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從全局檢視開設夜市問題

陳觀生

近日,民政總署推出新的西灣湖夜市規劃方案,引發民間大討論,已從環境影響延伸至更廣泛的公民社會話題。多年來,本澳多個民間社團提出了多種的開設夜市方案,筆者認為,當局應跳出西灣湖方案,再從本澳全局及長遠的角度,發動社會繼續討論及研究全澳的夜市規劃,如本澳是否需要夜市?有需要則選址哪裡最合適等問題。

夜市爭議是一場公民教育

西灣湖夜市爭議源於2010年11月特首崔世安在施政報告中建議,用西灣湖為“試點”,發展“包括手信和夜市的綜合旅遊項目”。當時在本澳引起了一陣開設夜市的熱議,但相關部門卻相當慢熱,未有就社會熱議作清晰回應,2011年整年,民政總署都在琢磨建夜市,以致社會有聲音質疑主管部門不想吃力不討好,懶得作為。直到2011年11月,民署推出方案,進行30天的公開諮詢,不過這個諮詢也沒有在社會引起多大關注。

事隔經年,近日民政總署終於推出新的西灣湖夜市規劃方案。在新方案裡,將會有7間室外茶座、打造一家船屋餐廳、15個手信攤和45個美食攤位,附近設有停車場。民署還表示,將會優化該區的下水道設施,保證西灣湖水質不會受到影響。民署管委會主席譚偉文說:“產生的所有廢物,無論是廢水以及廚房垃圾,已經有充分考慮,不會污染周邊的環境,尤其是污染西灣湖。”譚偉文甚至表示,考慮好工程內容以及將來的管理,均包含廢物、廢水處理。例如,停車場採用樁柱,以架空技術興建,不需要填湖。停車場地面層和馬路相連,不會影響附近的景觀和湖面範圍。譚偉文說,爭取在明年上半年進行開標。

西灣湖靠近政府總部、主教山,風景如畫,為市民休憩勝地,也是美食節等活動舉辦地。贊同西灣湖設立夜市的主要是飲食業界中小企,認為設夜市可增加本澳景點,他們的聲音在民署的諮詢中得到了回應。也有市民認為,澳門需要有更多旅遊設施,吸引遊客,夜市將利於發展。也有市民稱,不擔心會破壞寧靜清幽的環境,盼做好交通配套。

但在近日的電臺節目裡,不少聽眾反對西灣湖建夜市。有聽眾說,西灣湖是少有的休憩空間,載有市民的回憶,不想因發展被破壞。在澳門論壇上,多名市民和出席嘉賓認為西灣湖夜市項目應該暫緩或擱置,並質疑民署的諮詢工作。同時,反對者認為西灣湖夜市計劃在諮詢走過場後,當局大半年內沒再發布任何報告和進度,突然確定西灣湖夜市項目,自然招來民間強烈反對。有議員稱,政府這種先有規劃方案,再輔以諮詢手段的做法,是構成社會爭議不斷的原因。

由西灣湖引發的民間大討論,已從環境影響延伸至更廣泛的公民社會話題。城市規劃師李凱欣說,政府自上而下把公共空間改為旅遊設施,需充分理由來說服公眾,沒看到具說服力的資料和方案。城市規劃師林翊捷則批評,澳門旅遊設施相當多,看不到非要夜市不可的理由。假如需要夜市,是否一定要在西灣湖?他認為,過往經驗顯示成功的夜市並非由政府介入,而是由小店、小檔開始並慢慢自然形成。澳門理工學院副教授蘇文欣則建議,暫停夜市規劃,待澳門的城市規劃完全落實後,再作考慮。

多位議員也就事件發表意見,議員何潤生認為,夜市選址已演變成居民休憩空間與旅遊發展平衡和取捨的爭論,在整體規劃仍有諸多疑問,社會未有共識下,當局理應更廣泛做好諮詢工作,切忌為發展而發展。議員麥瑞權要求公開西灣湖夜市環評報告,又質疑環保局在西灣湖夜市計劃的角色是橡皮圖章。他指出,民署在環保局仍在分析夜市項目的環評報告時,便向公眾推介和諮詢,有欺騙市民之嫌。議員崔世平認為首要清晰西灣湖項目是選址問題還是選功能問題。他認為,若調整西灣湖廣場的功能,首要研究調整為旅遊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崔世平又說,無論在哪裡設立夜市,早已有業界指出多年美食節的經驗,是人流和資金轉移,並不是擴展。

針對社會的意見,民政總署管委會主席譚偉文稱,市民或未完全清楚西灣湖夜市計劃,擔心計劃嚴重破壞休憩地方,民署有責任將計劃向公眾解釋清楚。工務局、交通事務局等政府多個部門將再次向公眾介紹計劃。

雖然議論紛紛,但在西灣湖建夜市一事正引發充分討論,啟迪了市民對環保、公民社會、公共空間的參與。細究爭議雙方論點,不難發現正反雙方都深陷文化及商業發展與都市居住品質必然對立的盲點,有相當反對夜市政策者認為最後圖利只有部分商家和少數企業,任何形式的商圈出現,特別是都市菁華地段,都必然面對商圈發展與居民的共同利益衝突問題。筆者認為,如何建立長期共同利益的機制,是社會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夜市地下化可行但需慎重

西灣湖夜市爭議之下,公共政策學會提出西灣湖廣場夜市計劃的替代方案,如將亞馬喇前地改造為地下夜市並設有文創精品、小食店及展覽空間等綜合項目,餐飲業聯合商會亦建議在澳門半島選擇未來填海區或漁人碼頭設夜市更適合。筆者認為,其中亞馬喇前地改造為地下夜市的建議值得考慮,但也有較多問題需要慎重考慮。

據傳媒報導,公共政策學會憂慮西灣湖夜市項目倉卒推出可能分別造成光、水和噪音污染, 並破壞原有堤岸等,而亞馬喇前地及其地下區域仍較少人流使用,通過設計會較西灣湖項目造成的環境污染和交通壓力減少。

亞馬喇前地改造為地下夜市,確實可以解決西灣湖面對的問題,據公共政策學會所說,亞馬喇前地地下有4萬平方米空間空閒,除了西灣湖夜市規劃的室外茶座和船屋餐廳無法實現外,能安排的手信攤和美食攤位應該遠比西灣湖地下層多,並可設有文創精品及展覽空間等,而亞馬喇前地地下停車場可直接作為遊覽車停車場,對觀光客的交通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而亞馬喇前地亦是遊客常到易到之處,有大量商家所希望的人流和消費者。

但是,亞馬喇前地改造為地下夜市也面臨著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其中臺北士林夜市地下化所引起的問題值得參考。據台灣傳媒報導,台北市提出士林夜市地下化之後,一是不少民眾、攤商認為士林夜市若是「地下化」則形同「自尋死路」,不僅減少遊客消費意願,也有損原本的夜市形象。臺北士林夜市地下化後,不少經營小吃攤的商家均不看好「地下化」,擔心生意一落千丈。賣生炒花枝的林先生直指攤位在室內,「大家都賣熱的要開火,整個空間會像火爐。」另一位梁女士亦不看好,認為大部分客人不會喜歡「深入地底」找小吃;亦有攤販指出新場地設計失當,「根本連廚具都放不下!」。二是通風及大量人流引發的交通安全。為此,臺北市政府在實施士林夜市地下化時,除了於市場周圍增設指標系統外,也規劃3座手扶梯、3座電梯及5座樓梯,總共11處出入口以連接地上1樓及B1F飲食區,停車場設置於地下二、三樓,使人潮能從市場各處進入。此外,針對空氣悶熱及油煙排放問題的問題,北市府則回應地下1樓已設置中央空調系統,設置128個出風口,並設置靜電除油機,每攤攤位上都有排油煙罩,以解決油煙排放的問題。三是夜市地下化消滅了夜市特色。學者亦不看好臺北「夜市地下化」,台大建築系教授夏鑄九認為,將士林夜市遷入地下「根本是消滅都市特色」。而在本土電視劇《夜市人生》中飾演攤販的台灣演員陳美鳳對「地下夜市」感到不可思議,她說,台灣夜市舉世聞名,地下化後,感覺就像百貨公司地下街,和夜市露天吃東西的感覺與氛圍不同,「這樣完全沒有夜市的fu(感覺)。」反對聲音在網上最盛,有網友說,夜市是台灣特色、講求熱情,地下化將降低逛夜市的意願。

所以,亞馬喇前地改造為地下夜市,首先要考慮解決這幾個問題,如果處理得好,還可能形成本澳的夜市特色。露天本是夜市的特色之一,而亞馬喇前地反其道而行之是獨樹一幟;亞馬喇前地地下本來已經是大型地下停車場,只要稍加改善,容易處理通風等問題;而亞馬喇前地是大量遊客必到之處,手信店、文創精品、小食店及展覽空間的商家應該不愁客源。

夜市發展難有理想模式

多年來,本澳多個民間社團提出了多種的開設夜市方案,如北區工商聯會提出,將筷子基北灣已經廢棄的賭船改造為博彩博物館及觀光夜市,或者在佑漢區尋覓合適地方,開設有澳門特色的夜市;新橋街坊會提出在十月初五街及康公廟前地等開設夜市,以帶動舊區發展……一時間,本澳夜市經濟可行性的熱論一浪高過一浪,“士林”模式會不會照亮本澳夜市經濟,夜市又能否讓本澳旅遊錦上添花,無疑成為這座城市熱門話題。

從其他地區經驗來看,夜市的發展脈絡很大成分源自於當地社群文化特色。我們常常說要向新加坡學習,看齊臺灣與香港。正是這些地方,將發展夜市作為促進旅遊業發展,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籌碼。新加坡一到晚上就將其中一條商業街封閉變成小吃夜市,在現代化的海濱藝術中心的旁邊也專門留出一塊地方,精選出新加坡的美食來營業,在城市的各處地方,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美食大排檔。香港還保留著女人街、廟街等夜市地方,長盛不衰,成為海內外遊客必到之處。臺灣更是“夜市小吃迷”的聖地,各縣市幾乎都有夜市,夜市成為了臺灣夜晚一道最亮麗、最民俗的風景。

說到夜市的自然形成,可能適合以前和較為偏僻的地方,在現代城市社會裡,城市的土地寸土尺金,交通繁忙,人流密集,若沒有政府在選址、規劃、搬遷、建設、招商、管理等都方面的支援,要建成夜市簡直是天方夜譚。

事實上,理想的夜市,要「兼美」安全和衛生。從某種程度上講,夜市應該是一個城市很美的一面,是城市民俗風情的載體,但是難就難在,夜市既要給人自在感,但是對遊客來講,又不能失序、紊亂,否則外來的遊客反而會心有餘悸。所以,要把這種帶有強烈庶民風格的飲食休閒風格變成一種觀光方式與景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在政府強力推動下開業的夜市如果難以為繼,那麼對政府的形象將有較大的影響。西灣湖夜市交通不便,人流量也有限,要在本澳中寸土寸金之地找出一塊容納眾多商戶而且交通便利的場地確實不容易。很多地方的經驗說明,夜市辦不下去,關鍵是人流量問題,休閒夜市如選址在人流量稀少地方,開業後很快就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