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五次核危機

自1945年8月兩顆原子彈分別投在在廣島、長崎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人類至少面臨了12次核危機,其中直接針對中國的就有5次。

第一次:1950–1953年朝鮮危機

1950年10月25日,我志願軍入朝參戰。在中朝軍隊淩厲的攻勢面前,美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三八線以南,美國部分高級官員甚至認為朝鮮戰爭的爆發是蘇聯大規模入侵歐洲的前兆。“聯合國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為挽救敗局,乞靈於原子彈的巨大威力,親自建議杜魯門總統動用原子彈,企圖遏制中朝軍隊的進攻。杜魯門於7月1日下令秘密在關東地區部署原子彈部件,後因顧忌蘇聯的力量,杜魯門拒絕麥克阿瑟的請求。

1951年4月,志願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攻勢後,杜魯門下令向關島地區緊急運送核部件,9月-10月,美軍舉行了核戰演習,且公開報道。一時間,核戰爭的陰雲密佈朝鮮三千里江山。對此,中國方面已有所估計並作出了相應的准備,同時通過輿論加以揭露。核戰爭在杜魯門時代終于未敢在朝鮮戰場上使用。1953年3月,剛剛入主白宮的艾森豪威爾又揚言要在“韓戰”中使用核武器。然而懾於共產主義陣營的核實力,這位前盟軍總司令最終未敢在戰場上使用核武器。1953年7月27日,中朝與美方終于達成了停戰協定。

第二次:1955年金門馬祖危機

1955年1月18日,我軍解放一江山島,2月8日-12日,國民黨軍隊全部撤逃大陳島等島嶼,美國認為中共將對金門、馬祖發起總攻,擔心美國可能會捲入一場規模更大的戰爭之中。對此,美國採取了兩手策略,首先向中國發出核威脅,3月12日,艾森豪威爾總統在被問及美國在亞洲的全面戰爭中是否會使用核武器時說:“我認為沒有理由不能使用原子彈。”3月15日,杜勒斯又一次發出了核威脅,說如果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美國准備使用戰術核武器。

另一方面,美國又試圖說服蔣介石主動撤出金門、馬詛而固守台灣。4月20日,美方向蔣提出後,蔣堅決反對。艾森豪威爾深感沮喪地說:“我們仍然進退兩難。”

關鍵時刻,1955年4月23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的八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和遠東局勢。”這個聲明給緩和台海局勢帶來了轉機。4月26日,杜勒斯表示將與北京就停火舉行會談,解放軍對金馬炮擊立即減少,至5月中旬炮擊完全停止,台灣海峽恢復平靜。

為打擊國民黨自1957年以來不斷叫嚷“反攻大陸”的囂張氣焰,1958年8月23日晚6時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以猛烈炮火轟擊大小金門等島嶼,2小時內向金門密集發射炮彈4.5萬枚,島上國民黨三位副司令當即被炸死。此時,美國又一次舉起了“核大棒”。

8月23日,艾森豪威爾主持會議,決定向台灣提供導彈、登陸艇,准備承擔台灣空防,並作好打擊中國大陸目標的准備,由駐關島的戰略空軍B-47轟炸機負責投彈。

1958年9月4日,美國務卿杜勒斯又一次力促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同日,參聯會主席向總統建議,授權第七艦隊司令認為必要時可下令向中共方面投擲原子彈。

面對威脅,中國不吃這一套,9月8日,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說:“美國侵略者的這一套,只能去征服那些時刻准備向美國原子彈、氫彈投降的機會主義者。”與此同時,艾森豪威爾猶豫不決,態度先硬後軟,藉口會招致蘇聯的報複,稱“對任何地區問題都不想使用核武器”,轉而反對使用核武器。

9月6日,周恩來總理在《關於台灣海峽地區局勢的聲明》中,除表達了中國維護主權完整的決心外,倡議中美恢復大使級會談。9月11日晚,艾森豪威爾發表講話,歡迎這一倡議。英、日、加、澳等盟國也公開表示不願意捲入台海沖突。這次危機得以化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9月底10月初毛澤東和中央意識到美國迫蔣介石放棄金馬的意圖是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局面,於是重新考慮了立即解決金馬問題的利弊得失,做出了暫不收復金馬的決策。以後金門炮擊打打停停,或暫停炮擊一周,或暫停炮擊兩周,或逢雙日不炮擊,逐步降溫,至10月25日,歷時64天的金門炮戰終於告一段落。

第四次:1963年欲對中國核設施的“絕育手術”

中國決心研製原子彈始於1955年初,也就是在第一次金門馬祖危機期間,美國多次威脅要對中國實施原子彈攻擊之後。冷戰時期一貫敵視中國的美國一直密切注視中國研製原子彈的情況。從1961年開始,美國利用從台灣起飛的u一2高空偵察機多次飛臨蘭州等西北地區,還利用間諜衛星拍攝了多處核工廠及核設施照片。1961年1月,美軍太平洋總部呈報華盛頓的報告中稱:中國可能在1962年底試爆原子彈,將在1965年擁有小型原子彈。曾擔任過肯尼迪顧問的羅斯回憶說:“中國將擁有核武器的消息把大家嚇壞了。”肯尼迪說:“60年代最大的事件,也許是中國試爆核武器。”1961年10月,肯尼迪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說,“中國一定會製成原子彈”。同時又無中生有地說中國有了核彈後“整個東南亞將被中國吃掉”。

1963年1月22日,肯尼迪在國家安全會議上強調,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的重點就是對付中國。那麼,怎麼樣才能阻止中國擁有核武器呢?當時正值中蘇關系破裂,美國覺得可以利用,最好蘇美聯手,甚至採取軍事行動,迫使中國簽署核禁試條約,放棄原子彈計劃。一個巨大的陰謀行動開始了。1963年7月14日,美國特使哈裏曼赴莫斯科,帶來了肯尼迪對付中國原子彈的計劃。哈裏曼問赫魯曉夫:是否願意採取“美國行動”或”蘇聯行動”,阻止中國發展核武器。但是哈裏曼碰了一鼻子灰。赫魯曉夫拒絕把中國原子彈問題當做一個威脅,對與美國聯手的計劃也不感興趣。

美國人歷來准備兩手。在企圖與蘇聯聯手對付中國核武器的同時,也研究了單獨破壞中國核武器的行動計劃,其中包括對羅布泊試驗場等目標由美國實施公開的常規空中轟炸,或由蔣軍實施空中轟炸,或實施秘密的地面襲擊,或空投特種兵破壞。在制定的美蘇聯手行動計劃中,據透露.就有這樣一種建議:一架美國轟炸機和一架蘇聯轟炸機,一起飛到羅布泊上空各自投下一枚炸彈,其中一枚是核彈。與蘇聯聯手計劃告吹,單獨千要冒很大的政冶風險和軍事風險,美國無可奈何,終沒有採取軍事行動。

中國的核武器計劃高速向前推進。1964年8月26日,美國發布了中國原子彈研製情況的特別預估,其中卻有兩個關鍵失誤:一是認為中國原子彈不會在1964年,而會在1965年爆炸,所謂依據是:在包頭的一座 反應堆最快也要到1965年才能生產出足夠的供裝配原子彈所需要的;二是中國首顆原子彈將用 並且是相對較為簡單的“槍式”核彈,而實際上中國用的是技術先進、更為複雜的鈾235“內爆式”核彈。

1964年9月29日,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在新聞發布會上突然宣佈:“中國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進行原子彈試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位於塔高103米處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終于爆炸成功。中國的歷史,從此增添了濃重而光輝的一頁。

第五次:1969年中國面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蘇先後在珍寶島發生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部長助理崔可夫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准備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在華盛頓緊急約見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向他通報了蘇聯准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意圖,並徵求美方的意見。

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同他的高級官員緊急磋商後認為,西方國家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聯,一個強大中國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此外,蘇聯對中國的核打擊必然會招致中國的全面報複,到時,核污染會直接威脅駐亞洲25萬美軍的安危。美國覺得應設法將蘇聯的意圖盡早通知中國,但美中30年來積怨甚深,直接告訴中國,中國非但不會相信,反而會以為美在玩弄什麼花招。美國最後決定讓一家不太顯眼的報紙把這個消息捅出去。

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對中國做外科手術武核打擊》。這則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毛澤東聽取了周恩來的匯報後說:“不就是要打核大戰!原子彈很厲害,但鄙人不怕。”同時果斷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中國先後進行了2萬-2.5萬噸當量的地下原子彈裂變爆炸和轟炸機空投的當量約300萬噸的氫彈熱核爆炸。美國地震監測站、蘇聯地震監測中心,以及兩國的衛星幾乎同時收到了能量巨大的爆炸信號。蘇聯十分清楚中國核爆炸的含意。

1969年10月15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報告:“剛才國家安全委員會報來兩個消息,一個是中國的導彈基地已經進入臨戰狀態,所有的地面導引站都已開通。另一個是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中國的利益與他們有關,而且已經擬訂了同我們進行核戰的具體計劃。”勃列日涅夫不信:“美國會站到中國一邊?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幾分鐘後,蘇聯駐美大使向勃列日涅夫報告:“情況屬實,兩小時前我同基辛格會晤過。”勃列日涅夫憤怒地喊道:”美國出賣了我們!”

10月20日,中蘇邊界談判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