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塑像的今昔與沉浮

再過兩天,12月26日,就是毛澤東的誕辰。矗立于藍天白雲之下的毛澤東戶外塑像,曾經是中國一道醒目的政治風景。建造大型戶外領袖塑像的風潮主要是在1967年中期至1969年末,據一位老雕塑家估算,混凝土、金屬、玻璃鋼和漢白玉等各種材料的室外毛澤東塑像,當時全國數量應該在2000尊以上。

今天,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戶外的毛澤東塑像僅有數百尊,確定于“文革”期間創作的有182尊。其他的毛澤東塑像命運如何?毛澤東塑像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王震提議 中蘇合作

三袋大米換一袋蘇聯水泥

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西南隅的雅瑪裏克山上,佇立著一尊總高近6米的毛澤東塑像,它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室外毛澤東塑像。

在塑像基座的背面嵌有一塊銅牌,上面用維漢兩種文字概述了塑像的歷史:

毛澤東(1893.12.26-1976.9.9)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1952年,為見證中蘇友好,在蘇聯援建的新疆十月拖拉機廠內修建了這尊毛澤東塑像。2005年4月28日,遷至此處,供後人瞻仰緬懷。

新疆十月拖拉機廠雛形是新疆軍區運輸部汽車修配廠,由蘇方提供設備、技術建造而成。為紀念中蘇兩國人民友誼,為紀念新中國在十月誕生,將廠定名為“十月汽車修配廠”。

1952年秋,廠區設施基本完成。10月1日,工廠舉行了開工典禮,王震、賽福鼎•艾則孜等新疆黨政領導、蘇聯專家及社會各界百餘人出席。《十月拖拉機廠志》收錄的歷史照片顯示,開工典禮的剪綵儀式是在毛澤東塑像下進行的。

塑像作者李宇翔調離新疆40餘年、現已年逾八旬,他道出了塑像產生的原委。

十月汽車修配廠規劃設計是由蘇聯方面承擔。儘管是工業建築設計,但蘇聯建築師同時也把生活區等配套設施一併設計到位,這其中包括在三縱一橫“山”形的主廠房之間的兩處綠地空間裏設置兩尊工人雕像這樣的細節。

主管工廠建設的新疆軍區司令員王震看到圖紙中的雕塑時,告訴蘇聯專家赫列布尼科夫,目前中方沒有這樣的人才來創作雕塑。但赫列布尼科夫對王震說,你們有雕塑家,而且就在你的部隊裏。原來之前,赫列布尼科夫在烏魯木齊舉辦的一個工農業產品展覽會上看到了一件雕塑作品,作者就是新疆軍區政治部美術組的李宇翔。

李宇翔回憶說,他在1951年1月隨同畫家張一弓從上海來到新疆軍區政治部美術組,報到的地點就在王震的辦公室。當時辦公室牆上的軍事地圖沒有拉簾遮掩,他至今也認為這是王震對他們這些年輕藝術工作者的信任。

李宇翔195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來新疆前,在老師劉開渠的指導下,他和同學曾做過一批小型的毛澤東浮雕石膏像。當時剛解放,領袖像的需求很大,所以他們的作品在上海很熱賣。

做雕塑的人落實後,但王震又提出一個建議,他認為做工人雕像不如做中蘇兩國領袖的雕像,這樣可以體現兩國的友好關係以及對兩位領袖的敬意。蘇方專家很贊同王震的建議。1952年6月,李宇翔奉命開始創作毛澤東和斯大林的塑像。

為了塑像造型準確,李宇翔找到一尊石膏的毛主席胸像,同時從蘇聯駐烏魯木齊領事館借來斯大林的圖片和塑像作為參考。創作期間,那位在蘇聯衛國戰爭中造成腿殘的蘇聯專家赫列布尼科夫,經常拄著拐杖來現場觀看,他對斯大林的形象很滿意。“王震也時常會提些建議,但他很尊重我的創作,他把我稱作‘老總’”,李宇翔先生回憶說。

兩個領袖的塑像在工廠開工典禮前一日完成,當時水泥還沒有幹透。與工廠的建築一樣,塑像使用的水泥和鋼筋全部來自蘇聯。當時中方以三袋大米換取一袋蘇聯水泥。

李宇翔把毛澤東塑像設計成手握書卷的姿態,他說,“那時剛解放,百廢待興,所以我構想著領袖手握新中國的建設藍圖。”

時光移至21世紀初,當年的拖拉機廠成了新疆十月拖拉機集團公司並進行改制,老廠區的功能也徹底發生了改變,由新疆廣匯集團公司控股。之後原廠區建築全部拆除,改建為“紅十月花園”等兩個住宅區。隨之,在廠區裏矗立了近半個世紀的兩尊塑像也被拆掉,並擱置數年。最終由原十月拖拉機廠副廠長、後調任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區長的沙拉木•依明巴海出面協調,將毛澤東塑像安放在雅瑪裏克山上,斯大林塑像則去向不明。

“文革”時期第一尊 林彪題詞

梁思成說“甯高勿低”

“文革”期間建造的第一尊毛澤東塑像,則是出現在清華大學。

1966年8月24日,以清華大學附中為主的紅衛兵們,拆毀了清華大學標誌性的建築“二校門”——一座晚清時期建造的造型精美又不失莊重的西洋風格的牌樓。1967年春,已經在北京建設局一公司工作的清華大學建築系土木工程專業的65級畢業生高魯冀,被學弟喚到清華“回校鬧革命”。一日,高魯冀路過“二校門”時看到這個精緻的建築已經成為一堆殘骸散落于地時,便對身邊的學友由立剛(土木工程專業66級)說:這麼好的建築拆了多可惜。之後他又隨口說:如果在這裏建一尊毛主席像,那就誰也不敢拆了。

由立剛聽了高魯冀的話,認為這是個不錯的主意,當晚便將此設想告訴了清華大學的掌權人蒯大富。很快,蒯大富領導的“井岡山兵團”做出了建造毛主席塑像的決定。因為高魯冀有很好的美術功底,並且熟悉混凝土建造技術,所以他被指認為塑像建造工程的總負責人。

這尊塑像總高為8米。在設定塑像高度時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插曲:高魯冀等人在現場拿著長木杆,目測擬定的合理高度時,梁思成先生由此經過。他們便喚住梁思成,以期他提出一個高度的建議。梁思成知道他們的要求後,神情先是一驚,繼而抬頭看看木杆,沉思片刻後,僅平靜地說了一句話:甯高勿低!

1967年5月1日,國內主要報紙的頭版皆刊發了林彪題寫的“四個偉大”的題詞。實際上,這是林彪受清華大學之請,為清華大學所建的毛澤東塑像而作的題詞。他的題詞被嵌在塑像基座的正面(這種形式此後也被各地建造領袖塑像時所效仿),1971年林彪折戟蒙古大漠後,他的題詞被從基座上清除。

5月4日,清華大學舉行了毛澤東塑像落成慶祝儀式。次日,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報道。隨即,北京和外地的眾多單位派人來到清華大學,學習塑像的建造經驗。為此高魯冀和老師一起,編寫了施工技術小冊子,建築系還專門成立了塑像模具翻制小組,批量製作模具以應需求。6月11日,與清華大學同樣的毛澤東塑像在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落成。之後,“清華版”塑像又出現在北京大學、林業部、工程兵和鐵道兵司令部等機關院校,以及唐山、瀋陽、北大荒、新鄉甚至貴州的都勻等地。

高達10.1米 淨重33噸

55噸不銹鋼鋼水一次性澆鑄而成

當時絕大多數的毛澤東塑像,是用混凝土建造的。但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的廠區門前,有一尊高度達10.1米的毛澤東塑像。它是該企業於1969年以熔煉55噸不銹鋼鋼水一次性澆鑄而成的,加工後的淨重也有33噸。這尊塑像至今也是中國最大的不銹鋼鑄造的單體室外雕塑。

此外,東三省的數家航空軍工企業,用合金鋁材料批量生產了毛澤東塑像。到今天,在佳木斯、吉林、錦州、武漢等地,依然可以看到鋁合金鑄造的毛澤東塑像。

“文革”期間的毛澤東塑像,主要由雕塑家創作,但多是同一個模具的翻製品。當時,藝術家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員,創作是不計稿酬更不講版權的。雕塑家何中令在1967年應上海“毛澤東塑像委員會”徵稿,創作了一尊毛澤東塑像。原件放置在北京國防科工委,但此塑像究竟被複製了多少,就連何中令自己也不知道。按照現存的塑像以及能夠搜集到的照片史料來統計,依照何中令這件作品複製的塑像已達25尊之多。由於需求量大,模具變得相當搶手,現在立于寧夏中衛紅太陽廣場的毛澤東塑像,是北京大學毛澤東塑像模具的第10件翻製品,當時中衛縣派人在河北省邯鄲找到了正在使用的塑像模具。

據曾在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工廠工作的雕塑家崔玉琴講,當時他們工廠主要的工作就是帶著模具去各處製作毛澤東塑像,通常四個人用一周的時間便可在預製好的基座上翻制出一尊5米至7米高的水泥塑像。此項業務,工廠收取費用在2000元至3000元;當時塑像多採用水泥製作,一是製作週期快,二是和金屬材料相比造價非常低廉。

至於一些城市重點地段的超大體量的毛澤東塑像,則彙集了當地眾多知名的雕塑家。如參與瀋陽紅旗廣場(現中山廣場)毛澤東塑像創作的有田金鐸、楊美應、孫家斌、曲乃述、陳繩正等20餘位雕塑家;成都在建造現天府廣場的毛澤東塑像時,幾乎調動了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全部教師和其餘一些藝術機構的雕塑家。當然,這些大型工程耗時間、資金和人力也是巨大的。

林彪發指示要建 毛澤東寫批示阻攔

中央發通知叫停 李作鵬指示讓建

建造大型戶外領袖塑像的風潮主要是在1967年中期至1969年末。毛澤東本人對建造自己塑像一事態度如何呢?

早在1950年的5月,瀋陽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決定在市中心修建開國紀念塔,塔上鑄毛澤東銅像。瀋陽市人民政府為此致函中央新聞攝影局,請求代為拍攝毛澤東全身站像的圖片,以便創作塑像時參考。毛澤東在來函中“修建開國紀念塔”旁批寫:“這是可以的”,在“鑄毛主席銅像”旁批寫:“只有諷刺意義。”同年10月,北京市第二屆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送請政府建議中央考慮在天安門前建造毛澤東大銅像的提案。毛澤東在10月27日為《建議》批語:“不要這樣做。”

清華大學的毛澤東塑像落成後不久的1967年6月28日,林彪發出指示:“建造大型的毛主席全身塑像,已經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要求。我們部隊也應當這樣搞。”“凡有代表性的大軍事機關,其駐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