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擔心對台動武就應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不知是巧合,還是「刻意安排」,由海基會主辦的《「九二共識」二十周年學術座談會》,是在中共「十八大」開幕後翌日舉行。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八大」上的報告,首次將「九二共識」寫進中共全黨的文件中,就正好為與會對學者專家們提供了討論的談資,更是將了應邀前往出席並致辭的馬英九和王鬱琦 的一「軍」:如何做出回應?

或許,由於馬英九的致辭是事先已經拿擬好,難以全面及直接地對胡錦濤的「十八大」報告作出回應,但由於此一研討會的主題是「九二共識」,而胡錦濤的「十八大」報告又是首次將「九二共識」寫進中共全國黨代會的政治報告,因而也就是「相約不如巧遇」,其幕僚事先為他擬好的演講辭,也就正好為「回應胡錦濤」派上用場。儘管未能完全對應胡錦濤報告的內容,但在「九二共識」及兩岸談判部分,也可看出兩岸領導人對此議題的思維定勢及同異之處。

馬英九昨日在《「九二共識」二十周年學術座談會》上的致辭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重點。其一是馬英九以「見證人」的身份,詳述二十年前海峽兩會達成「九二共識」的過程,以證明「九二共識」是確實存在的,並非如民進黨所說的「憑空捏造」;其二是強調胡錦濤在中共 「十八大」報告中也有提到「九二共識」,並因此而作出海峽兩岸都十分重視「九二共識」的結論;其三是仍然堅持台灣方面對「九二共識」的內涵的單方定義,那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對大陸方面對「九二共識」的理解,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可以暫時不提其含義,亦即台灣學者所形容的「一中不表」,避而不談。

馬英九的致辭內容,仍是屬於各說各話,本來沒有甚麼不妥,實際上在過去四年多來,大陸方面就是在明知台灣方面有意扭曲「九二共識」定義的後半部分,但只要其能夠承認「九二共識」的前半部分亦即「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採取模糊策略,推動並進行兩會協商及簽署協議;但「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在出席研討會前回答記者所談的內容,則是值得商榷。其一,他說「昨天有一個蠻注意的地方,大陸把『九二共識』納入他們正式的文件,這是第一次,的確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過去在野黨會說大陸並不承認『九二共識』,現在兩岸都承認、同意「九二共識」,是一個大家的共同基礎,這個應該沒有疑問的。這當即被台灣媒體「修理」,指出溫家寶在今年三月五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已經將「反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寫入工作報告中,當時「陸委會」還做過回應。其二,王鬱琦聲稱兩岸協商「先經後政」,兩岸還有很多事務性事項還需要透過協商來解決,和平協議與政治性對話都不是優先的事項,等於是直接拒絕了胡錦濤的呼籲,這比馬英九還要「激進」,因為昨日馬英九尚未正式對胡錦濤的建議進行表態性的回應。

而並沒有出席這個研討會,而是列席「立法院」委員會備詢的「行政院長」陳沖,在被「立委」問到如何因應胡錦濤提出的「探討在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時,卻表示「胡錦濤的談話沒給臺灣帶來新壓力」。果真如此?這連民進黨人也不敢作如此想。實際上,昨日,民進黨陣營的「台灣智庫」也舉行一個「利多?利空?大選後美中台新形勢」的座談會,與會的民進黨籍學者都認為,中共「十八大」後的「習李體制」上路,雖然對台政策大方針不變,但具體議題設定的先後次序和執行進度將會逐步調整。「習李體制」一旦權力穩固,對台政策就將不再是胡錦濤的「軟的愈軟、硬的愈硬」,而是轉為「軟中帶硬、經緩政行」。曾任陳水扁時期的「陸委會」副主委的「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副研究員黃偉峰還直率地指出,中國當局已對馬政府「只經不改」的作法感到不耐。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台灣智庫」國際組召集人賴怡忠也指出,今年從中國大陸提出「兩岸一國」後,馬英九明顯在踩煞車,現在越來越明顯。

其實,胡錦濤「十八大」報告涉台部份的內容,基本上就是沿自於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與胡錦濤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內容,即使是馬政府最為忌諱的「達成和平協議」部份,也是如此。實際上,《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表述是:「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而「十八大」的表述則是,「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馬英九將其前任所作出的承諾拋到太平洋去,看來這也是連戰心中老大不爽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進行談判並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的「初級階段」。在兩岸達成和平協議的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先行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一種實事求是,合情合理的安排。但馬英九卻就是拒絕踏上這一步。而他日前在接受《亞洲週刊》專訪時,還拿出「簽署和平協議一定是因為之前有戰爭,從停火、停戰到和平協議;而對兩岸來說,這階段早就過去,兩岸已簽署十八項協議,簽的內容都是以和平為基礎,所以兩岸和平協議不是最優先的,而且有許多台灣民眾不希望兩岸交流走得太快」為籍口。

這是偷換概念。實際上,發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的國共內戰,雙方一直沒有宣佈結束。此後還陸續發生多次戰鬥,包括台灣軍隊偷襲東山島,及派出多股武裝特務偷襲大陸沿岸,也包括發生了驚震國際的「八二三炮戰」及「八六海戰」,及解放軍攻佔一江山島等。目前的軍事緩和態勢是單方的意願。其中大陸方面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於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中國政府已經命令人民解放軍從今天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但《告台灣同胞書》又緊接著指出,「台灣海峽目前仍然存在著雙方的軍事對峙,這只能製造人為的緊張。我們認為,首先應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台灣當局之間的商談結束這種軍事對峙狀態,以便為雙方的任何一種範圍的交往接觸創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環境。」當然,也包括了台灣方面的宣佈解除「戒嚴」。盡管解除「戒嚴」主要是針對台灣地區的內部問題,但由於當年蔣介石先生宣佈全國進入「動員戡亂時期」,並頒佈「戒嚴令」以及一系列以「戡平中共叛亂」為目標的「動員戡亂法系」的本身,就是國共內戰的產物,並將之從大陸帶到台灣去繼續實施,從而形成了海峽兩岸的軍事對待。雖然在數十年後宣佈終止,但兩岸之間仍是處於「和平對峙」的態勢,軍事敵對的情緒及相關部署仍然存在。萬一民進黨再次上臺,台灣海峽可能又將重演劍拔弩張的一幕。

台灣政壇上有一種說法,說是馬政府擔心大陸主張結束兩岸軍事狀態,是為了制止美國對台售武。其實,中美兩國已經簽署了《八‧一七聯合公報》,是國際雙邊協議,已經對軍售作出了制約。何況,以逆向思維思考,兩岸簽署了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協議之後,中共就不能再「對台動武」了。而這正是台灣方面最為擔心的事情,並整日掛在口中,甚至作為「大陸不友善」的重大理由。現在胡錦濤以最友善的態度提出來了,馬政府為何又不回應,這豈非是「葉公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