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全代會”難掩內部矛盾

7月15日,民進黨第十五屆第一次「全國党員代表大會」(簡稱「全代會」)在臺北舉行,這是蘇貞昌任党主席後黨內派系爭奪中樞機構權力、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會議。最終,各大實力派在中執委、中常委均有斬獲,維持了「派系共治」、表面團結的局面。但是會議也暴露了民進黨在兩岸路線調整及內部整合等方面的深層次矛盾,這將成為其重返執政的巨大難關。

主要情況

作為民進黨2012年「大選」失利後首次舉行的「全代會」,本屆會議成為黨內各派重新進行權力洗牌的關鍵一役,不僅爆發黨內核心權力機構改選的明爭暗鬥,而且引發對党內初選機制、「救扁」等議題的激烈爭辯。

中樞權力機構改選是重頭戲。根據民進黨黨章規定,中常會、中執會及中評會組成了中樞權力層,對黨務、選舉等活動具有重要影響。本次「全代會」共有560名黨代表參加,分別票選30名中執委及11名中評委,並由新任中執委選出10名中常委,另加7名指定中常委(包括党主席1席、「立法院黨團三長」3席、台南和高雄直轄市長2席以及其他民進黨執政縣市長互推1席),組成17席的中常會。在2012年「總統」、「立委」「二合一」選舉結束後,各派系將目光放在了黨內權力的爭奪上,尤其是對2014年「七合一」選舉党內初選提名至關重要的中常會等權力要津,各派系更高度重視,紛紛展開「卡位戰」、「換票戰」。最終,在中執委方面,新、謝、遊系各獲6席,蘇系獲4席,菊系及綠色友誼連線獲3席,「公媽派」及嘉義幫各獲1席。在票選中常委方面,新系拿下3席,謝、遊系各獲2席,蘇、菊系及綠色友誼連線各獲1席。綠色友誼連線「龍頭」陳勝宏則連任中評會主委。

黨內競選提名機制及「救扁」議題成爭議焦點。蔡英文任党主席期間,曾為自己量身打造了「全民調」的党內初選機制,並借此成功擠掉派系實力雄厚、但人氣略遜的蘇貞昌出戰2012年「大選」。由於初選機制直接關系各派在2014年地方選舉的提名結果,因此,黨內各派出於各自利益就更改初選機制展開激烈爭論。會上,部分黨代表提案要求通過黨員投票占4成、民調;占6成的初選規則,以提升黨員支持熱情。但不少黨代表認為,納入黨員投票可能引發「人頭黨員」問題,易被司法機關認定有「賄選買票」之嫌而使民進黨陷入被動。最後党主席蘇貞昌決議該提案先由下次中執會討論,再由下屆「全代會」表決。另外,扁系及「公媽派」今年以來持續聯合深綠支持者制「救扁」議題,民進党為安撫「極獨」勢力曾在6月底通過「聲援陳水扁保外就醫案」。此次「全代會」有黨代表又提出成立由蘇貞昌任召集人的「人道救扁小組」,以爭取「特赦」陳水扁,但被會議擱置,待以後討論。

基本觀察

本屆「全代會」確立了蘇、新、謝、遊、菊系為核心的「派系共治、互相制衡」格局,一定程度將減少民進黨權力變動引發的震蕩,但其兩岸路線調整依舊舉步維艱,並將深受內部整合問題的牽制。

其一,民進黨步入「五強爭霸」的「派系共治」時代

一是蘇系基本保住原有勢力。蘇貞昌競選党主席時曾遭遇謝、遊、扁、蔡系為主的「反蘇」陣營對抗,雖成功當選,卻讓蘇不得不正視黨內制約「新蘇連」(新系、蘇系、綠色友誼連線)的強大壓力。為此,蘇在分配黨中央職務時向「反蘇」陣營釋出善意,拉攏謝、遊、扁系。此次中執委及中常委選舉,蘇貞昌延續此前「緩和派系矛盾」的策略,不再與新系聯合,以手中掌握的中執委3票保住原中常委蔡憲浩後,還將1票投給蔡同榮(蔡最後仍未當選),以拉攏「獨派」。親蘇的綠色友誼連線亦推出原中常委何志偉,加上蘇本人指定中常委的席次,親蘇勢力保持固有實力。

二是新系獨占鰲頭。新系憑借自身實力加上抽簽的運氣,推出「立委」段宜康、高雄市議員顏曉菁及臺北市議員吳思瑤,加上隸屬新系的台南市長賴清德、「立法院黨團幹事長」潘孟安及雲林縣長蘇治芬,獨占6席中常委。另外,新系還與菊系合作共推1席中執委。島內輿論普遍認為,新系是本次改選最大贏家。

三是菊、謝、遊系各有斬獲。菊系推出高雄農田水利會會長陳清福,加上陳菊本人,占據2席中常委。有媒體認為,菊系雖源於新系,但陳菊「南霸天」的角色已固,菊系已自成一派,其對黨內決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謝系保証6席中執委後,成功推派謝長廷及「立委」管碧玲當選中常委,而游系在獲蔡系支持後亦由遊錫及「立委」陳亭妃佔據2席中常委,均較上屆多出1席,這股曾經共同「反蘇」的勢力難以低估。

島內輿論認為,此次改選反映了黨內各大派系的基本實力,選舉結果並不令人意外,民進黨自此步入「五強爭霸」時代。這一方面使民進黨維持了現狀,減少了權力變更時的大震蕩,另一方面則使派系互相制衡的局面更加凸顯,一旦局勢有變,派系間勢必相互不服,不利党內形成合力。

其二,民進党兩岸路線調整步履維艱

雖然此次代表「極獨」勢力的扁系及「公媽派」均告落選中常委,或可一定程度減少民進党調整兩岸路線的阻力,但此次「全代會」毫不涉及兩岸議題,顯示以蘇貞昌為首的黨中央無意過多著墨,未來恐難有較大調整。

「極獨」勢力淡出權力核心圈,可能為民進党路線調整減少阻力。此次中執委及中常委改選,扁系勢力全面潰敗,除了挺扁的台南市議員王定宇選擇與謝系合作保住1席中執委外,再無人當選。而獲蘇系挹注的「公媽派」蔡同榮亦落選中常委。這是以往幾屆中常委改選中都未曾出現的情況。由於扁系及「公媽派」是黨內對兩岸路線朝「中間、理性」轉型抗拒聲音最大的勢力,而目前佔據權力核心圈的派系在兩岸議題上普遍具有務實特性,即使過去傾向「極獨」的遊系因背後有親蔡勢力相挺,勢必在兩岸主張上有所緩和,因此,外界認為這可能降低民進党路線轉型的阻力。

但是,此次「全代會」顯示黨內各派仍視黨內權爭為主要目標,主動發起兩岸路線調整的意願不強。由於蘇貞昌任党主席後一度主張與大陸務實交流,恢復成立「中國事務部」,因此,島內各方在會前十分關注民進黨的路線調整議題。結果,「全代會」再次淪為派系權力分贓場所,就連會前曾拋出「憲法一中」的謝長廷亦保持靜默,凸顯民進党路線調整是假議題,各派系在沒有特別壓力的情況下均不敢主動打出「兩岸牌」,以免遭到其他派系圍毆。《中國時報》表示,在馬當局自陷執政危機,民進黨內又派系分治的情況下,民進黨恐怕不會主動提出兩岸路線調整以免自亂陣腳。《中央日報網絡報》分析認為,本屆「全代會」雖然沒有通過任何一項提案,但黨內似乎形成一種只需穩固組織基礎即可拿下未來選舉的「共識」,這將進一步增加其路線調整的「惰性」。

其三,民進黨的「表面和諧」難掩發展危機

此次會議雖然使各派各取所需,營造出「一派祥和」的表面氣氛,但仍暴露民進黨內諸多問題,將成為制約發展的負面因素。

一是「兩個太陽」的暗鬥將加劇黨內整合難度。蘇貞昌為擴大「人和」對其他派系極力拉攏,唯獨排擠親蔡勢力,其意就是不想讓蔡英文成為其競逐2016年「大選」黨內候選人的最大對手。蔡英文則採取不與蘇公開對抗、卻暗地積蓄能量的「韜光養晦」策略,選後人氣不墜,雖未派人選竟逐中常委,但仍暗助其他派系,其成立的「蔡辦」及「小英基金會」也被視為「第二個民進黨中央」。島內輿論認為,蘇、蔡「兩個太陽」的暗鬥勢必長期延續,進而對新、菊、謝、遊等派系產生拉扯,加劇黨內派系矛盾,不利未來整合。

二是競選提名規則之爭仍可能是民進黨2014年選舉提名隱患。此次「全代會」已暴露黨內對選舉提名規則的分歧,盡管蘇貞昌為防止矛盾提前爆發決定推遲再議,擬在臨近「七合一」選舉前再行定奪,但因競選提名規則直接關系各派人馬在「七合一」選舉中的參選態勢,始終是未來黨內鬥爭的焦點,若不妥善處理,不僅難以推派強棒出戰,還可能造成部分選區分裂,將對民進黨2014年選舉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三是「救扁」議題將困擾民進黨形象轉型。雖然陳水扁議題在此次會議中未能充分發酵,但只是被暫時擱置,若未來「再行討論」,將使該議題隨時可能被炒熱,從而使民進黨陷入「救扁」可能自損形象難以爭取中間選民,不「救扁」可能失去深綠選票的兩難境地,在給民進党增加內擾同時,不利其轉型。

另外,此次會議暴露了蘇貞昌「多謀寡斷」的性格缺點,這對民進黨是禍不是福。陳水扁曾指出,蘇貞昌一直對個人前途及黨內權力算計過多,反而自陷被動,得不償失。蘇在本屆會議上無論是對兩岸路線調整問題,還是對競選提名規則及「救扁」議題,都「畏之如虎」,不敢輕易決斷,沒有展現一黨之主的魄力,這不僅無助解決民進黨面臨的深層次問題,而且將使黨內矛盾不斷積壓,最後很可能傷及蘇本人與整個民進黨。

(呂存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