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張藝謀的功名路

“十三釵”劍指奧斯卡

顯然,這不是一部獻給中國觀眾的賀歲大片,中國元素包裹、好萊塢套路,《金陵十三釵》極力取悅的是奧斯卡評審,那些能給他打分的人。

2011年12月15日上映當天,《金陵十三釵》入圍了第69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該片還將代表中國參加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不管最後有沒有獲獎,這依然保持了張藝謀作為內地導演“一哥”的體面。對他來說,第一次如此靠近好萊塢,這就夠了。他心裏的對手從來就不是拍了《入殮師》的瀧田洋二郎和拍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丹尼•鮑爾,而是陳凱歌和馮小剛們

毫不意外,《金陵十三釵》的上映讓張藝謀再次成為話題。跟十年來一面倒的惡評不同,《金陵十三釵》豆瓣得分8.3,高於《紅高粱》(8.1)和《大紅燈籠高高掛》(8.0),僅低於《活著》(8.9)。票房基本上也跟這個分數匹配,首周險勝同檔期的《龍門飛甲》,取得了“賀歲pk戰”的階段性勝利。

如果張藝謀是從《英雄》開始拍電影的,那麼《金陵十三釵》就是神作。然而“神作”顯然並不僅僅是為票房而來。中國元素包裹、好萊塢套路,《金陵十三釵》極力取悅的是奧斯卡評審,那些能給張藝謀打分的人。

連汗毛都在朝著奧斯卡努力

抱著這種動機,《金陵十三釵》成了一場目的明確的衝刺。

張藝謀用了戰爭題材,這一直都是導演的最愛,大導演們就沒有不碰戰爭片的,《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拆彈部隊》,跟戰爭有關的好電影你隨便就能說出一串。

為了自己的野心,張藝謀在劇本裏加入了小說中沒有的人物“混混入殮師”約翰,同時請來了好萊塢明星克裏斯蒂安•貝爾來飾演他,在此之前,湯姆•漢克斯和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都拒絕了他。

不得不說,張藝謀一直是個運氣很好的人,前幾年他因為《滿城盡帶黃金甲》被吐槽的時候做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聲望反而到了一個巔峰,這次請來貝爾,人家就得了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對於西方觀眾來說,鮮豔旗袍包裹下搖曳生姿的屁股、嫋嫋琵琶配合吳儂軟語,本就是他們所期待的中國元素。在女主角玉墨的飾演者倪妮身上,張藝謀更是拿出了李安調教湯唯的苦心,他在三年前秘密簽下這個普通大學生,然後一路做了大量培訓,包括英文、南京話、言行舉止、評彈、基礎表演,甚至是麻將。

其他入選的“釵”們也都經過大量集訓,頗有當年拍紅樓夢的架勢。據倪妮介紹,“課程除了最基本的‘聲台形表’,還有喝酒抽煙、走路、穿衣服,坐的姿勢都特別練過,請了老師以及經歷過這種風月場合的人來教我們,培訓了兩個月。”

大製作的戰爭戲自然也不能少,儘管很多觀眾抱怨巷戰那段戲份過長且偏離主題。但張藝謀極為重視,不但找來佟大為、黃海波、竇驍、聶遠、高虎、秦昊等一水偶像明星充當龍套(只有極少數觀眾在觀影時就認出了這些演員),還請來好萊塢頂級煙火特效威廉姆斯團隊,該團隊曾經負責過《兄弟連》、《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的戰爭場面。

至此,所有好萊塢元素都配齊了,加上孩童化的事角度、教堂裏垂下的那面象徵受保護的醒目紅十字旗……《金陵十三釵》渾身上下,連每一根汗毛都在向奧斯卡獻媚。

左中右三派精英的春藥

不難看出張藝謀這次拼盡了全力,他試圖順應國際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然而結果卻事與願違,影片所傳達的價值觀還是暴露出他“淳樸”的一面。

網友Bono評論說,“這仍然是一部極具中國特色的片子,依舊沒跳出近幾年中國導演一貫的價值取向,那就是一個以命換命的故事……總是一方比另一方看似更有價值,或是更有權利活下去,然後看似卑賤的一方捨生取義,似乎不這樣搞一下就不能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就不能體現出大局和個體之間孰輕孰重的關係…… 試想你正滿心期待著一個散發著人性光芒有關於危城十三個姑娘的故事,結果等來的只是一個十三賤命換十三貴命的中國式偉大故事,不用想,這又是一個以‘中國式權衡利弊的義舉’偷換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價值’的國產類型故事。”

電影上映三天前,《好萊塢報道》的一篇關於《金陵十三釵》的影評也用了如下意味深長的開頭:“你或許會覺得,只有最不入流的好萊塢製片商,才能想到在南京大屠殺這樣慘烈的題材中加入愛情戲——但這恰恰是《金陵十三釵》的主線。”

思想上的貧瘠或許是張藝謀的軟肋,但在更多人看來,這給他們提供了另外的價值。有人說只要是張藝謀的片子一定不看,有人看到他的電影本能地就會開罵,只要是張藝謀作品,幾乎就可以打上“吐槽特供”的標簽。

如娛評人譚飛所說:“對各思想流派來說,張藝謀幾乎是一個聽到就會起反應的名字。對左派而言,張藝謀三字是‘封建’代表;對極左派而言,張藝謀三字是 ‘賣國求榮’代表;對海歸精英而言,張藝謀三字是‘土包子’代表;對右派來說,張藝謀三字是‘叛徒’代表;對極右派來說,張藝謀是‘國家化妝師’代表。張藝謀的名字和他的電影就是左中右三派精英的一劑春藥。”

客觀上,這讓張藝謀更加如魚得水,只要他想做事,一定有人投資,只要他想捧的人,一定有觀眾買賬。不管他拿出什麼作品,只要他想宣傳,一場鑼鼓喧天的炒作立馬就會沸沸揚揚。儘管熱鬧之後,人們總會發現,其實他什麼新東西也沒倒騰出來。

在放棄做大師的路上一瀉千里

空泛的喧嘩也許是張藝謀從《活著》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的尷尬。傳聞那部禁片之後他被有關部門叫去談話,由此直接投誠,放下“苦大仇深”,並推出了《我的父親母親》、《一個都不能少》等“故事會+知音”路線的鄉村小清新題材作品。

《英雄》是另一道分水嶺,標誌著張開始徹底拋棄黃土地、向著中國式大片進軍。

如果說《英雄》的敗筆是“形式大於內容”,那麼之後的《十面埋伏》簡直就是“形式謀殺內容”。在這部電影裏,三個主人公純粹是為了展示精美畫面而活動、奔跑、廝殺著,一系列場景的變化全無內在邏輯。

到了本來勉強算半個農村題材的《千里走單騎》時,張卻非要請來高倉健以拓展自己的國際化格局,“中國農村題材+日本過氣男星”的組合使這部電影反響平平,連評論的聲音都不多。

不過,商業片卻讓張藝謀和張偉平這對“黃金搭檔”嘗到了甜頭。2005年中國電影100周年,百年票房排行榜上,前兩名分別是《英雄》和《十面埋伏》。此後張藝謀的賺錢方式也開始多樣化,從圈地方錢的“印象”系列,到歌劇《圖蘭朵》,張藝謀涉獵甚廣。

如果說早期張藝謀是在有意無意中迎合了國外評審,那麼在他開始向商業片導演轉型後,他的投機傾向就在對大眾文化無條件的迎合上體現了出來,什麼題材火他就拍什麼,哪個明星紅他就用哪個。被網友惡批為中國式爛片三大神作收官之作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另外兩部是陳凱歌的《無極》和馮小剛的《夜宴》),簡直可以作為中國一線導演毫無保留向票房獻媚的最高成果。

與此同時,“張藝謀”這三個字卻逐漸成為一個中國符號。關於他的藝術風格,不論正面還是負面的,都顯著且富有中國特色。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飽遭詬病的“團體操戰術”和令人驚豔的中國元素的展示,也極致地反映了這些。

在執導完奧運會開幕式後,他再也不掩飾自己“就是沖著錢來”的動機,套用國外經典劇本,糾集當年最火的小瀋陽、孫紅雷、閆妮等演員拍出了一部《三槍拍案驚奇》。一小撮對張藝謀的印象僅局限於《紅高粱》和奧運會開幕式的觀眾走進了電影院,並對這部色彩濃烈的超長小品感到莫名其妙。

在越來越多人對張藝謀失去期許的時候,《金陵十三釵》沒有招來一邊倒的惡評,儘管這也不是一部誠心之作。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張藝謀已經世俗得沒法誠心了,就像他自己曾經說的,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像黑澤明那樣的大師。

但他卻希望用奧斯卡給自己加冕。於是,《金陵十三釵》沒能成為張藝謀在藝術上的回歸,還揭示出了他的去意已決。

關於《金陵十三釵》,製片人張偉平最得意的橋段是,他請外國人看《活著》,他們睡著了,請他們看《金陵十三釵》,觀眾卻哭了。事實上,張偉平還有很多理由得意,12月15日上映當天,《金陵十三釵》入圍了第69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該片還將代表中國參加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

不管最後有沒有獲獎,這已經保持了張藝謀作為內地導演“一哥”的體面。對他來說,第一次如此接近好萊塢,這就夠了。畢竟,他的對手從來就不是拍了《入殮師》的瀧田洋二郎和拍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丹尼•鮑爾,而是陳凱歌和馮小剛們。

今天如果讓拍《紅高粱》的張藝謀面對拍《金陵十三釵》的張藝謀,我們已經很難想像他們會發生怎樣的對話。20年很長,20年前的張藝謀還活得很實在,無從想像自己會成為怎樣的人,或許,那才是最好的他。

(萬小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