最新研究課題。

藍營氣氛詭異 實則有備而來

九月二十二日那天,臺北市議員黃珊珊內湖服務處,湧進要幫宋楚瑜連署的人潮,很多人一開口就是鄉音特重的外省腔,但有些看來是臺灣籍的中年婦人,對「宋省長」充滿了懷念,還有不少年輕人也來連署湊熱鬧。看來宋楚瑜的連署者五花八門,各路人馬都有。

從宋楚瑜露出角逐大位意圖後,泛藍名嘴就在政論節目上口誅筆伐,藍營支持者有人還擔心到睡不著覺,部分基層幹部還被找去總統府參加活動固票,一提起宋楚瑜,他們滿肚子憤怒。

而深藍的統一聯盟成員所在的桃園眷村,過去是國民黨立委朱鳳芝的選區,這次卻死命要投給宋楚瑜,這些老兵嫌馬英九上任三年不夠「統」,泛藍基層顯然因為宋楚瑜而呈現分裂。

支持者急如熱鍋上螞蟻,但國民黨中央及公職人員卻是一片靜默。電視臺正藍的評論節目,找不到國民黨立委或者發言人願意談宋楚瑜,只有在被喻為「橘台」的年代電視臺,可見前發言人蘇俊賓和中常委陳明義溫和發言,但炮火遠不及其它泛藍名嘴猛烈。

而馬英九競選辦公室執行長金溥聰,在美國火力十足痛批民進党主席蔡英文,卻對宋楚瑜隻字不敢提。

氣氛之所以如此詭異,據瞭解,是國民黨「有備而來」。從去年五都選舉時,國民黨成立常設性選舉民調機構,精准度和規模不輸民進黨,五都勝選三都,就被認為是這個民調中心的傑作,面對宋軍再起,也有因應策略。

國民黨中央發言系統透露,根據資料分析,會投給宋楚瑜的人,除了堅定的挺宋者,不管是藍綠,一定是對馬政府執政三年政績極度不滿的人,這些選票如果沒有宋楚瑜這個選項,票不是流向蔡英文,就是不投票。

像上述桃園眷村那些老兵,就算沒有宋楚瑜,也不會投馬英九,更不會投蔡英文。所以國民黨大膽推論:宋楚瑜參選不是對國民黨沒影響,但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未來只要藍綠選情激化、選票歸隊,宋楚瑜還剩多少票,頗堪玩味。

依照這個邏輯,國民黨中央現在的選戰對策,就是和綠營蔡英文捉對廝殺,執行「棄宋保蔡」計畫,算是另類、柔性地弱化宋楚瑜策略。

國民黨大高雄地區的輔選幹部更進一步分析,去年五都選舉的高雄市長選舉,也是單一首長的選舉,從綠營分裂出來的楊秋興,最後拿到四十一萬多張選票,其中超過七成以上都是藍營的票,大部分是不喜歡黃昭順的票,這證明從綠營分裂出來的,不一定拿得到綠營的票,同理可證,從藍營分裂出來的宋楚瑜,也不一定拿走國民黨選票。

綠營看似有利 仍然嚴陣以待

宋楚瑜卷起的旋風,國民黨以靜制動,綠營則是蠢蠢欲動。

雖然民進黨中央呼籲支持者不要參選連署,但民進党一些市議員卻發動支持者去連署,毫不避諱,大有邀功之勢。甚至有深綠的臺灣獨立建國聯盟成員,也穿制服大剌剌跑去幫宋楚瑜連署。

尤其九月公佈的一份媒體民調顯示,一旦宋楚瑜參選,「英嘉配」以三六%支持度最高,「馬吳配」三五.八%次之,宋楚瑜一○%居第三。蔡英文因為宋楚瑜的參選,反倒小贏馬英九,更令綠營熱心支持宋楚瑜參選,認為蔡英文將漁翁得利,更有勝算。

不過,民進党不敢樂觀。蔡英文競選辦公室發言人徐佳青,承認宋楚瑜參選對蔡英文「可能有影響」。或許這是引發綠營危機感、鞏固支持者的策略,但的確有綠營支持者打算「棄綠投宋」,再給宋楚瑜一次為國、為民好好做事的機會。

綠營操盤手最近也開始憂心,宋楚瑜效應受害的會是綠營。據瞭解,操盤核心人士精算,如果雙英選情膠著,各有四二%基本盤,而宋楚瑜最少卷起五%的支持度,一旦宋楚瑜在最後一刻又「以大局為重」,返回藍營,那馬英九就變成四七%,贏過蔡英文。因此,綠營對宋楚瑜的參選嚴陣以待。

一位快被淡忘的政治人物,可以從一%多的支持度,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急速飆升到近一五%,這是「宋省長」宋楚瑜的能耐。他雖把參選的戲碼演到快變「歹戲拖棚」的地步,卻大大拉抬了橘營立委的聲勢,也讓大家不得不「邊罵」還得「邊看」劇情會如何發展。最後,他那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不知名副手林瑞雄,雖幫他加不了太多分數,卻也吊足大家胃口,新聞熱度不減。

宋楚瑜的野蠻效應會如何發酵?又會拉到誰的票?藍綠陣營各有沙盤推演。

但以宋楚瑜對民怨掌握的精准度,「會做事」的形象深植人心,又擅長媒體表演,只要他拿得出「苦民所苦」的政見,肯定有機會成為不分藍綠民意的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