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校設立研究澳門機構具學術政治效益 台校設立研究澳門機構具學術政治效益

曾在澳門理工學院任客座教授及院長顧問的邵宗海教授,最近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成立了全台首家的「澳門研究中心」,並出任其主任,領銜進行澳門專題研究。他期盼「澳門研究中心」能成為台灣地區的澳門研究重鎮,並幫助台灣學生能有更高、更遠的眼界。這種從澳門看臺灣的研究,有利於向台灣民眾推廣澳門,以至澳門所實行的「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因而不但具有學術上的意義,更具有政治上的效應。

邵宗海教授藉貫浙江鎮海,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出生於成都(當年為赴台唸書,身份證報大了一歲),成長於上海,一九五五年移居香港,在調景嶺居住。一九五八年到台灣求學,先後在員林實驗中學、嘉義中學接受基礎教育,畢業後曾在金門島服兵役。一九七五年在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後,前赴美國西德州州立大學修讀,獲政治學(國際關係)碩士,其後獲美國聖路易大學學歷史學(外交史)博士。在美期間,曾任紐約中華廣播電台新聞部經理,全美學聯通訊發行人兼總編輯,美洲《中國時報》美東分社業務經理,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芝加哥辦事處秘書,聖路易中華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堪薩斯辦事處秘書。一九八七年返台後,先後任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客座副教授、副教授、教授,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邵宗海教授曾立下宏願,在政治大學退休後,爭取在全球以華文為授課語言的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以博眾家之長。為此,他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客座高級研究員,澳門理工學院客座教授兼院長顧問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訪問學者。此後,出任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中山與大陸所教授兼任所長,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所長兼社會科學院院長。此外,他還應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之邀作訪問學者,並曾獲得傅布萊特獎學金。

邵宗海教授的著作等身,包括有《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致命的感染力-中國民族主義對台影響之研究》、《中國和平崛起與現代民族主義的互動》、《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決策機制: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兩岸關係》、《兩岸協商與談判》、《當代大陸政策》、《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兩岸關係論叢——從乙亥到己卯年》、《兩岸政治談判的可能性》、《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歧見》、《大陸「台灣研究」現況》、《兩岸關係與兩岸對策——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後的解析》、《兩岸終止敵對狀態可行性之探討》、《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美國介入國共和談之角色》、《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民族主義論文集》、《到政黨政治之路》、《一九九零年代的挑戰與回應——談政治、批台獨、論兩岸關係》、《一九四九年以來中美關係之研究》等。

邵宗海教授曾是中國國民黨著意培養的中生代人物,因而在第三屆「國大」選舉時,由國民黨提名為不分區「國代」並當選。但後來因不滿李登輝「獨台」而脫離國民黨,並在宋楚瑜參選「總統」時,參與「宋張配」競選總部的工作,是宋楚瑜的近身智囊及幕僚。宋楚瑜敗選後籌組親民黨,創黨宣言即是由他撰寫。但後來他在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時,因不滿宋楚瑜「夜會陳水扁」而宣佈退黨,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他在二零零一年出版的自傳《邵宗海——千金難買心體會》一書中,有一節是《藍色血液,紅色的心》。當然,此「紅」非彼紅,是引述紀政女士所言,倘若黃花崗事件發生在今天,他將會是第七十三位烈士。

由於邵宗海教授曾在澳門任教一年多,因而對澳門的情況十分熟悉,從而受台灣「陸委會」委託,進行《陸澳合作與橫琴開發計畫對澳門發展之影響》研究;分別受澳門文化局和台灣「國科會」委託,作《新形勢下臺澳關係探討:從歷史、傳統與現實的角度來審視》研究;受澳門基金會委託,作《澳台兩地社會結構與族群意識的比較研究》;受澳門理工學院委託,作《從傳統角度來看澳門的社會結構與族群關係》研究;受澳門理工學院委託,作《台灣「入聯公投」對兩岸四地的實質影響》研究。其中一些核心觀點,也在海峽兩岸的學術刊物上發表。

因其利便,現在邵宗海教授又在台灣首創了「澳門學」。這是台灣地區首個研究澳門問題的學科,而「澳門研究中心」也將會成為台灣地區研究澳門問題的重鎮。他有感於兩岸四地對於澳門的關注不夠,研究澳門的議題也屬少數。為了擴展臺灣的澳門研究視野,透過向台澳兩地爭取研究計畫的方式,增加文大澳門研究的能量,因而爭取到校方的支持,成立了「澳門研究中心」,並向「陸委會」港澳處申請到一年期研究計畫,及與澳門基金會簽約,成為該基金會在台灣的第一個研究夥伴。未來合作除了研究計畫,還會擴大其他交流事宜,除了鼓勵台灣學生研究澳門問題,也希望澳門在台灣的學生也能研究澳門相關領域問題,建立台澳學術間的深度與廣度。

從台灣地區的角度看,澳門的確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議題。台澳兩地都是多元族群地區,但澳門的族群情況比台灣更為複雜,因為台灣地區主要是漢族的「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分野,而澳門則不但有漢族人的「老居民」與「新移民」之分,而且還有葡裔居民及其他族裔居民,但澳門都能和諧共處,互相尊重,鮮有衝突,這對於族群衝突嚴重的台灣地區來說,是一個值得研究參考的問題。

另外,澳門面積很小,人口更少,但在中國大陸的支持下,經濟發展令世人羨慕。這對同樣是「孤島經濟」的台灣地區,更具可參考價值。台灣經濟的復甦和發展,必須依靠中國大陸。幸而,在今年初的「總統」大選中,大多數台灣選民都已明白了這個道理。不過,仍需從澳門的事實入手,向台灣民眾展示更具說服力的理論和實踐。

邵宗海教授還提出一個更為耐人尋味的問題,那就是中央政府為了支持澳門特區發展,向橫琴授予「比特區更特」的政策,甚至將其中一點零一平方公里劃給澳門大學,委由澳門特區政府管理。這對經濟發展已到了瓶頸階段的台灣地區來說,也具有參考價值。台灣要跳出瓶頸制約,必然要與大陸合作,福建的平潭島就是很好的平臺。其實,當年毛澤東、周恩來就已與台方有「一綱四目」的口頭協議,其中一項就是成立「廈金政治特區」,由國民黨軍隊的師長出任其行政首長。可惜,被一場「文革」沖掉了。現今為了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成和平統一,思想可以再解放一點,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甚麼議題都可以商量。

邵宗海教授的研究活動,除了得到「陸委會」的支持之外,澳門特區政府的相關機構,包括澳門基金會、澳門文化局等,都有所支持。這樣的行政行為,只不過是劃撥了少少的金錢,將可換來大大的學術和政治效應。因此,今後還宜繼續支持,籍以進一步擴大澳門對台灣的影響,讓台灣學術界以至是知識分子,不但瞭解到澳門的澳門政治、社會、文化、歷史、建築、博彩等各方面情況,而且更瞭解到澳門回歸後迅速發展的動力根源,從而領悟到國家統一的好處,這就是澳門特區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事業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