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和領導人同一趟車”走進神秘北戴河

戴河自北向南流淌,匯入渤海,北段為北戴河,南段為南戴河。尤其在北戴河段,這裏海岸線長達22.5公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每年最高氣溫超過30℃的天數,平均只有7.6天。如今,北戴河是河北秦皇島市下轄的一個區,距離北京不到300公里。優良的氣候條件、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北戴河成為避暑的好地方。每年夏季,一些重要的會議都會在此召開。今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等領導同志在北戴河會見了參加暑期休假活動的優秀專家和一線人才。

安檢比較嚴格

8月15日,一個普通的工作日,記者登上了從北京開往北戴河的列車。湊巧的是,在1號車廂前面還有兩節車廂,掛著“加1”的牌子。1號車廂的乘客有不留意細看的,就奔“加1”去了。許多乘警站在那兒,彬彬有禮地攔住找錯車廂的乘客。一些“老北京”則會心一笑,告訴身邊的人:“又跟領導人同一趟車了。”

這種猜測在火車抵達北戴河站後得到了印證,數輛黑色轎車停在站臺“加1”車廂門口等候,車站外的主要路口已開始交通管制。記者向車站工作人員詢問,工作人員笑道:“在我們這兒,有領導人來很尋常,沒領導人來才是新聞。我們有紀律,不能打聽也不能透露來的領導人是誰。”

事後,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天來的是一位退休的高層領導。一些退下來的党和國家領導人及各部委的老領導,每年夏季到北戴河療養、休假,是他們退休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安排。

進入北戴河的路上有一個加油站,公安幹警在此設點,對所有外地車輛和出租車上的人員進行身份證檢查。記者問為何去年同期來北戴河時沒有這種檢查,今年有了?幹警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每條進入北戴河的道路上都有嚴格檢查,這有利於保障大家的安全,您到了北戴河,就是到了一個最安全的景區,可以放心遊玩。”

秦皇島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北戴河區文化顧問孫志升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去年,北戴河進行了一次沙灘治理,從海底抽沙上來,又從別處調了一些優質的沙,補充到沙灘上。最近幾年遊客太多太密集,沙灘有些退化。中央領導看到了這個問題,要求保護好北戴河的沙灘。而綿延十多裏、細軟舒適、完全沒有泥土和碎石的沙灘,正是北戴河優於其他沿海景區的獨特之處。”

“夏都”的兩興兩止

在採訪中,孫志升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北戴河與政治的淵源——

1898年,清政府宣佈將北戴河辟為“准允中外人士相雜居住”的避暑地。1912年,北洋政府的高官開始在北戴河修建度假住所。此後數十年間,北方的北戴河和南方的廬山成了國民黨軍政要員避暑的兩大主要去處。

1948年11月,北戴河解放。這一消息傳到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引起中央組織部的重視。中組部當時正考慮全國勝利後如何安置傷殘將士,顯然,北戴河是療養的好去處。中組部在北戴河選擇了風景最好的西山,對原有別墅進行接收或購買,組建了療養院。接著,全國工會系統也效仿蘇聯的做法,開始組織勞模到北戴河休養。

1949年6月,朱德總司令來到北戴河,成為第一個在此療養的中共領導人。他非常喜歡這片海和山,後來幾乎每年都來,直到逝世前一年,他還對夫人說:“這座山很理想,我死了若能放在這個山上是最好啦。”

1952年,中組部療養院移交給中央辦公廳,改名為中直機關療養院,規定中直機關的幹部一年有一周去北戴河休養的假期。1953年,中央決定夏天集體到北戴河辦公,在西山新建了房屋、道路和水塔,又對新老房屋進行了編號,新蓋的1號樓是毛澤東居住,周恩來住的德國牧師樓是27號樓,鄧小平住的老房子是16號樓。這標誌著中央暑期辦公制度的形成。1960年,這裏又給毛澤東修建了95號樓。

從1953年到1965年,夏季的中央重要會議,幾乎都在這裏召開,“新華社北戴河電”這樣的字眼頻頻出現在報端,黨和國家的一些重大決策也不斷從北戴河誕生。這裏也因此成就了“夏都”之名。

1966年“文革”開始,很多領導人被打倒,中央暑期辦公制度也廢止了。

改革開放後,經濟大潮翻湧。1979年2月4日,《人民日報》在顯要位置發表了一條消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北戴河休養區撥給旅遊部門接待外賓使用”。當時,鄧小平做出這個決定,是迫切希望通過旅遊業掙外匯。旅遊首先得有房子,鄧小平曾在一個文件上批示:軍隊的療養所必須全部交出,一所都不得保留。到最後,除了毛澤東生前居住的“95號樓”,其他所有療養院都交了出去,分別組建為東山賓館、西山賓館和中海灘賓館。從此,北戴河神秘的中央暑期辦公地向老百姓敞開了大門,中外遊客都可以住進原先領導人住的樓裏了。

到1984年,得到“平反”的老幹部越來越多,他們在“文革”中歷經磨難,身體大多垮了,急需休養場所。在此情況下,北戴河的一些療養院陸續還給了中央各個單位。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恢復中央暑期辦公制度。

“夏都”的再次興起,最為海內外關注的,是在每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之前,都會在此召開醞釀會議。比如,1987年暑期,中央領導、中央書記處成員和中央政治局部分委員,在北戴河海濱對十三大報告進行了討論修改;1997年暑期,十五大準備工作也在北戴河進行,文件起草班子在這裏匯總各方面建議,進行反復推敲。

此時的“夏都”,與以前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開始和領導人共享這片避暑勝地,也留下了不少佳話。有一年,一位政治局常委只帶了兩名工作人員,悄然進了一家小餐館吃飯,被老闆認了出來。這位領導笑了笑,示意老闆不要驚動大家,他和普通客人一樣吃完飯、結了賬,散步離去。

2003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取消暑期辦公制度。北戴河的“夏都”功能又一次中止了。在外界的感覺裏,如今北戴河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淡了。

“西中直機關,東國務院”

雖然中央暑期辦公制度取消了,但領導人在此休養的慣例並沒有改變。在人們心目中,北戴河的神秘體現在很多地方,比如,大家搞不清眾多中央機關的療養院是怎麼分佈的,更加好奇領導人住在哪里、如何度假。

其實,這一切並不神秘。

據一位曾在中央領導人身邊工作過的老同志介紹,党、政、軍、人大和政協這五套班子的療養院分佈約定俗成,沿著海灘,“西中直機關、東國務院”,軍委原先在西邊有療養院,後來又在東邊的金山嘴修建了一處,人大和政協的療養院則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也在東邊。領導人的療養院集中在西山,毛澤東喜歡平房,為他修建的95號樓就是一座有高臺階和高空間的平房。後來,鄧小平也在此處居住過。最初毛澤東居住過的1號樓也是平房。其他領導人通常住的都是兩層小樓。

早在1954年,秦皇島市就設立了北戴河暑期工作委員會,下設暑期工作辦公室,專職為中央領導服務。如今,“暑辦”是秦皇島一個相當重要的機構,據一位熟悉“暑辦”的人士透露,“每年暑期的工作壓力非常大,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調動警力‘支暑’,大批交警、民警、刑警要充實到北戴河區。二是保證食品和水的安全供應。”

至於領導人的安全保障,這位老同志介紹說:“都是由中央警衛局負責。最早的時候,警衛有騎兵、陸地和海上三部分。領導人在北戴河的活動之一是游泳,所以組織了一個排的警衛承擔最重要的海上保衛工作,習慣上叫‘游泳排’。領導人在海裏游泳,兩名貼身保護的警衛跟隨在很近的地方;其他警衛圍成一個圈,守在不遠處;在這個圈的外面,還有警衛劃著小木船,一來是以防萬一,二來是領導人游累了可以上船休息一下。現在條件好了,小木船已經換成了小快艇。”

據悉,做海上保衛工作的警衛,泳技都很好,甚至在體育學院受過專門培訓。他們每年春天開始在海裏練游泳,每天得游1萬米。“春天的海水很冷,遊完之後身子都發抖,就是要在這樣的條件下鍛煉,才能練出過硬的本事,應付海上各種情況。如果你在中央機關的海灘邊看見皮膚黝黑、目光銳利、泡在海裏的人,就可以判斷他們是負責海上安全的警衛了。”

(許陳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