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這是北宋文豪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時寫下的《題西林壁》。這首七絕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實際上,這首七絕的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假借描寫廬山的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景色,來指出遊人由於所處的位置及視角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的情景的道理。而後兩句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更是即景說理,指出身在廬山的遊客,反而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這是因為,遊客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觀察事物、研究問題務必全面周到。

因此,「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就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宇宙間事事物物,皆因立腳之點有別,就導致觀察結果各殊。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裏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若想看清事物的本質,就要超脫事物的本身。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結論。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我們應當以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事物,這樣就會比較清晰。而且,還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實踐提升到理性層的認識中去。

今天,我們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充滿哲理的語句,來比照澳門各界人士對特首崔世安二零一三年度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的態度,就很適切。實際上,「施政報告」發表後,各界人士的反應,既有正面肯定的,也有反面批評的。這是他們分別以各自的自身背景及利益立場出發,或是為了配合及滿足自己的政治需要,而作出了不同的「廬山景色」表述。

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更是充滿了哲理的命題。實際上,崔世安「施政報告」發表後,雖然在澳門是有不少批評聲音,但若我們翻開香港特區的報紙,包括平時是持「反對派」立場的報紙,都是一片贊好之聲。僅從《來生要做澳門人》、《區比區,無得比》、《濠江風景獨好,香港斯人憔悴》的標題看,可能就與澳門某些批評者的觀感和評價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典型的「不識盧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亦即「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現象。這當然也有人是要「借助鍾馗打鬼」,以借助利用澳門特區政府來挪揄、批評香港特區政府。但客觀地說,以澳門與香港相比,澳門居民是幸福的。因而在澳門實行「現金分享」措施時,就有已經在香港定居的居民返澳,進行補辦澳門居民身份的手續。

香港是比較富裕的地區,但從兩地的社會福利政策措施相比較,澳門卻並不輸於香港,甚至某些項目還優於香港。僅就二零一三年「施政報告」所推出的各項惠民措施來看,就明顯地比香港更為顯出「以人為本」,及關顧弱勢群體。就連社會福利較好的澳洲,也有人撰文欣賞澳門的社會福利政策。

但澳門仍有人並不滿足,甚至是大表不滿。但試想一下,如果是希臘居民看到澳門居民的社會福利,會是怎麼樣的感想?再與曾經管治過澳門的葡國相比,那些在回歸前對澳門前景並不放心,因而將其退休金轉移到葡國編制去的澳門退休公務員,現在都不是葡國因財政困難,而被停止發放聖誕「雙糧」及其他福利,而怨聲連天嗎?而在澳門退休的公務員,現在卻是正在享受著「一國兩制」的好處,不但是原有的待遇未有被削弱,相反其退休金還跟隨著公務員薪酬的多次提升而受惠。對此,來自公務員系統的那位「凡是政府必反」的「反對派」議員,應是心知肚明的。

這就暴露了「凡是反對派」的反對,未必是為了市民的福祉,也未必是為了社會公義,而是為了維系自己的高見報率及高知名度,「挪火」為自己的選舉「煮食」,在下一次選舉中保持高得票率,至少是不要流失選票而告落選。

實際上,不要說是有一位議員,當初臨時市政機構在審議涉及墓地的決議時,是舉了手的,但當有人提出「十幅墓地」後,卻又以最激烈的態度來進行批判,結果被人「踢爆」他自己也有份為「十幅墓地」製造法理依據;也不要說是當特區政府為了因應日益頻繁的社會公共危機事件,決定成立突發事件應對常設機構,以保障澳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及澳門社會的穩定,也有人跳出來反對,結果被通常也對政府公共行政事務持批評態度的文友,批評為「為反對而反對」了;就說是對西灣湖夜市計劃的態度,近日互聯網討論區就有人將這位議員去年在諮詢時的發言,以《學社唔該快快開返個記者會, 解釋當年點解支持西灣湖建夜市!!!》為題張貼出來,指出某議員曾經表示,「西灣湖區內有旅遊塔,也擁有難得的海邊風光,有條件打造成為巿民和中、低消費能力之遊客喜歡的場所。希望能借鑒台灣、香港、新加坡、廣東等地相關夜巿的經驗,並結合澳門中西文化融和的特色,打造成為有自己特色的觀光夜巿,成為自由行、團客喜歡光臨的新地標小區。」而現在卻又要反對,這真端的是「自相矛盾」。

我們再回想看,在行政法務範疇的二零一二年度《施政方針》的民政事務領域中,是明文寫著「按照特區政府施政部署,將以西灣湖廣場下層為試點,建成以本澳特色的美食為主題的綜合旅遊項目。該項目構思將設特色餐飲區、手信商業街、露天劇場等,打造岸濱旅遊空間。有關項目的公開諮詢工作於二零一一年展開,廣泛吸納社會意見及建議,明年將根據諮詢結果優化方案,並進行相關的公開競投工作。」議員們是舉手通過了包括這些計劃在內的「施政報告」和「施政方針」的。但當執行部門按照此「時間表」公佈「優化方案」並準備於競投時,那些曾經在表決中舉手贊同的議員,包括「反對派」,也包括建制派議員,卻又強烈反對了。這豈非是自打咀巴,這還有甚麼「法治觀念」可言?那些標謗「追求民主」的議員,又有什麼「民主」精神可言?實際上,民主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通過了政策措施就必須遵守執行,不能以個人理由予以推翻。而現在他們的做法,又有甚麼「民主」及「法治」可言?連自己曾經舉手通過的帶有法律性質的政府「施政方針」,也要推翻,這豈非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或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