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北區”離不開民間的配合

子悠

上月底,行政長官崔世安視察北區,瞭解區內中小企營商環境,並明確表示,希望在明年施政報告中加大關注北區,逐步解決北區發展遇上的各種問題。具體方面則表態稱:“瞭解到居民面對旅遊配套不足、缺乏宣傳推廣及舖租和人力資源等問題,居民期望藉著活化北區,提升生活質素,以及豐富北區旅遊資源,完善投資和營商環境等。除加強宣傳,更重要的是吸引遊客停留北區,相信未來透過粵澳新通道、北區重整、輕軌計劃以至港珠澳大橋基建的逐步落實,將有助改善居民生活素質及商戶營商環境。”又公開表示,政府已積極考慮在粵澳新通道澳門範圍內,尋找土地興建經濟型酒店,以滿足不同層次訪澳旅客的需求。行政長官的此番表態,被普遍認為是特區政府“振興北區”的“宣言”。而且也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總體來看,大家的反應趨於正面,均十分認同政府加大資源投放力度,解決一些列困擾北區發展的問題。說明社會對舊區的振興和發展,是將大部分的希望寄託在政府身上,對民間資源的利用和力量發揮未有充分認識,也可以看到所謂“振興北區”在很大程度上被片面理解為商業的振興,或者說營商環境的改善。

“振興北區”不僅是商業振興

行政長官曾表示,北區人口集中,是本澳中小企重要的營商地點。在落區過程中行政長官也較為重視實際聽取中小企業商戶的意見,期間有關商戶及工商業團體也先後表示,北區為本澳人口最密集並鄰近關閘口岸,可惜多年來缺少品牌商店及旅遊景點設施,因此甚少旅客到區內消費,經營環境遠遠比不上其他區域。該區飲食業界及零售商戶也反復強調租金上漲、人資短缺及客源狹窄等問題。有商戶建議透過整頓交通,並仿效鄰近地區增設夜市,開拓旅客市場,振興區內經營環境。崔世安承諾會逐步完善北區環境,但承認發展過程中將面對一定的困難與問題,希望能通過資源的投入及提出改造計劃,對區內營商以至生活環境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長官雖然正面回應了營商環境改善的訴求,但是也提到另外一點,就是生活環境的提升。這兩點有何必然聯繫?當然有!營商環境的改變首先就是整體市區域面貌的優化與改善,其中必然涉及建築的維修、翻新或者重建;街道的合理規劃與佈局;交通的配套;公園、休憩區等市政設施的增加與完善。當然也包括坊間一直希望的標誌性旅遊、購物專案,已經行政長官提到的經濟酒店興建等。因為澳門畢竟屬於微型經濟體,自身的市場不大,若離開遊客的消費,即使再改善環境,區內的商戶仍是會停留在“做街坊生意”的階段。整體的商業氛圍,或者確切點說是旅遊商業消費氛圍難以真正提高。但又反過來說,真正透過新建標誌性旅遊景點、商業中心等形式,打造澳門北區的旅遊城市形象又是否真正完全是百利而無一害?君不見,現時本澳最為著名的幾大旅遊景點,注入大三巴等,遊客成日熙熙攘攘,商業是旺盛了,居民的生活空間呢?可以說是已經被眾多的遊客佔用殆盡,此種情況下生活素質有如何保障?所以說,在“振興北區”這個過程中,營商環境的改善必不可少,但關鍵是如何改善,改善那些,又該如何定位。若定位為一般的消費購物,競爭力又在哪裡?肯定不如娛樂場內及其周邊的購物場所。所以北區的振興,包括商業振興、旅遊振興必須要有特色,而特色的所在有肯定會集中在人與文化上。

北區時本澳的最主要門戶,無論是現時的關閘通道,還是將來的粵澳新通道,都直接與北區相連。這就決定著北區必須具備真正展現澳門風情特色的作用,給廣大旅客以直觀的澳門印象與感受。尤其是北區作為居民集中地,資料顯示該區是本澳人口最多的一區。可以說澳門生活的原汁原味盡在於此,風俗文化也於此傳承不息。因此,該區若以旅遊經濟帶動商業發展,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文化旅遊,民俗風情旅遊等,配合引入更多的街頭民俗表演和文化體驗項目。即使是真的建設有關品牌和標誌性建築,也應該向文化消費、旅遊體驗消費靠攏。過分追求標新立異的建築本身吸引力,只會是與本澳其他區域的眾多知名景點相競爭,不僅不利於整個澳門世遺景點等價值的挖掘和體現,更有可能因為與外地的趨同化而達不到預期效果,造成浪費。而相應的,因為整個區向文化旅遊來靠攏,也必然要求區內的部分中小企業往文化消費這個方向發展。這也是有著多方面意義的,不僅減輕同類型中小企業的競爭,而且還將造成本澳文化企業的集中,配合其他城市改造舊工廠、工廈為文創園區的成功經驗,北區作為本澳文化活力呈現的一區就將呼之欲出。

也的確如行政長官承認,在各個發展過程中將面對一定的困難與問題,其中不僅涉及文化、風俗的發掘、整理、展現等軟體的困難。也需要諸如之前提到的交通規劃佈局、舊工廈活化等硬體設施完善。才能讓文化旅遊得以成型的同時,最大程度的疏導和分散旅客,減輕對原本居民生活等社會文化生態的影響。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振興北區”不僅是商業上的振興這個表像,深層次的還有考慮文化的振興,以及改善整體城市生活環境改善。

民間配合有助舊區振興

從商業角度上,民間資源最為重要的是民間資本。這對舊區的振興固然是至關重要。因為商業的活躍與否直接決定著一個區域的發展水準和層次。在北區過往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城市規劃的失誤,以及拓展開發的不足,使得作為本澳旅遊城市門戶的北區未分享到旅遊經濟的發展成果,甚至可以說北區經濟幾乎完全與旅遊業脫鉤。因此有北區工商業界曾不斷要求特區政府透過短、中、長期計畫,引入夜市、建造大型商場和改造舊區引入廉價酒店等措施,根本上解決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團體所建議之短、中、長期措施亦是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增建硬體設施。短期計畫以引入“夜市”為主,夜市是吸引遊客和市民消費的重要場所,目前的北區有筷子基北灣及原皇宮賭船可開拓性營造“夜市”的條件。只要政府有關部門加快相關的環境改善和營造工作。“北區夜市”很快會帶旺經濟的發展。中期計劃是結合港珠澳大橋北區落地處興建一座如同香港“信德中心”的綜台消費商場,給予進出該大橋的遊客、市民有一個理想的消費環境。另外,還可結合輕軌總站興廣珠城軌的無縫對接,在澳門管轄區內興建一個類同拱北地下商場的消費場所。長期計劃則是結合舊區改造,引入廉價旅館或三星以下下賓館,將遊客引進北區,留住消費。另外,還應應結台舊區改造,美化和改善北區的市容市貌,增強北區吸引力。

該些建議,也正正是行政長官此次落區時,坊會所一直在反映的問題。相信已經形成共識。所欠缺的唯有政府下大決心,投入資源。而這也恰恰是北區工商業界所期盼的。

曾經有本澳經濟學者表示,本澳中小企業實力不強,開拓精神也不足夠。在市場競爭中很容易敗下陣來。消極一點說,中小企業無論是怎樣努力,只要未成為“大魚”,始終會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自由經濟規律下被淘汰掉。以澳門最繁華的板樟堂區為例,香港等地的外資企業進入後,將店鋪租金從七八年前的一兩萬抬升到帶現在的二三十萬,絕大多數的澳門中小企業已經被趕盡殺絕。相關的壓力的問題雖然在北區並未體現的特別明顯,但水漲船高之下,也不是完全沒有出現。現在大家都在關注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營商環境,留住旅客消費,但是之後呢?北區現有的中小企業當然可以從中得益,但是以本澳中小企的普遍現狀而言,在短暫得益之後如何長久存續發展下去才是需要從現在就要開始考慮的問題。否則只會出現北區活化了,外資大量湧入,逐殺本澳中小企業佔據市場,而本澳中小企則又會出現叫苦連天,繼續尋求政府扶助的境地。

所以,與振興計畫措施相同步,甚至是更超前就應該進行北區中小企的轉型升級推進工作。啟動潛力,做好適應未來發展的規劃。這不僅僅是政府的工作,更是需要企業及更是業界團體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