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保障農產品供給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是途徑和手段,而持續增強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才是此次中央「一號文件」的根本關切

2012年2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佈。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九年聚焦「三農」,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文件首次對農業科技進行全面部署。

這份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文件首次將主題鎖定「農業科技創新」,提出要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是途徑和手段,而持續增強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才是這次‘一號文件’的根本關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農產品的保障問題之重已經成為政府和學界普遍的共識。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曾在去年指出,如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改變農業的產業結構,從而保証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提高農民收入,是未來中國農業農村政策制定過程中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徐小青則認為,現在無論是農民增收,還是緩解通脹壓力,甚至是保障宏觀經濟穩定運行,都跟農產品的價格有關,所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緊平衡」成為常態

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去年中國糧食產量為]1424億斤,增產494億斤,躍上了1.1萬億斤的新台階,實現了歷史罕見的「八連增」,創造了連續5年過萬億的新紀錄。

不過,硬幣的另一面是,中國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應的基本面不容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孔祥智撰文指出,糧食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銳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糧食自給率已經從上個世紀的95%以上下降到900/0以下。

2000年以來,中國糧食基本處於淨進口狀態,大豆進口量從2000年的1042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5480萬噸,玉米進口量從2000年的0.03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157.24萬噸。尤其是大豆,基本上整個產業鏈條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如果這一現象發生在作為主糧的稻穀和小麥領域,則後果不堪設想。

優質農產品的結構性短缺是我國目前面臨的另一個突出挑戰。「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豇豆」等事件的發生使消費者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急劇增加,但我國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900/o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都要依賴進口。

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司長葉興慶曾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農產品供應將呈現緊平衡格局,而且這種緊平衡格局在五年內將繼續發展。這意味著,中國現有土地產出能力滿足農產品自我供需平衡的難度在不斷加大。

一方面,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在不斷上升。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紅宇認為,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期,多種因素疊加使得農產品需求呈現剛性增長;人口數量增加帶來了絕對需求增長;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村向城鎮轉移,由糧食生產者變成了消費者,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農產品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肉蛋奶等高耗糧副食需求提升,全球糧食金融化、能源化趨勢明顯,更多的糧食作物被轉換為生物燃料。

另一方面,農產品供給的約束因素也在不斷增多:中國耕地和水資源有限,極端天氣不斷增多,同時受通貨膨脹影響,農資、農機、雇工、土地等費用全面上漲。「目前糧食生產的資源要素已比較緊繃,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的空間有限,單產提升速度變緩。農業生產資料、勞動力價格居高不下,農業生產正在進入高成本階段。」張紅宇表示。

「我國糧食供求平衡僅僅是‘緊平衡’,這種平衡還比較脆弱,稍微有點兒自然災害就會緊張.而且由於一些條件限制,糧價也不可能漲得很高,只能在生產者收入和消費者承受能力、物價承受水平之間尋求平衡。」徐小青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重估市場風險

建立農產品的市場體系是中央明確提出的推動農業發展需要建立的三大體系之一,不過受訪專家普遍表示,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目前還沒有完全破題。 農產品價格的頻繁波動成為當前農產品市場體系缺陷的最直接表現。

2010年,綠豆、大蒜、薑的價格一路飆升。調侃菜價的「豆你玩」「蒜你狠」薑你軍」等詞語在百姓中流行。可轉眼剛過了半年,就出現了菜農因菜價過低而自殺的新聞。2011年4月,山東省城歷城區唐王鎮39歲村民韓進,疑因菜價低賤絕望自殺。他死那天,捲心菜才8分錢一斤,六畝地得賠進去上萬元。

與此同時,農產品價格上漲在新一輪CPI上升過程中表現「出色」。進入2010年以來,通脹預期壓力一直在加大,CPI逐步上升,進入2011年更是穩中有升,7月再創歷史新高6.5%。

糧價是百價之基,「一頭豬拱起CPI」。在中國CPI統計中,食品所占權重約為三分之一。占食品中權重最大的是肉禽,其次是糧食,再次是油脂。而肉禽價格變化與上遊原料糧食價格密不可分。此外,糧食價格上漲會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對CPI產生間接影響。當大米、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價格上升時,會讓人們對整個農產品市場產生上漲預期,於是帶動其他農產品價格在短期內全面上漲。

豐產不豐收是中國農產品市場機制失靈的另一個重要表現。近來,國內反復出現農產品賣難現象,大蒜滯銷、土豆爛在地裏、香蕉用來喂豬,農民損失慘重。

中國農產品豐產不豐收,增產就賣難是個極為普遍的現象,而且年年出現,只是品種輪回。少了就貴,貴了就多,多了就賤,賤了就少,少了就貴……反復出現,幾乎沒有正好過。從綠豆大蒜到豬肉土豆,從北方的蘋果到南方的香蕉都是如此。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認為,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設嚴重滯後是導致價格頻繁波動的重要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的一系列問題正是由於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缺陷所引發:以小農戶為主的市場主體發育遲緩、農產品市場以行政區域為依託帶有濃厚的壟斷色彩、農產品價格由市場形成和決定的機制尚未形成、法律法規不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結構不合理、質量監督機制和信息流通機制不完善、設施建設滯後……

「過去對農產品的市場調控是應對式的,出現什麼才解決什麼。最根本的問題是市場建設滯後,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調控措施也不完善。這次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門辟出一章提出要提高市場流通效率,針對性很強。」徐小青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科技創新和制度改革須並舉

在國新辦舉行的有關中央一號文件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表示,今年中央把1號文件的主題確定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抓住了發展的要害。

在他看來,目前農村的發展要害是:長期穩定地保障中國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靠繼續增加農業水土資源已沒有多少餘地,必須靠提高單產。最根本的還是要通過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增產增收、提質增收、節本增收。

「往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有涉及農業科技問題,但這次突出強調了,是因為很多問題已經很明顯了。而且技術問題,不僅影響產量,還包括質量、安全、加工、效益等各類問題。」徐小青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在解讀中央一號文件時指出: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已成為繞不過的嚴峻問題。言下之意,農村的「空心化」等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重要社會問題。

財經作家倪金節撰文指出,農產品危機根在漠視農村發展。長期重視城市而漠視農村,其最致命的負面影響是農民自己不養豬、不種糧食了,而像石化、造紙、紡織等高污染項目,往往成為那些所謂的「富裕」村鎮的經濟命脈。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認為,過去三十年中,中國的農業增長與結構變化主要是制度創新、市場改革、政府投入三個方面的原因所致.很多研究都表明,早期中國農業增長的90%左右都來自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還是要靠制度創新特別是土地制度創新、市場改革和國家投入。

「農業實際上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很多地方政府一直在說重視農業,但真分起盤子來,真抓起來,還是去抓那些能增長GDP的、能增加稅收的行業和項目。」徐小青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體制機制的建設、法律體系的完善,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所以不能放鬆,需要不斷探討和改革。強化科技,很重要的也是體制機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