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

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是國共兩黨都極力推崇和敬仰的辛亥革命先驅者,素有“偉人”之稱,“國父”之譽。他為領導辛亥革命而馳騁疆場的事蹟婦孺皆知。然而,孫中山逝世時發生的一些軼事至今卻鮮為人知。

孫中山遺囑產生的經過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平政變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應邀北上,經香港、上海,繞道日本,由天津到達北平。由於一路勞累,沒到達北平便病倒了。在北平,經各方精心治療,孫中山的病情也沒見好轉反而不斷加重。於是,人們開始考慮他的後事,請孫中山留下遺囑。最後,孫中山留下三份遺囑,即《政治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政府遺書》。

對於《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的產生過程,後人有三種說法。一說是事先為其準備好了稿子,征得孫中山同意後簽字的;一說是筆錄孫中山在病床上的口授成稿;還有一說,是由孫中山口授要點,由別人在病床前整理而成的。但根據分析,從當時孫中山的病情和心理狀態來看,有關文件應是事先準備好,征得他同意並簽字的。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和秘書黃昌谷就是這樣回憶的。孫中山的遺囑是由汪精衛起草,並經當時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

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病危,汪精衛、孫科等人來到孫中山病床前,並請宋慶齡暫出病房。汪精衛婉轉地說,同志們要求先生留下些許教誨之言,以便遵照執行。孫中山沉默了一會說:“我看你們是很危險的,我如果死了,敵人一定要來軟化你們,你們如果不被敵人軟化,那麼我又有什麼話可講呢。”汪精衛等人則表示,他們不怕危險,不怕被敵人軟化。孫中山說:“那麼要我說什麼話呢?”汪精衛說:“我們現在預備好了幾句,念給總理聽,如果總理是贊成的,便請簽字,當作總理說的話;如果總理聽了不贊成,那麼便請總理另外說幾句,我們可以代為筆記下來,也是一樣的。”孫中山說:“很好。”汪精衛即將預備好的稿子念給孫中山聽。孫中山聽後,表示很滿意,說:“好的,我很贊成!”隨後,汪精衛又將家事遺囑的稿子讀給孫中山聽,孫中山也表示滿意,說:“好的,我也贊成!”

遺囑定稿後,汪精衛等人本來是要孫中山簽字的,但此時孫中山聽到宋慶齡在門外哭得很傷心,便說:“你們暫且收起來吧!我總還有幾天生命的。”到了3月11日,即孫中山逝世的前一天,何香凝發現孫中山的眼睛已開始散光,便對汪精衛講“現在不可不請先生簽字了”,並勸說宋慶齡不要哭泣。於是汪精衛和孫中山的家屬及在北平的國民黨人宋子文、孔祥熙、戴季陶等一起來到孫中山病床前。兩份遺囑呈給孫中山時,孫科將他的鋼筆遞給父親,但此時孫中山握筆寫字已有困難,宋慶齡便用手托著他的手腕讓他寫。孫中山在兩份遺囑上都簽上了“孫文,3月11日補簽”字樣,並囑他死後立即公佈。孫中山簽字後,汪精衛在“筆記者”下簽名,其他人則在“證明者”下簽了名。

孫中山的四副棺材

孫中山逝世後的第三天,遺體被運到北平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然後被裝殮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這是孫中山的第一副棺材。

孫中山遺體入殮後不久,孔祥熙嫌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換了一副大的楠木棺。這副楠木棺為橢圓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層,揭開棺蓋可瞻仰孫中山的遺容。這是孫中山的第二副棺材,稱楠木玻璃棺。

孫中山臨終前說,願如友人列寧那樣保存遺體,供後人瞻仰。所以,在他逝世後,治喪處即向蘇聯定購水晶棺。1925年3月30日,蘇聯贈送了一副水晶棺。該棺長1.75米,高0.5米,棺頭0.65米,棺尾寬0.53米。棺的外蓋及外層勻系鋼質鍍鎳,銀光閃亮。但經專家檢查,此棺質地較脆,且易於傳熱,加之長途運輸,稍有裂隙,便會對棺內遺體產生影響,所以後來沒有使用。此後停放在北平碧雲寺中山紀念堂,供人瞻仰。這是孫中山的第三副棺材。

孫中山的第四副棺材是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這副紫銅棺長2.24米,寬0.8米,高0.65米,製作考究,外形精美,價值1.5萬兩白銀,於1925年8月運到上海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宋慶齡看後很滿意。1927年4月,上海葬事籌備處遷到南京,紫銅棺也運到南京。1928年12月30日,紫銅棺被運往北平。

1929年5月22日,國民政府在北平西山碧雲寺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換棺儀式。孫科請協和醫院醫生史蒂芬帶領助手郭榮勳和一名護士將孫中山的遺體揩拭清潔,加裹白綢,並理髮,然後由孫科、鄭洪年、馬湘為其穿了內外襯衣、禮服、鞋襪,戴上手套。其殮服為白綾內衫、白綾內褲、白絲襪、黑緞鞋,外加素藍紗袍、黑素緞馬褂、白絲手套。穿戴整理完畢之後,孫中山遺體被小心地移入紫銅棺內。棺四周放白綢棉墊和白綢絲棉袋,身上蓋錦緞方被。1929年6月1日,紫銅棺柩運到中山陵,由孫中山的8名衛士抬入墓穴安葬。

易換下來的那副楠木玻璃棺,放入了孫中山的衣服、鞋襪後,被封入北平西山碧雲寺石塔內,胡漢民為之題寫了“孫中山先生衣冠塚”石碑。第一副楠木棺則存放在北平中法中學。

孫中山的遺體在哪里

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孫中山的棺柩運到中山陵後,由8名衛士抬入墓穴安葬。墓穴用鋼筋混凝土密封,位於孫中山臥像下5米深處。

日軍侵佔南京之前,南京政府提出要把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去。但要將遺體取出,必須要爆破;一經爆破,棺柩和遺體都要遭破壞。所以,當時沒有動。日本人進攻南京時,侵華日軍將領松井石根在其最後通諜中聲稱:“江寧之地乃民國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跡名勝彙集,如中國軍隊不向日軍投降,戰火起處必然使千載文化成灰燼。”以此脅迫南京當局拱手交出南京城。日軍進攻南京時,選的“突破口”就是中山陵。當時中山陵陵園外的建築如永慕廬、奉安紀念館等均被日軍炮火夷為灰燼,陵園內的一些建築也遭到嚴重破壞。日軍進入南京之後,懾于孫中山先生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響,未敢進一步破壞中山陵。

另外,據傳蔣介石逃離大陸時,將孫中山的遺體從中山陵中取出,帶到臺灣去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據孫中山的衛士,一直擔任護衛中山陵任務的範良說,蔣介石撤退時,根本沒有提到中山陵,只是孫科臨走時對他們說:“毛澤東、周恩來對總理是尊敬的,你們是總理的衛士,他們不會為難你們的。”解放之後,中山陵受到人民政府的精心保護。所以孫中山的遺體,仍在中山陵孫中山的臥像之下的墓穴裏是毫無疑問的。

孫中山的靈髒發現珍聞

孫中山病逝之後,決定保存遺體,遺體的防腐手術是在協和醫院進行的;當時孫科、鄭洪年、馬湘等人都在場。手術完成後,醫生拿著總理的遺髒給孫科等人看過並告知遺髒將進行火化。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人開辦的協和醫院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在收查協和醫院研究室時,意外地發現了孫中山的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原來,協和醫院當年在給孫中山做防腐處理時,並沒有將孫中山的內臟火化,而是留下供研究之用了。這消息讓汪精衛得知後,便決定借此撈取政治資本。1942年3月25日,汪精衛派外交部長褚民誼為奉迎大員,專程去北平接收孫中山的“靈髒”。褚民誼與日軍首腦岡村甯次商談,請求奉還孫中山的“靈髒”。日本方面處於政治上的考慮,同意奉還。

3月28日,褚民誼帶著“靈髒”乘車南下,於29日到達浦口,汪精衛等乘“汪綏”號軍艦到浦口迎接,然後把“靈髒”送往中山陵。4月5日,汪精衛還在中山陵祭堂主持了“國父靈髒”奉迎儀式。後來,正在研究攻克癌症的上海鐳錠醫院湯齊平醫生請求借用研究,得到汪精衛同意。“靈髒”在他那裏保存了一段時間。抗戰勝利前夕,褚民誼將“靈髒”偷出,密藏在南京他的一個親戚家中。1946年,國民黨政府得知孫中山內臟還在的消息,立即去蘇州監獄提詢大汗奸褚民誼。褚遂提出要以交還孫中山的內臟為條件,免去他的死刑。後來,事情查清,追回了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還有臨床記錄照片一盒。蔣介石下令將其送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保管。但現在的孫中山陵園管理處並沒有這些內臟切片和臘塊標本,據說1949年國民黨從南京撤退時被孫科帶走了。

中山陵為何選址紫金山

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晚年病逝于北平,他在南京的時間很短暫,為何陵址卻選在南京紫金山呢?

原來,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和胡漢民等人到東郊打獵,他們從明孝陵轉到半山寺時,孫中山放目四望,指著遠處的方山和回環如帶的秦淮河說:“你們看,這裏的地勢比明孝陵還要好,山水相襯,氣勢恢宏,不知明孝陵為何不選在這裏。”胡漢民說:“這裏確實比明孝陵好,前有照,後有靠,左右有山環抱,加之秦淮河環繞著,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孫中山笑著對眾人說:“他日我辭世後,願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重彌留之際,宋慶齡、何香凝、汪精衛等人在病房悄悄談起後事,談到墓地問題時,汪精衛說道:“我認為總理倘有不測,葬在北平景山最宜。”談論時,孫中山本已昏睡,但恰在此時醒來,聽得汪精衛之語,連聲說道:“不,不,我要葬紫金山。”在場的人都很吃驚,為安慰他,齊聲應允,但無人知道紫金山在何處。

孫中山病逝後,在討論歸葬之地時,汪精衛說,孫總理欲葬在紫金山,但不知此山在何處。大家議論紛紛,但都說不清楚。當時在場的國民黨元老陳去病是江蘇人,曾擔任過江蘇省博物院院長,對南京地理概況十分熟悉,他對眾人說,總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明孝陵所在的鐘山。經他這麼一說,大家頓時醒悟過來。原來孫中山說的紫金山,就是當年他看中的鐘山半山寺這一地方。為此,陳去病還專門寫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各家報刊發表。宋慶齡、孫科和葬事委員會的代表還親自來紫金山做了實地勘察。最後,墓地確定了下來,這就是今天南京中山陵所在地。

中山陵為何沒有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