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澳新通道有利推動通關便利化

劉紹滿

隨著本澳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及綜合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每年來本澳旅遊的外地旅客就以千萬數字來計,同時,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規劃期間致力支持本澳打造成世界休閒旅遊中心,從數以千萬人次的旅客來看,其中超過五成的旅客都是來自內地,並且大部分旅客都是從陸路入境來本澳觀光旅遊的,可是,與本澳連接最近的關閘拱北關口早已經成為“瓶頸”,特別是在節假期的期間,遠遠不滿足到實際的通關需要,更甚至有旅客在通關上就花費了眾多的時間,相信這也是家常便飯的事情。通關問題不能解決,不管對本澳的經濟或民生及旅遊行業的發展,或是未來城市形象、定位或城市之間的競爭力等方面,相信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對於如何解決本澳通關便利化的問題,社會各界在多年來都一直提出不同的建議或見解,可是,要解決其中的問題,這不僅僅是本澳自身能解決的問題,還涉及與內地政府部門合作等複雜的問題。澳門特區政府多年來亦尋求不同的方法努力去解決通關便利化的問題,例如在這幾年來不斷增加行車或邊檢窗口,以及增設電子通關設施,還有為在本澳工作、學習及探親等外地居民提供電子化過關的便捷通關,經過這兩、三來年的實施以來,效果十分明顯及有用。但是,來澳的旅客數字在近年來不斷提升,特別是經關閘、拱北口岸出入境的旅客是有增不減,能否讓來澳的旅客快捷通關,仍是一種很大的挑戰及困難的事情。同時,在拱北口岸還需對於行車及鮮活品的進出作安檢,該口岸幾十年前的設計,不管怎樣去解決或設法,至今仍然是不能與時俱進或滿足實際的需求。就現時,雖然珠海拱北海關的東西兩邊都增建出入境大樓,以及本澳關閘口岸亦擴大建出入境大樓,但是面對未來的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發展,交通方便及快捷,來澳的旅客亦會不斷提升,出入境大樓的擴建,相信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可是,要真正起到令旅客或本澳居民通關快捷或便利及治根治本,仍然是拭目以待。

為了使本澳的通關能夠真正實施便捷化,澳門特區政府可謂是費用心思尋求各種不同的方案,今次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雙方簽署最令人矚目的《粵澳新通道項目合作框架協議》,也可謂這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也是一項值得全澳市民支持的民心、民生工程,現時該項工程正向中央政府當局申請之中。據有關消息得知,粵澳新通道項目計劃擬在關閘、拱北口岸以西約八百米的南粵批發市場現址及周邊地塊,以及相鄰的鴨湧河上方建粵澳新通道,作為拱北口岸的附屬口岸新通道,但通道僅供行人通行,不設車輛通道,初步設計日通關客流量約二十萬至廿五萬人次。據悉,構思中的新通道範圍包括南粵批發市場現址、舊驗車中心及旁邊的民署用地,總面積近三萬平方米。通道長約四百五十米,擬採用多層的封閉式廊橋設計,且設有步行系統,透過便捷行人通道連接澳門輕軌及廣珠城際軌道。政府在本年度的施政報告提出,為配合未來的發展需要、協助居民對抗通脹,會將現時設於鴨湧河的鮮活商品批發市場遷至跨工區。搬遷料需時兩年,相關部門正展開前期設計和規劃工作。批發市場的遷移,正好為新通道項目提供有利的空間條件。

對粵澳新通道,也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批出,隨著本澳經濟的高速發展,關閘拱北口岸客流量與日俱增,經常出現輪候時間長、口岸擠迫等情況,在粵澳之間建設新通道具迫切性。經過粵澳兩地反覆研究和磋商,雙方達成共識,共同推進實施粵澳新通道項目。粵澳新通道項目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及“民心工程”,不僅有助完善口岸管理,紓緩拱北、關閘口岸通關人流壓力,亦有利實現廣珠城軌與澳門輕軌的便捷對接,以及澳門的可持續發展,改善北區城市環境,帶動區內經濟民生發展。粵澳兩地政府在建設新通道時,亦將徹底整治居民長期關心的鴨湧河污染問題,配合孫中山紀念公園,打造一河兩岸的綠色景觀帶。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日前指出,新通道項目範圍跨越粵澳兩地,當中的建設及管理涉及口岸邊檢設施、跨境河川整治等粵澳合作內容,規模大、層面廣,性質超越一般的工程項目,政府將以新思維、新模式、高度協作能力推進項目的落實。同時正緊密部署,加快與廣東省方面對接,共同爭取中央政府對拱北附屬口岸及通關便利化等具體問題上的支持。運輸工務司司長辦公室主任黃振東日前表示,考慮到實際情況及相關申請程序,不適宜在短距離內設新的口岸,故建議新通道為附屬口岸,雖然新通道接連廣珠城軌站,但目前建議的新通道是旅客通道,並非城軌專用。新通道由於規模較小,且“行人不行貨”,運作成本低,粵澳雙方共識在此先開始探索創新通關模式,亦不排除分階段推進至廿四小時通關,再視乎效果考慮將新通關模式推至拱北及關閘口岸。

粵澳新通道項目會利用鴨湧河的獨特地理優勢,劃分粵澳口岸,南粵批發市場及鄰近地段將建成澳方口岸,鴨湧河上的粵方口岸及連接廣珠城軌珠海站的廊橋,則適用內地法律,故現階段提出的建議方案基本不涉及司法管轄權問題。由於新通道部分建於屬軍事重地的鴨湧河上,社會關注政府如何解決相關司法管轄問題。黃振東指出,外觀上兩個口岸位於同一大樓內,實際新通道會利用鴨湧河的獨特地理優勢,劃分粵澳口岸,建於南粵批發市場及鄰近地段的澳方口岸,適用澳門法律;鴨湧河上的粵方口岸及連接廣珠城軌珠海站的廊橋,則適用內地法律,現階段提出的建議方案基本不涉及司法管轄權問題。同時,粵澳共同宣佈啟動粵澳新通道後,如何透過該項目達到珠澳乃至區域交通對接,紓緩拱北口岸日益增加的通關壓力,成為各方關注焦點。熟悉“新通道”規劃人士透露,項目規劃時雙方已多方考慮了未來區域交通對接、通關疏導和建設澳門口岸交通樞紐的需要,引入創新思維,利用粵澳新通道實現廣珠城軌珠海站和澳門輕軌“青洲站”便捷銜接,並發揮澳門交通樞紐的作用。

眾所周知,廣珠城軌開通,拉動了珠江西岸的經濟和社會整體發展,促進粵澳更緊密合作。但交通便利亦帶來更多人流,將珠三角城軌覆蓋的約七千萬人口拉進“一小時生活圈”,成為當天往返澳門的潛在客源,加上其對接貫通全國的高鐵網,預計廣東城軌完全開通後,每日可為珠海新增二十九萬八千客流,至二○二○年增加四十萬。拱北口岸為粵澳陸路主要出入通道,約佔澳門七成的出入境客流,壓力可想而知。同時,澳門地少人多,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公共交通是大多數居民出行的首選。遊客遽增,目前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早已不堪重負。青洲公屋群規劃人口達二十萬,加上北區現有二十萬人口,當中逾四成使用公交服務。澳門狹窄的路網和空間,交通問題日益浮現,引入輕軌大型集體運輸系統事在必行,並已獲絕大多數澳門居民認同,其中輕軌一期由關閘經西灣大橋到仔北安頭碼站,輕軌二期規劃由關閘站沿西線至媽閣站,透過輕軌一、二期實現澳門半島內的輕軌環狀線全面連接貫通。兩地人流來往如不疏導,已經不堪負重的拱北口岸屆時更無法應付。此外,內港碼頭、橫琴口岸和跨工區專用口岸,各自承擔自身特有功能,難以擔負較佳的分流效果,加上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及遊客入境習慣等因素,現況在一段長時間內難以改善。

此外,現時的拱北——關閘口岸,由於建造時並未按廿四小時通關設計,一個超大規模的口岸,要維持通關運轉,兩地均需配備較多人力、物力資源,會超過夜間過關人流、車流及物流的需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粵澳現時的三個陸路口岸,由於建造時未做相應的規劃,目前均不具備實施“兩地一檢、單邊驗放”條件。現已建成的粵澳口岸查驗場所難以滿足上述通關模式的要求,建設或改造配套的跨境基礎設施又涉及土地利用、投資和法律問題,須綜合研究解決,因此短期內在現有粵澳口岸推行“兩地一檢、單邊驗放”的通關模式困難較大。

基於上述客觀因素,配合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發展定位,“新通道”規劃時引入創新思維,利用粵澳新通道實現廣珠城軌珠海站和澳門輕軌“青洲站”便捷銜接,實現與珠海的城市規劃、交通安排等密切配合,新建一條粵澳通道,作為拱北——關閘口岸的附屬口岸,既分擔現在和將來拱關區域的人流壓力,解決口岸的困境,也為澳門、珠海旅遊業和公交系統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因此,筆者亦是認同,粵澳構思的新通道僅供人員通行,不設行車通道,可為推行簡便通關模式提供一個較好的切入點。粵澳新通道定位為拱北關閘口岸的附設口岸,配合廣珠城際軌道等基礎設施,分流拱關客流,並將“兩地一檢、單邊驗放”、廿四小時通關、鴨湧河治理納入規劃範圍,富有前瞻及綜合性。相信新通道規劃之初就要作好一步到位的考量,避免分步實施時不斷重複更改硬件、申請政策等工作,亦有利較靈活地回應民通關便利、延長通關時間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