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麼了?

“當所有人都說,我們的城市被邊緣化之後,我們會覺得沮喪、失望、悲哀,但是我們從來都沒去想,所謂的邊緣化,是因為我們依附在一個主流的價值觀裏面,為何我們不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為何我們不能有自己一套關於生存意義的解釋方法?”

“‘蝗蟲論’只是少部分港人的聲音,兩地之間的矛盾沒有上升到對立、仇恨的程度。”放下手中的檸檬茶,《自由人的平等政治》的作者、香港人周保松說, “你看看香港歷史,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移民社會,絕大部分的人要麼是新移民,要麼父母是大陸人。所謂優越論、殖民地心態,都是沒有根據的。香港人怎麼會歧視大陸人?”

幾天前,一些香港網民花10萬港幣,在《蘋果日報》上刊登了一則暗諷內地遊客是蝗蟲的廣告。周保松看到後十分不安,在facebook上更改了自己的狀態:

“今天作為香港人,我感到羞恥。請大家不要再傳播那些有明顯種族歧視和侮辱新移民及內地同胞的海報、言論……如果有極少數內地遊客生活習慣和我們不同,或有不文明行為,那需要我們尊重差異、善意勸導和公正執法,而不是將內地人標簽為低人一等,然後排斥、敵視、羞辱他們。我們需要的,是平等尊重和包容開放。請不要將香港,這個我們深愛的城市,變成仇恨和歧視之都!”

他這番話被部分當地網民看成是“五毛言論”。與此同時,在羅湖以北,深圳天氣預報主持人周禹“義憤填膺,也做了個圖”,將中港關係比喻為父親供養著兒子。雖然不久就刪除了,但留下來的截圖讓他的微博湧進無數謾之聲。

自此,這兩張海報將一個月來接二連三的陸港衝突推支最高潮。“其實將每件事情分開來看,都不是什麼大事。”周保松說。

他口中的第一件小事發生在1月5日,尖沙咀時尚名店DOLCE &GABBANA不想讓店中內地豪客身份暴露,阻止港人在店外攝像,引發港人抗議,認為在自己的地方卻被看成二等公民。

港人的怒氣在1月19日再次被點燃,北大教授孔慶東在內地某網絡電視中再三聲稱“香港很多人是狗”。這令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非常尷尬,在31日公開表示:“最近,個別內地學者發表了一些不當言論,我們對此深表遺憾。”

雙非嬰兒禍源港府

彭主任的聲明顯然不足以平息港人的不滿,直接觸發“蝗蟲”廣告出現的,是逾五百名香港孕婦挺著大肚子上街遊行,要求政府阻止“雙非(雙親均非港人)嬰兒”享有居港權,避免兩地孕婦爭搶醫療資源。

“雙非嬰兒”問題的源頭,來自於2001年香港終審法院對莊豐源案的審判結果,判決書說得很清楚: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無論其父母是否港人,都享有居港權。而居港權則代表著生育二胎的可能;代表著一本在144個國家免簽或落地簽的護照;代表著香港完備的醫療、教育福利……某中介公司便聲稱在港產子可以 “為孩子提供香港永久居住權+價值800多萬港元的綜合福利”。

判決書一出,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逐年飆升:從2001年的620人,到 2010年翻了52番,達到32653人,占香港總出生比率的36.9%。而分佈在鐵路沿線的眾多醫院,常常成為“雙非嬰兒”的“重災區”,如浸會醫院的 “雙非嬰兒”比例常年高達80%。本地產婦往往剛一懷孕,就不得不四處尋找10個月後的產房。

絕大多數內地來港孕婦都在私營醫院分娩。據港媒調查,某些私營醫院的產科醫生月收入達100萬,有些甚至週薪100萬。在這種誘惑下,大量公營醫院資深醫護人員紛紛跳槽,導致那些負擔不起私營醫院高額費用的本土孕婦無處求醫。

不少香港市民就是根據這些數字和親身體驗而表示抗議,認為“雙非嬰兒”父母並未交稅,卻占滿了產房,讓自己“連生仔都沒地落腳”。認可這些數據的,還包括兩地部分媒體,諸如“赴港產子是佔便宜,港人不滿也正常”的標題搶佔了讀者眼球,道德譴責之聲不斷。誤導了不少香港人,同樣迷惑了不少內地讀者。

諷刺的是,最先指出此批評存在漏洞的人,竟包括“蝗蟲”廣告的發起者林先生,他表示能接受內地記者的採訪非常高興:“好多人誤解了我們。我們不是想歧視‘雙非孕婦’,而是想引起香港政府的關注,是他們的政策失誤導致了今天的後果。”

他拜託記者告訴內地讀者,香港人並非歧視內地人。在街頭對內地遊客唱《蝗蟲歌》的只是些心智未開的中小學生,現在都很後悔。他做這個海報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引起港府的注意。

林先生矛頭直指香港政府。從2004年起,港府以“發展醫療產業”為名,每年出售“非本地孕婦分娩配額”給內地孕婦。例如,在公立醫院預約,必須先繳付3.9萬港幣預約費用,私營醫院則更是大賺特賺。

在這個寬鬆甚至變相鼓勵的政策下,2010年在港出生的三萬多“雙非嬰兒”中,超過97%是香港政府合法認可的。換言之,只有不到1100名產婦是沒有在醫院預約,而進入急症室內接生。因此,很難想像每天僅僅3個“計劃外孕婦”,怎麼會令香港醫療系統癱瘓?

“責任肯定是在政府和私營醫院身上。而那些內地孕婦,自己出了錢,合法地來香港生子,她不應該是被譴責的一方,”香港智庫總幹事林輝說得非常明確,香港政府無視年年翻倍的“雙非嬰兒”人數,將醫療投資常年維持在財政開支的5%,最終釀成今日的惡果。

後知後覺的港府近期動作頻繁,表示可能取消公營醫院配額;在關口制止懷孕超過28周、未獲預約證明的孕婦入境;並以“違反逗留條件”為名起訴中介人。在另一邊,廣東省計生委聲明,廣東居民在香港所產二胎同樣會受到罰款;省長朱小丹匆匆訪港,並且保證:“香港人可以放心,(‘雙非’問題)會有辦法解決。”

陸港融合過快,港人生怨氣

雖然“雙非嬰兒”錯不在內地孕婦,但周保松認為,“香港人普遍對內地人有一種不滿”。這種情緒首先來自普羅大眾在民生上受到的衝擊。大陸遊客心目中的香港是“購物天堂”、“美食天堂”,然而天堂也有人滿為患的時候,市民張小姐笑稱“現在的香港已經不是我的香港”。

2003年6月,為振興香港非典過後低迷的經濟、提高董建華政府的民心,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簽署了CEPA,即“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的經貿安排”;同時推出“港澳自由行”計劃,計劃內的城市居民,經過簡單的簽注手續就可前往香港旅遊。

這些政策令陸港加速融合,對香港經濟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隨著經濟大環境的好轉,香港GDP從2003年的1.2萬億港元增長到2010年的1.9萬億港元。最近兩年政府財政盈餘均達700億港元,因此,繼去年向市民“派糖”6000元之後,今年再度推行大額退稅計劃。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主任雷鼎鳴拿出一大疊數據來證明兩地的高速融合:“在2009年,香港的貨幣基礎便上升了100%,淨流入資金據估計達到5000億港元……”

然而,正是這筆“橫財”讓過快的陸港融合顯現出了副作用。大量的流入資金,除了在金融市場上的集資,很多進入了香港的房地產市場。“這筆資金部分來自於中央的4萬億投資,部分大陸國企拿來在香港炒樓……他們買豪宅比較多,因為投資回報率較高。”

除了國企炒房外,內地富豪在香港也是一擲千金。2011年6月,太平山頂的一處豪宅以每平方米103萬港元、總價8億港元被內地買家買走,創下了亞洲區尺價的最高紀錄。恒大地產主席許家印的山頂豪宅,每平方米樓價也超過了60萬港元。

香港房地產中介美聯物業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內地人在香港買樓占整體成交比例19.2%,涉及金額逾600億港元。陸客買入500萬以下的普通房產僅占總數11%,超過2000萬的豪宅卻高達18%。

內地資金持續推高香港豪宅市場價格,而“地產商見到豪宅價格上升迅速,就將自己的新樓盤都包裝成豪宅,造成中低價格樓盤供應量降低,價格自然也隨之上升”。因此,不少香港市民表示買樓難,一般的中產階級需要持續工作到退休後才勉強還完貸款。在這種生活壓力下,本港人對內地客難免不滿,呼籲港府對非本地買家徵收額外印花稅的聲音此起彼伏。

香港人對自由行政策也是褒貶不一。雖然該政策為香港增加了約10萬個餐飲、酒店、旅遊等低技術含量的就業崗位,但是其對本土商場生態的影響非常明顯。香港總面積1103平方公里,但商業用地多年來只有4平方公里。小蛋糕被越來越多的自由行遊客分吃,商場租金的瘋狂上漲反噬了自由行給市民帶來的好處。

只有北京面積1/15的香港,本地人口709萬,相當於北京的1/3,人均居住面積低於二十平方米。而在2011年,共有4200萬人次的旅客到訪這顆東方之珠,其中大陸遊客數量達到2800萬,自由行遊客又占到其中六成半。也就是說,哪怕遊客是平均分佈的,每天也有占香港總人口1/7的外來人口穿梭於維多利亞港兩岸。更嚴重的是,絕大部分遊客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如鑽戒名表雲集的中環、白帆來往的尖沙咀,這裏是香港中西融合的氣質所在,也是香港“購物天堂”的中樞,普通話成了最常聽到的口音。

內地遊客往往嗜好在香港“掃蕩”金銀珠寶、名牌服飾、電子產品,從事這些生意的門店逐漸佔據了香港的商業區,將那些充滿香港特色的小店、老店掃入塵埃。近期銅鑼灣一家原租金僅為110萬港元的電影院被迫搬遷,只因被告知續租的金額是2000萬港元。據當地媒體透露,新的租戶是時尚品牌LOUIS VUITTON,這家法國時尚巨擘在另一條街的分店去年12月營業額令人咋舌–2億元,每天門外都有大量拖著旅行箱的內地顧客在等待著。

近年來,香港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一直保持在0.43左右的高位,社會流動性相對於10年前緩慢了很多,港人心中的怨氣長期未能釋放。在市民與港府的不斷博弈之中,他們發現港府能夠做到的實在有限,而內地的影響愈發深遠。現在產房要搶、奶粉要奪、學校要擠、商場要推、供房供到老……生活中各個方面都受到衝擊,港人對內地人的不滿自然漸漸提升。

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