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家族中的傳奇女子

“世界少不了女人,如少了女人,這個世界將失去50%的真,70%的善,100%的美。”一代偉人孫中山曾這樣在群眾集會上讚美女人。他的身邊從不乏女人,小時有母親的悉心照料,年長有3位賢妻相伴。在持續了幾十年的複雜鬥爭中,其身邊的女性也伴隨著孫中山幾經沉浮,歷盡滄桑。值此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本文選取了孫中山身邊最親近的女人:母親楊氏、第二任夫人陳粹芬、二女兒孫婉作為代表,重現孫中山家族中的傳奇女性,以饗讀者。

百年之前,辛亥革命的先驅孫中山振臂一呼,風起雲湧。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灰飛煙滅,民主與共和思想的清風迎面撲來。孫中山從一個留學生成長為國父、大總統,其身邊的女人也隨之經歷風雲變幻,歷盡世事滄桑,演繹出多姿多彩的人生傳奇。

一次,孫中山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說。演講完畢,有人提出問題請教孫中山:“孫先生能否告訴我們您最喜愛什麼?”“平生無所好,最喜愛革命。”孫中山不假思索地回答。

“還有呢?”“喜愛女人。”孫中山很平靜地說。聽了孫中山的回答,全場頓時哄堂大笑。孫先生不慌不忙站起來,清理了一下喉嚨,很嚴肅地說:“大家想一想,當媽媽把身上最富營養的乳汁喂給孩子,當妻子把真誠的愛獻給了丈夫,她們那麼無私和高尚,這難道不值得愛嗎?可是,我們許多男人卻不懂得這種愛。以至千百年來,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屬品或玩物,這世道太不公平,太可惜了!”緊接著,他滿懷深情地吟誦了一首詩,這就是著名的《女人頌》:

“女人是平凡的。

月朗星稀,是女人用晨炊點燃了新的一天,牽牽連連,是女人將零零碎碎縫補成一個美麗。

女人是不平凡的。

風雨交加,是女人為我們打開家門;坎坎坷坷,是女人給我們關懷和溫馨”。

這便是孫中山對女人的讚美,也是對自己母親的讚美。

在革命中顛沛流離的母親——楊太夫人孫中山的母親楊氏生於貧苦之家,氣質溫雅端莊,性格大義而善良。嫁到孫家後,她終年辛勤勞作,加之孫中山從事革命,更使得她的生活顛沛流離,但她從未抱怨,一直支持兒子的革命事業。

追溯祖上,孫中山的祖父、祖母都是沒有土地的佃農,其父親孫達成16歲便離家到澳門,在一家鞋店做學徒。孫達成3年後出師,每月工資只有4元錢,這一干就是16年。他到了32歲,才積了一點點錢結婚生子,娶了比他小15歲的楊氏。楊氏生有3男4女,孫中山在其中排行老三。孫達成夫婦終生相愛,且都為人忠厚,生活雖然不富裕,但終年辛勤勞作,怡然自得,也很受村民們的尊敬,被尊為“楊太夫人”。楊氏聰穎伶俐,雖未有更多的讀書機會,卻十分知書達理,以賢惠著稱鄉鄰。據說,孫中山長得極像母親。

孫中山出生那年,孫達成像中國千千萬萬個父親一樣,賣苦力養家糊口,累得骨瘦如柴。但妻子即將臨產,他不能窮守家業,還是得離家去奔波,妻子的熱淚也沒能攔住他的腳步。待產的楊氏只好挺著大肚子,獨自照顧孩子與整個家。

隨著年齡的增長,孫中山的求學欲和做點什麼的想法越來越強烈。當時,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已在美國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打拼出一片天地。1879年,母親終於撐不住她心愛的小兒子再三懇求,邁著一雙小腳,陪年僅13歲的孫中山乘輪船到檀香山去找孫眉。這一次跨海越洋的陪伴與支持,為孫中山之後所有的發展和革命事業而夯下了最堅實的一塊基石,也註定了楊氏此後與兒子聚多離少的人生。

1895年11月,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的家人受到牽連,家中田產房屋被清政府封沒。孫中山在香港委託友人將母親楊太夫人、妻子盧慕貞和孩子帶到夏威夷,托給哥哥孫眉照管。從此,孫母因為自己最喜愛的小兒子的革命生涯而不得不飽受艱難。

1903年,孫中山因為保皇黨人進行論戰而赴檀香山。繁忙的他只能抽空去茂宜島看望自己的母親,沒想到,這竟是他最後一次見到母親。楊太夫人晚年受兒子牽累無法落葉歸根,1910年7月,在中國香港九龍逝世,享年83歲。接到這個噩耗時,孫中山正在由新加坡赴檳榔嶼籌備黃花崗起義的途中。喪葬之時,孫中山也因為被清政府通緝無法入境,這給他留下了終生遺憾。

在孫中山的記憶之中,“母親溫雅端莊,眉清目秀,纏著一雙小腳,為人善良寬厚。”這精簡的述詞正如楊太夫人的一生——跟隨孫中山的事業顛沛流離,毫無怨言,平凡生活中體現出一位出生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女人一生的溫婉、隱忍、慈愛和博大胸懷。

革命情侶——陳粹芬

才華橫溢的孫中山一生有過三次婚姻:原配盧慕貞、平妻陳粹芬和後來的總統夫人宋慶齡。其中,父母雙亡的陳粹芬,自從1891年認識比自己大7歲的孫中山之後,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裏,一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她經常替革命同志洗衣做飯,傳遞密函,甚至從事秘密運送槍支彈藥之類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侶。

陳粹芬出生于香港,父親是一名中醫,她在家中排行第四,故人稱“陳四姑”。因早年父母雙亡,陳粹芬與當時的普通婦女一樣,沒有讀過什麼書,甚或有人說她不識字。但她性格豪爽,為人聰敏、機智、熱誠。自從參加革命後,她便未曾回過家,亦與兄弟姐妹失去聯繫。這樣果敢有勇氣的陳粹芬,經陳少白介紹認識孫中山時才只有18歲。

此時,孫中山正一邊學醫,一邊奔走革命。他雖早因父兄之命與盧慕貞結為夫妻,但總是聚少離多。尤其在從事革命事業方面,倆人往往意見相左。年紀輕輕的孫中山博聞強識,意氣風發,這讓陳粹芬為之傾倒。他倆初次相見,即暢談推翻滿清,效法洪秀全、石達開,敬佩中原志士收復河山的豪情壯志。陳粹芬萬分欽佩孫中山,認為他是一個傑出的領袖人物,於是立志追隨。不久,倆人便結為革命伴侶,在香港紅樓租屋而居,策劃反清工作。

此後的17年,孫中山為了革命,一直輾轉於加拿大、日本、檀香山及中國香港等地。陳粹芬則陪伴在他左右,擔任聯絡工作。無論是在日本橫濱,還是南洋等地,在他們居住和活動的據點,都由陳粹芬來接待革命同志,照顧大家的生活。從燒飯做菜到洗衣服等一切粗活兒,任勞任怨,樣樣都做,無微不至,使那群為獻身革命而背井離鄉的亡命客,大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胡漢民、汪精衛、居正、戴季陶、馮自由、廖仲愷、蔣介石等,都曾受到她的照顧與接待,他們亦稱她為“四姑”。她以女性的溫柔與細緻,加上賢勞兼至,熱誠幹練,使革命首領在亡命異邦的艱困生涯中,獲得極大的精神支持與慰藉,也贏得了眾人尊敬和孫中山的深情。

有關陳粹芬日本照顧孫中山一事,日本友人宮崎寅藏說:“照顧孫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國婦女同志,真是個女傑。她像男人一樣,用長筷子、張著很大的眼睛吃飯,革命家的女性也只有這樣才能擔當大事。”

然而就在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事業達到的頂峰之時,陳粹芬卻選擇了悄然離開。個中原因,人們有很多猜測。而陳粹芬自己則在1942年給出了一番解釋:“我跟孫中山反清建立了中華民國,救國救民的志願已經達到。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不是中山棄我。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負我。”

離開孫中山之後,陳粹芬始終未嫁。民國38年,她攜女兒一家重返香港。孫氏族人對她視如家人,中山先生原配盧慕貞女士與陳粹芬夫人誼同姊妹,相處和諧,晚年二人常相聚首,尤為難得。孫氏家族無論上上下下都對她尊敬有加,尊稱她為“孫夫人”。1960年秋,陳粹芬因年邁體弱多病,溘然長辭,享年88歲。

為父所累的女兒——孫婉

孫婉是孫中山與原配夫人盧慕貞的第二個女兒。她因為與父親同月同日生,當時又恰逢孫中山而立之年,因此,孫婉被人認為是孫家的吉祥之兆。作為孫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一生同樣充滿了跌宕起伏。

孫婉1896年出生於夏威夷的檀香山。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孫婉跟隨母親盧慕貞和姐姐孫從海外回國。次年4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孫婉便同哥哥孫科、姐姐孫赴美留學,接受西方文化教育。不幸的是,姐姐孫18歲時就因患糖尿病去世了。愛女的青春早逝令孫中山悲痛不已,如此一來,孫中山對次女孫婉更加疼愛,見她在美國學習無人照顧,就囑託時在哈佛大學讀書的王伯秋幫忙照顧。

王伯秋出身官宦之家,自幼敏而好學。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同盟會,結識了孫中山、宋教仁、黃興等愛國志士。由於他學業優秀,辦事幹練,深得孫中山的賞識和器重。王伯秋素來敬重孫中山,對其囑託一口應允。而當時孫婉尚處豆蔻年華,這一照料,便互生情愫。兩人常在哈佛大學美麗而寧靜的校園裏漫步,難捨難分,於1914年結為夫妻。

1916年,孫婉生下女兒王鑲蕙。孫中山聽聞非常高興,因公務繁忙不能脫身,還囑咐孫科偕妻子陳淑英代表他去探望。1919年4月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思鄉心切的孫婉和丈夫王伯秋帶著女兒乘郵船回國,一路上輪船顛簸使孫婉的第二個孩子提前降生,幸好母子平安,夫妻二人遂為子取名為“海平”。

這一家人的目的地,原本是遊子歸鄉,其樂融融,家人團聚。但誰也沒想到,一切的恩愛美滿在這次歸國旅途結束時走近了尾聲。原來,王伯秋本是有妻室之人。儘管孫婉對此事並不介懷,但王伯秋擔心母親和原配夫人反對,只得帶著妻兒先回上海,讓他們先住在哥哥孫科家中,再行商議。

孫中山歷來主張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反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加之孫中山長女早逝,只餘這一個寶貝女兒,自己又少有時間關愛子女,內心充滿歉疚。所以,絕不允許孫婉當別人家的小妾。他執意要求王伯秋與原配夫人離婚才答應這門婚事。然而,王伯秋回到家中,王母對其大加訓斥。在王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中,孫中山乃“朝廷反賊”、“大逆不道”,她覺得讓此等人家的女兒作自己的媳婦才是有辱家門。

而婚姻的當事人,孫婉與王伯秋倆人倒是沒有分別的念頭。孫婉並不圖名分,只是一心希望與王伯秋廝守一生。怎奈,孫家這邊連嫂嫂陳淑英當說客,都說服不了孫中山。漸漸地,受封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