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一二總統大選看兩岸關係未來發展

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的一項主題即兩岸關係,不僅因為兩岸情勢與台灣安全息息相關,也因其左右台灣的未來發展。

朝野在選舉過程中的最大爭議,在承不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不認為有「九二共識」存在,國民黨則認為「九二共識」不僅存在,並且是兩岸一九九二年後得以推展相互關係的依據。

九二共識 兩岸關係穩定基礎

大選後,民進黨應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九二共識」。首先,「九二共識」源自一九九二年的香港會談,過程中兩岸表示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台灣方面認為對一個中國的內容彼此認知各有不同,因此建議各自以口頭表述,此即「一中各表」。就我方而言,「一個中國」是指中華民國。大陸對「一中各表」雖未正式表示認同,但也從未對此一主張公開表示反對。北京的立場是,只要兩岸均接受「一個中國」就可以了,並以此為基礎,磋商其他具體議題。這也是為何自一九九二年後,雙方能夠簽署多項協議的原因。

民進黨不宜藉當年沒有「九二共識」這個名稱,來規避確有實質共識這項事實。民進黨若不能拋棄意識形態,務實面對台灣人民安全福址所繫的「九二共識」,兩岸問題將會一直成為台灣內部紛擾的因素。

中共領導階層曾多次表示,台灣若揚棄「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將遭到嚴重破壞。除非北京當局的兩岸政策能有結構性的轉變,否則其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不可能動搖。民進黨蔡英文主席曾一再提及「台灣共識」,但在台灣內部統獨對立無法化解的情況下,「台灣共識」能否形成,將是一大問題。

此一共識即使能夠形成,但若無法與「九二共識」的內容吻合,不啻宣告兩岸基本共識解體。其後果將是兩岸關係處於危疑不定的狀態,新的協議將很難簽署,舊的協議也將面臨有效執行的問題。在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解除的情況下,兩岸關係倒退勢必牽動雙方經濟合作的破局,台灣經濟將雪上加霜。

雙方關係惡化也將使活路外交無以為繼,一旦彼此恢復金元外交,互挖牆腳。在大小資源不對等的情況下,我國在國際上好不容易開創出的榮景將不再,進而造成邦交國數目持續下降,國際組織參與之門完全關閉的局面。結果台灣將更形孤立,人民仇中情緒瀰漫,台灣將面臨鎖國內鬥的夢魘。

九二共識已成台灣共識

如今,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已平和落幕。國民黨的勝選,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台灣多數人民對「九二共識」的肯定。馬政府將可延續過去四年的兩岸政策,持續推動與大陸間之交流。在「先經後政」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如何充分發揮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功能,推動ECFA後續商談,創造兩岸經貿互利的雙贏局面,並使台灣人民對ECFA成效有感,實屬未來四年的重要工作。

此外,兩岸文教交流也應列入重點。經貿是一種利害關係,有其可變性;文教則是一種心靈關係,有其永續性。兩岸同文同種,均源自中華文化,而台灣軟實力中的人文特質,是大陸民眾所欣賞的。深層的文化互動,可使人民從相互瞭解到相互欣賞。而教育交流,更可使兩岸青年透過互訪、留學而相互學習、相互認識,從而建立起同理心,降低兩岸未來因誤解而導致誤判的可能。

一如前文所言,「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就台灣而言,是指中華民國,此亦完全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之精神。透過二○一二年總統選舉,「九二共識」得到台灣過半數人民的支持,從民主角度觀之,「九二共識」已可被視作「台灣共識」。

「九二共識」中的中華民國不只是指台灣,也包含中國大陸,此不僅確保了台灣的主體性,也指涉了中華民國的延伸性。故就實質內容而言,「九二共識」無傷台灣的主權,又具有確保兩岸安定和平的便利性。民進黨若從工具性層面考量,應該認真思索接受「九二共識」的可能。

凝聚國內共識 促進兩岸互信

馬總統已宣告未來四年兩岸從事政治談判,簽署和平協議的機會很低。在「九二共識」架構下,台海維持安定和平是可以預期的,外交休兵也可望維持。然而,台灣如果寄望大幅度開拓外交空間,「九二共識」仍有相當大的侷限性。這主要因為在「一中各表」下,雙方各自主張主權及於對方,此滿足了「一中」原則,但在論及具體的國際組織參與時,不啻為一種零和局面。換言之,兩岸若無法進行政治對話、政治談判,進而解決雙方政治定位問題,台灣全面參與國際社會仍相當困難。

為解決兩岸在根本問題上的僵局,未來四年北京與臺北縱使無法從事政治協商,仍宜透過二、三軌就政治敏感度高的議題廣泛交換意見,以漸進方式,為兩岸政治問題之解決逐步尋求交集。毋庸贅言,此乃異常艱钜的工程,特別是台灣乃一自由民主社會,未來若要推動和平協議,必須經過馬總統所宣示的公投程序,故國內凝聚多數共識是相當重要的。

可行方式之一是在總統府成立「國家發展委員會」或「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廣邀朝野各黨各派人士及學者專家,就兩岸政治相關議題分組討論,並將討論結果分送朝野政黨做內部溝通辯論,再回到委員會形成共識。此一程序或許需往返多次才能收到若干效果,其成敗關鍵在於國民黨與民進黨內之溝通能否順利,以及此兩大黨間立場落差能否拉近。當然,上述委員會之運作可與兩岸非正式對話同步進行,並將後者之對話狀況通知委員會參考,委員會共識則可做為與大陸政治對話之基礎。

把握歷史契機 構建永久和平

未來四年兩岸政治關係能否有尺寸之進,實取決於幾項因素。首先,馬總統大開大闔的魄力與決心;其次,大陸方面的急迫性;第三,在野黨的態度;第四,主流民意的趨勢;第五,美國的態度。

由於馬總統第二任已無連任壓力,在歷史評價的考量下,總統可積極思考如何在兩岸關係求取突破與創新。在「不統、不獨、不武」的承諾下,總統仍有相當廣闊的空間可以揮灑,為兩岸持久和平的建構做出貢獻。

大陸方面今年將逢權力移轉,應有一段守成觀望期,特別是馬總統勝選連任,代表胡錦濤過去幾年的對台政策沒有失敗。習近平若蕭規曹隨,應暫時沒有從事兩岸政治談判的急迫感,雙方維持低調但具建設性的政治對話應是可行的。

至於在野黨態度,民進黨若能改採務實政策、拋棄意識形態,自然有利於朝野共識之形成。若仍舊無法在兩岸政策上改弦更張,自不免成為執政黨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的沉重包袱,但也將使民進黨無法走出自我設限的框架。

至於主流民意的趨勢,從此次總統大選來看,至少「九二共識」已獲多數人民之認同。在此基礎上,馬政府只要能提出具有說服力的中華民國論述,則在兩岸關係上,做出更多可向歷史交代的創舉,是絕對可能的。

維繫與美友誼 推動兩岸對話

影響未來四年兩岸關係之另一項重要因素,即美國的態度。美國是我國的長期盟友,與台灣安全密切相關。冷戰時期,雙方基於兩極對立,反共理念一致,始終堅定地站在一起。

然而,自一九七○年代美國改變對華政策後,美中台三角關係儼然成形。台灣為維持自身利益,至少要維持與美國的友好關係,以免陷於孤立。即使一九九○年代前期,兩岸關係因海基、海協兩會的建立而獲得改善,美台關係仍是台灣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此一現象,在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及一九九九年兩國論期間更為顯著。

民進黨執政後,由於兩岸僵局始終無法有效打開,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乃益形重要。只可惜陳水扁總統因堅持烽火外交與入聯公投,嚴重衝撞到美國的重大利益,美台關係每況愈下。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四年來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使美國對台海問題放心不少。

然而,兩岸的密切互動也引起華府對台灣意向的若干疑慮,間接影響到美方對我國的信任。兩岸政治接觸,不免涉及兩岸政治定位、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及和平協議簽署等敏感性議題,美方高度關切是很自然的。因此,在重視台美關係的前提下,美國態度自不免對兩岸政治對話的推展,有其相當程度的影響。

中華民國 台灣人民最大公約數

展望未來四年,除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下,持續與大陸商簽包含台商投資保障在內的各項與民生福祉相關協議外,並應切實推動ECFA後續協商,落實協議之執行,使人民對ECFA有感。政府亦宜積極思考與大陸簽署文教協議之可行性,特別是在難度較低之高教協議方面。

在政治層面,雖然馬總統已有宣示,但延續過去四年既有的二、三軌對話仍有其必要,以維持兩岸間的良好氛圍,並強化大陸對政治談判的耐性。馬總統可考慮在總統府成立跨黨派的協商機制平臺,以儘量凝聚國內較多共識,減少將來兩岸從事政治協商的疑慮與阻力。此外,我國應與美國維持二軌對話,使雙方溝通無礙。至於兩岸若有重大議題之協商,我方最好能適時知會美方,以減少美國對我之疑慮,維持台美間的互信。

去年是中民國建國百年,而在歷經民進黨八年執政及辛亥革命百年之後,大陸對中華民國已有不同於一九九○年代的看法。中華民國在兩岸對話中,不再是負擔而是資產。

二○一二年的總統大選,多數人接受了「九二共識」,也等於再次印證人民接受了中華民國。換言之,中華民國已逐漸成為台灣人民的最大公約數,也成為兩岸間可以談論的議題。此外,美國對「九二共識」之支持及過去四年我國在國際上已累積獲致一百二十六國免簽待遇,中華民國隱然成為國際間受到尊重的標的。政府不妨嘗試以中華民國來凝聚國內共識及形塑兩岸共識,以最高智慧和最大包容為兩岸關係開創新局。

(包宗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