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密謀破壞中國首顆原子彈

百般偷窺我核計劃

就在中國核計劃被確認下來時,肯尼迪接替艾森豪威爾成為美國總統。為了更清晰地瞭解中國的核計劃,美國指示國民黨飛行員駕駛U2飛機從台灣起飛,前往大陸的深遠之地進行偵察。另外,還使用間諜衛星偷窺。

1961年12月,「科羅納」間諜衛星首次辨認出羅布泊基地,不過當時美國人並不知道這就是未來的原子彈試驗場。1962年5月,U2偵察機拍攝到了包頭的核工廠,但美情報人員錯誤地認為這是一個 反應堆。直到1964年,美國才偵察到中國正在酒泉建立一個反應堆。

於是,美國人絞盡了腦汁,在暗中進行了破壞。

欲借他國遏制中國

1961年初,美空軍即要求中國周邊的日本、印度等國購買或租借美國的進攻性核導彈,以對付所謂的「中國核威脅」。

美國國家政策計劃委員會主任麥克甚至「針鋒相對」地向國務卿臘斯克提出:中國正在研製原子彈,為了減緩它的政治影響,美國政府應該鼓勵甚至協助印度研製原子彈。

然而,臘斯克否決了這個計劃。因為美國為了遏制他國核武器的發展,當時已經制定了反對核武器擴散的政策,要是美國幫印度研製原子彈,無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幫印度造核武」計劃不成,麥克又生一計——心理戰計劃,即通過宣傳美國的核優勢,營造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個計劃得到了臘斯克的首肯,美國媒體很快行動了起來。在對外宣傳上,美國的官員訪問我國周邊一些國家時,開始不時地提到美國強大的核優勢,並強調中國的原子彈計劃只是剛剛開始。

雖然心理戰計劃在軍事上對我國的原子彈研製計劃沒有任何影響,但它可以大大減弱我國核武器的出現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

1963年,美國情報部門得出了「中國隨時可能爆炸原子彈」的結論。肯尼迪馬上召集顧問們商量應對辦法。這些顧問認為,中蘇兩國自1960年前後變得日益緊張的關系值得利用,於是提出用蘇聯來對付中國。

1963年7月,美國負責禁止核試驗的談判代表哈裏曼到達莫斯科,向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傳遞了一個信息:一個擁有原子彈的中國對美對蘇都是危險的。

結果,蘇方根本就不把中國的核問題當做一回事。赫魯曉夫顯得很輕松,拒絕把這當做一個威脅來看。

武力干涉計劃流產

1963年11月18日,美參聯會召開高級將領會議。

在會上,參聯會主席泰勒給與會的將軍們看了一份文件--「我們怎樣才能夠阻止或者推遲中國成功地實施他們的原子彈研製計劃」。議事日程上的題目則是:「非常規戰計劃--亡命之徒!(指武力干涉)」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破壞行動計劃終於擬訂出來了。它主要包括四種選擇:實施公開的常規空中轟炸;國民党軍隊實施空中轟炸;秘密的地面襲擊,主要由派遣到中國的間諜進行;空投100名國民黨軍隊的特種兵進行破壞。

然而,美國認為,一旦中國發現美國破壞的証據,美國會在全世界面前受到譴責,陷入被動的困境。因此武力幹涉的計劃擱淺了。

在破壞行動被暫時擱置之後,美國的主要目標轉向搞清我國原子彈爆炸的確切時間。

肯尼迪遇刺後,約翰遜繼任總統,他對聯合蘇聯採取共同行動仍抱有很大的希望。於是,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接到了美國國務院方面的電話。不久,多勃雷寧開始與臘斯克進行秘密會談。談話內容至今沒有公開,但可以基本肯定的是,談判的內容離不開以武力干涉我國的核試驗。

在我國成功爆炸原子彈後,美國仍認為,把新生事物扼殺在搖籃裏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遏制手段。

一直到1965年後,美國通過空中間諜發現,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種類越來越多,知道中國核武器的發展已是不可遏制的。這時,他們才將主要精力轉移到阻止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