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第一批海外分社及其創建者

新華社第一批海外分社始建於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前,已先後在香港、倫敦、布拉格和平壤建立起四個海外分社,參加創建工作的同志主要包括喬冠華、蕭賢法、黃作梅、吳文燾、丁雪松、劉桂梁等。這是一項在中國對外宣傳歷史上具有開拓性的工作,對於擴大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的國際影響、加強對外交往、反映國際輿論等方面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恩來指示喬冠華等

赴香港創辦新華分社

1946年夏,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進攻,中國全面內戰爆發;與此同時,國民黨統治集團還加緊採取步驟破壞和平談判和破裂國共關係,國共和談的大門逐漸被關閉。在國統區工作的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已做好了撤回延安的準備,並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以香港為據點開展統戰和宣傳工作,出版黨的報刊雜誌及創辦新華分社,也是周恩來所作的重要安排之一。

為加強黨的對外宣傳,同時也為革命勝利儲備幹部,夏衍、章漢夫、喬冠華、龔澎、劉思慕、廖沫沙、金仲華等一批文化名人和國際問題專家先後被安排到香港。1946年10月17日,準備撤退到香港去的夏衍、喬冠華、龔澎到上海周公館辭行,周恩來感慨地說:“好容易打敗了日本,老百姓都想過和平生活,而現在又得打仗了。你們南行,我回延安,可能要幾年以後再見面了。”

夏衍、喬冠華等人到香港,主要是擔負宣傳文化戰線的工作。10月29日,周恩來致電中共中央轉方方、林平並香港工委,指出:目前香港成為南京、上海的二線,而香港本身也要建立三線工作。爭取出版英文雜誌和《群眾》雜誌。《群眾》可標明是滬版在港翻印。新華分社由章漢夫、喬冠華負責。

到香港後,章漢夫負責籌辦《群眾》雜誌並任主編,喬冠華則肩負籌建香港新華分社的任務。喬冠華是江蘇省鹽城人,1913年出生,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後留學日本、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1938年到香港從事新聞、文化工作,歷任《時事晚報》主筆,《華商報》、《大眾生活》編委等職,曾以“喬木”為筆名,撰寫了很多社論和國際評論。1939年由廖承志、連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後到重慶從事宣傳工作,負責主編《群眾》週刊,並任《新華日報》編委、社論委員會成員。新中國成立後,喬冠華多年從事外交工作,後來曾在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地位的第26屆聯大上代表中國發表演講,擔任過我國外交部長。

喬冠華過去在香港工作時與港英當局常打交道,因而比較熟悉情況,分社是以其個人名義申請登記的。當他把準備成立新華分社的文件交給港英當局後,對方很快就答復同意了。據喬冠華回憶:“1946年我第二次去香港,直到1949年9月,前後三年。”“我去香港,組織上交代,到香港公開設立新華社,並且爭取取得英國的承認。英國當時對中國也採取了兩手政策,一方面他和蔣介石拉得很緊,另外他對我們也不拒絕,所以他也同意了我們的新華社在香港設立分社,同意我們收集新聞材料,向香港報紙及世界其他報紙發稿。有了這樣一個身份,凡我們党跟港英當局在政策方面的交涉,都由我來出面和他們辦。這個分社就是我們新華社的第一個海外分社。”

為香港分社的籌建工作作出重要貢獻的還有黃作梅。他是香港本地人,1916年出生,因家境貧寒,考上香港大學未能就讀,後報考港英政府文員,錄取後在灣仔區政府工作。1941年6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他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遊擊隊,後來成為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國際工作小組的負責人,其任務是營救被囚禁在日軍集中營裏的英軍官兵和國際友人。這個小組前後共營救出89名盟軍人員和國際友人。抗戰勝利後,黃作梅擔任東江縱隊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由於戰後的香港,經濟破敗,黨組織活動經費困難,他千方百計為組織籌款,並賣掉了伯父送給自家的一處房產,將錢交給了黨組織,這筆錢後來被用於籌建新華社香港分社。在分社籌建過程中,黃作梅負責與港府有關部門打交道,具體調集幹部等,成為喬冠華的得力助手。香港分社成立前夕,他又受命前往倫敦創建新華分社。

香港分社成立後,社長喬冠華主要負責對外聯繫和其他事務,還為香港報刊特別是為中共主辦的《華商報》寫文章,因此分社的具體業務由副社長蕭賢法主管。蕭賢法是江西省萬安縣人,1914年出生,曾用名蕭賢發、蕭群。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在中央軍委、中共關中地委、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做通訊工作,1939年至1941年被派往香港做地下工作,1942年回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1946年10月從上海再次被派往香港工作。

香港分社創建時期,工作人員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部分是中共南方分局在香港出版的原《正報》月刊編輯部的編輯,該刊在《群眾》雜誌從上海遷到香港後停辦;一部分是南方分局地下電臺的報務員,負責抄收陝北新華社電訊稿;還有一部分是東江縱隊駐香港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負責總務、交通、發行等事務。

據時任香港分社黨支部書記兼中文電訊組負責人的楊奇回憶,香港分社最初的社址設在九龍尖沙嘴彌敦道172號3樓,與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書記方方的住處,只相隔四個門牌。香港分社於5月1日正式對外發稿,到7月1日已有《星島日報》《華僑日報》等多家報社和一些外國通訊社訂閱,電訊稿費每個月只收500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分社都只是抄收新華總社發出的中英文電訊稿,印發給報社等用戶,並沒有採訪香港新聞的任務,大約到了1948年5月以後,才有選擇地編發一些中共和民主黨派在港重大活動的新聞發回總社去。香港分社的工作人員還有譚幹、李沖、林長風、潘德聲、李舜、王瑩、倫永謙、白文皓、黃作材、楊合、餘綠波、伍惠珍、曹冰、李健、黃楚研、楊志英、黃明、小孫、姚帶等。

香港分社成立後,不僅向香港報社和訂戶發稿,還積極向國際友好人士和愛國華僑開展宣傳工作。同時,一些外國通訊社駐港機構,也曾根據新華社電訊稿編寫新聞稿。香港分社還將每日印發的中文、英文稿航寄給東南亞一些華僑社團和報社。並曾以香港分社名義發行英文刊物《遠東通訊》,由金仲華主編。解放戰爭時期,香港分社對於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解放戰爭的實際情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由於革命戰爭形勢的發展,新中國即將成立,1949年上半年喬冠華等人奉命北上。6月,黃作梅從倫敦調回香港,擔任香港分社第二任社長。

黃作梅借受邀赴英的機會

在倫敦建立新華分社

1947年6月27日,英國的《倫敦憲報》上刊登了英王頒發MBE(Memb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勳章人員名單,其中寫道:雷蒙・黃、學生、 九龍。為表彰其在1945年9月2日前,對英軍東南亞軍事行動作出的貢獻。

這個雷蒙・黃指的就是來自香港的中共黨員黃作梅。他在抗日戰爭期間帶領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國際工作小組營救了被囚禁在日軍集中營裏的89名盟軍人員和國際友人,1946年英王喬治六世邀請黃作梅赴英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大遊行,並予接見和授予勳章。黃作梅是唯一獲得這項榮譽的中共黨員,這件事情在香港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1947年2月,黃作梅從香港來到倫敦,除公開行程外,他還身負黨交給他的另一項任務――應邀參加英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並負責籌建新華社倫敦分社。

建立國外新華分社是中共在歐洲活動計劃的一部分,黃作梅在倫敦見到中共在歐洲的代表劉甯一,分社的籌建工作得到劉寧一的支持和指導。參加倫敦分社創建工作的除黃作梅外,還有當地英籍華人、進步人士陳天聲和陳依範,這兩人都是英共黨員,與中共的關係非常密切。當時以陳天聲作為法人代表,用私人企業(天聲公司)的名義登記,從路透社租了一間房子辦公,地址在佛裏特街132號。

經過多方努力,倫敦分社在6月10日成立,其標誌為在倫敦出版了面向歐美國家發行的英文《新華社新聞稿》,這是新華社在國外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新聞稿。刊頭注明為“New China NewsAgency”“London And European Office”(即“新華通訊社倫敦和歐洲分社”)。在創刊號的前言中指出:“《新華社電訊稿》每週一期,刊登新聞和評論。本期為第一期,刊登了兩篇文章,為讀者瞭解中國目前的形勢提供重要的背景材料。”

新華社倫敦分社的成立立即在當地引起關注。6月16日,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的英國新聞處編印的《英國新聞處新聞稿》(中文)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為《新華社在英設分社》,文內稱:“中國新華通訊社,上周在此(倫敦)成立一分社。據悉該社之目的,在溝通中國解放區與英國及歐洲各國報界方面的聯繫,每週擬出週刊一種,內容包括電訊評論等。”

倫敦分社的主要任務是抄收和發行新華社的新聞稿,介紹中國革命戰爭和解放區的情況,讓世界瞭解中國的局勢和變化,擴大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的影響。他們使用手搖收報機抄收新華總社發出的英文電訊,再油印裝訂,寄發倫敦報刊和歐美國家報刊。

倫敦分社成立後,黃作梅不僅忙於在英國和歐洲廣泛建立聯繫、搜集信息,拓展新華社英文電訊稿訂戶,還不時給國內發回電報,彙報分社工作開展情況。1948年5月16日,倫敦分社在給總社的一份電報中彙報工作情況:每週出星期刊一次,印350份,日稿6份,另出一種不定期刊,包括總社一切重要稿件。此外,還為英共報刊寄送關於中國問題稿件。電報中還反映了當地媒體刊載中國消息的情況:我之勝利在英已開始引起人們注意,曼徹斯特衛報、泰晤士報、新政治家與觀察家報等,均不斷刊登中國消息(非我社消息),其共同點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