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經濟發展不代表文化復興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29日表示,追求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要實現經濟發展,還需要整個文化的復興。中華文化不容易消失,但並非不可能消失。

北京大學今日成立世界倫理中心。作為該中心的學術及國際顧問委員,林毅夫在成立儀式上發表簡短演說時稱,改革開放30多年間,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長,1979年人均收入連今天世界上最貧窮的非洲國家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到2011年中國人均收入已達到5400美元,位居中上國家之列,今年應可達到6000美元,到2030年中國有望躋身世界高收入國家行列。

但經濟的發展不代表文化的復興。林毅夫強調,文化的復興包括兩個概念:一是先進文化一度變成為落後文化,後又復興;二是文化保持源源不斷的影響力。中華文化綿延幾千年,其“仁”的核心價值沒有變,從這一點說中華文化不容易消失,但並非不可能消失。歷史上古代埃及、羅馬、巴比倫的文明都消失了。

林毅夫認為,中華文化要保持其延續性,就需要文化學者和知識精英從自身做起,不斷影響周圍人、影響下一代;“仁”的核心價值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的表現形式。林毅夫希望,中華文化實現復興的過程,能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他也希望,21世紀能成為各種文化和諧相處的偉大時代。

當日成立的北京大學世界倫理中心由東西方知名倫理學教授杜維明與孔漢思聯手促成,旨在紮根于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文明對話的多種途徑,為世界倫理研究注入中國智慧。

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鳳在致辭中表示,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的道德修養並沒有隨之提升。人們的生活常常被現代觀念所左右,克隆科技、改良基因等高端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也成為當今學界的重要課題。他希望,北京大學倫理中心能致力於研究構建嶄新的世界倫理,以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世界倫理基金會(圖賓根)主席孔漢思教授談到,當今人類面臨很多危機,如在日本福島大地震中,全球需要統一的世界倫理構想,提供道德指南針,以回歸人們最基本的倫理觀,包括尊重生命,尊重文化、尊重宗教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