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共兩黨都應捉到鹿要脫角順勢而為

在民進黨主席選舉第一場電視辯論會之後,其中一位主席參選人許信良昨日正式拜會代理主席陳菊。陳菊指出,現階段最期待的事,是在她代理主席期間,讓黨順利選出黨主席,也希望新的黨主席是一位可以處理兩岸事務和堅持黨理想價值的人。她說,台灣社會對民進黨有期待,但是民進黨目前面對困境;台灣的民主發展已不是民進黨和國民黨的競爭而已,還要面對中國共產黨的問題,盼新主席突破困境,帶領民進黨朝新的方向發展。

陳菊這番話中的「台灣的民主發展已不是民進黨與國民黨的競爭而已,還要面對中國共產黨的問題,盼新主席突破困境,帶領民進黨朝新的方向發展。」立意甚高,跳脫了一般民進黨人思考兩岸關係以至民共兩黨關係問題的框架,超越前任主席蔡英文在其敗選檢討報告中所指出「民進黨要擺脫外界對其反中、鎖國的印象,要尋求與北京對話的空間,從互動中來增加對中國大陸的瞭解,要採取主動出擊、正面處理的方式,以擴大互信的基礎」之說,有著更高的視野和更縱深的戰略考量,可以說是陳菊這位民進黨創黨元老之一對新任主席的「傳棒囑咐」。

實際上,蔡英文的民進黨「要從互動中增加對中國大陸的瞭解」,只是從台灣地區選舉的角度,「發現」了兩岸關係對台灣選舉的影響力及作用,因而不得不與對岸「增加瞭解,擴大互信」,以求破解選舉困局而已,為的仍是民進黨一黨的私利;而陳菊的民進黨「還要面對中國共產黨的問題,盼新主席突破困境,帶領民進黨朝新的方向發展。」則是將中共視為也將會對台灣民主發展前景發揮重大作用的因素,等於是承認中共對台灣事務有「話語權」,在其背後的「潛台詞」,就是台灣的民主發展不能脫離中國大陸。民進黨要思考的,不單止是自己一黨的選舉利益,還須進一步考量台灣地區的未來政治走向。這與民進黨人的傳統思維相比,應是一大飛躍,不管陳菊本人是否願意付諸實踐,或是能否做得到。

或許,陳菊的這種深層次思維,與她在訪問北京時,曾專門到福田公墓祭拜台灣共產黨中央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長、「臺盟」的主要創辦人蘇新的長女,台灣「統派」團體骨幹蘇慶黎,及年前在訪問美國時,曾私底下拜訪了正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林毅夫,以及不久前她在訪美途中,計劃轉赴由共產黨執政的古巴,要瞻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家鄉,有著密切的關連。

其實,類似陳菊這樣的話語,民進黨內近日正在悄悄冒起。蘇煥智的中國政策攸關民進黨未來是否能重新執政,要把理性辯論的民進黨重新找回來;蘇貞昌的民進黨要走向世界要面對中國,而且不只是做生意賺錢的中國,而是經濟以外更大的中國。還有謝長廷的兩岸同宗、同種,有很多切不開,並指出民進黨建黨起草黨章時,想的是國民黨,不是共產黨,「民進黨和共產黨連恩仇都沒有」。而黨主席選舉第二輪電視辯論的主題是「國防」和兩岸關係,或會幾位候選人還將會進一步深入闡述。如果這些論述成為民進黨的發展指導方向,民進黨將「中共」的因素融合進台灣事務,或許兩岸關係和民共兩黨關係會有一番新的作為。

謝長廷「民進黨和共產黨連恩仇都沒有」的這句話,確實如此。民進黨就是因為與中共沒有太大的淵源,因而在其成立時,主要是向國民黨政權作鬥爭,爭民主、爭人權,是在台灣本地事務的框架內思考問題,因而也就麇集了各路反對國民黨政權的「黨外」人士,其中既有從事「台獨」活動者,也有主張兩岸統一者。由於國民黨的政黨屬性,是代表處於政治光譜右端的官僚資產階級,因而當時民進黨的黨綱,就是處於政治光譜中間偏左的福利社會主義,含有大量的諸如「民主自由的法政秩序」、「成長均衡的經濟財政」、「公平開放的福利社會」、「創新進步的教育文化」等內容。而謝長廷一手創辦的黨內派系「福利國連線」,其宗旨就是「研究福利國的現代和實踐,推行福利國運動,協調成員制訂福利國政策」。可以說,民進黨「黨綱」倘若撇除「台獨黨綱」的部分內容,其實其政治主張與中共的政治主張十分近似,都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範疇。只不過是,中共所奉行的是馬克思主義中的科學社會主義,而民進黨所奉行的西方新馬克思主義中的福利社會主義。

正因為民進黨及其前身「黨外」反對國民黨政權,故在早期,大陸方面是對台灣地區的「黨外」運動是持同情及欣賞態度的。實際上,從中壢暴動,到餘登發事件及美麗島事件等,大陸對「黨外」主角皆是正面報導,並含有「聲援」的意涵。著名「黨外」反對人士黃順興「回歸」內地後,還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更正因為如此,當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和平談判」及「三通」訴求,而國民黨政權卻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對話」的「三不政策」時,「黨外立委」康寧祥、費希平、黃信介等就向「行政院長」孫運睿提出質疑,認為既然中共提出「三通」,就應將計就計,歡迎大陸同胞前來台灣觀光,准許台灣的民間團體邀請大陸的文化、學術、體育團體組團赴台觀摩學習。一九八七年,剛成立六個月的民進黨即推動「返鄉探親」運動,提出以「主動、積極、開放」為大陸政策方針,並針對國民黨的「三不」政策,提出了「四要」——「要交流,要溝通、要談判、要妥協」。民進黨成立初期的中國大陸政策,主要是「開放、和緩、停止兩岸敵對狀態」為基調,在政策文件中刻意跳脫「統獨」爭議,其「一個中國,兩岸分治」或「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論點,與現在的「九二共識」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在國民黨政權解除「戒嚴」,民進黨「爭人權、爭民主」的口號逐漸失去號召力之後,原來是黨內次要任務的「獨立建國」訴求,就上升為主要訴求,並迫使「自由統派」人士如林正傑、費希平、康寧祥等離開黨的權力核心,「台獨」基本主義派才逐漸抬頭,後來更是通過了《台獨黨綱》。

因此,現在民進黨內幾位「天王」級人物的言論,頗有「返璞歸真」的意味,或是對當初創黨時的大陸政策路線的「否定之否定」,回到原位。當然,中間還橫亙著一個「台獨黨綱」的巨坎,就看如何能順應形勢,將之搬走,或是「遇到紅燈繞道走」。

這就須思考兩個問題:一、民進黨能否順應潮流,不怕分裂,即使有部分「一邊一國連線」及「台獨」團體分裂出來,但由於自己的基本路線是中間偏左的照顧佔人口多數的中下階層的社會主義路線,最終仍能獲得多數選民的支持。何況,撇除了「台獨黨綱」,選民們就消除了對民進黨「惹台海危機」的疑慮,並因與中共的階級定位政治路線較為接近,發展空間就將更為廣闊。

二、中共要充分運團結分化策略,運用影響力及各種資源,在外部推動民進黨的轉型,促使其回歸創黨前及創黨初期的正確兩岸政策路線,並以此來制衡將兩岸關係視為自己禁臠,只是一味懂得向對岸索討好處的國民黨。況且,民進黨在拋棄了「台獨黨綱」之後,中共也就不再在乎「政黨輪替」,陳菊所說的台灣的民主發展,及民進黨的突破困境朝新的方向發展,就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