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三大:首創新書記常委媒體見面會

鄧小平說,十三大政治報告,“-個字都不能動”

十三大報告的起草工作,鄧小平給予極大關注和重要指導。他-再強調,報告要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的改革的性質講清楚,闡明我們的改革是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而不是搞資本主義,這樣就可以把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認識統一起來,更加勇敢更加大膽地投入改革。他還多次指出出,加快和深化改革,尤其是瞰治體制改革提上日程,應該是十三大的主題和基調。

十三大政治報告實際起草工作從1987年3月下旬開始,5月、6月、7月分別寫出三次草稿。第一、二稿寫成後,邀集中央部分主要負責同志進行討論,同時徵求中央國家機關和理論界部分同志意見。7月底,在北戴河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對第三稿討論了三個半天。

第三稿經過進一步修改形成第四稿後,中央書記處決定發到黨內約5000人的範圍內徵求意見。與此同時,專門約請了中央和地方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負責同志,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代表人物約100人,集中討論了一個多星期,對整個報告的框架結構、理論觀點和文字表述進行仔細描敲,字斟句酌。在黨內討論的同時,還請了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愛國人土共數百人進行討論,認真聽取和吸收他們的寶貴意見。經過這樣廣泛的討論,集中起來的修改意見數以千計,各方面送來的集體修改稿有數百本。

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原則批准了經過認真修改後的第五稿。第5稿根據政治局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做了兩次修改,提交十二屆七中全會討論的是第6稿。

經中央全會認真討論,又修改了150多處,形成了全會一致通過並向大會正式報告的第7稿。

經代表大會認真討論,又做了數十處修改,公開發表的是第8稿。

這個過程充分說明,十三大的政治報告是黨和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對這篇政治報告,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非常重視。鄧小平在1989年後曾有針對性地不止一次反復強調這樣一個重要觀點:“要繼續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連語言都不變。十三大政治報告是經過党的代表大會通過的,一個字都不能動。這個我徵求了李先念、陳雲的意見,他們攢成。”這是一個具有極其重要的有深遠意義的告誡,歷史的實踐-再証明這-告誡的正確性。

走向開放的大會

黨代會從神秘走向公開和開放是政黨強盛,團結,充滿自信的表現,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的象徵,也是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重要標尺。與以往全國党的代表大會,特別是“文化大革命”肘期兩次党代會封閉的風格不同,利用新聞媒介向世界宣傳黨代會,在世界面前主動亮相,是十三大的鮮明風格。

党的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件大事,也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黨代會,既決定中國前進的方向,也對世界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十三大開會的日期敲定後,眾多中外記者急切盼望采訪大會,瞭解改革開放的中國共產黨。大會允許港澳臺、外國記者採訪的消息-經傳開,400多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媒體的中外記者踴躍報名。

參與報到大會的媒體數量之多,創下歷次大會之最。其中常駐北京的外國記者就有100多名,從世界各地聞訊擁來的也有100多名,海外記者的人數幾乎與內地記者的數目平分秋色。而在24家電視攝影采訪媒體中,境外媒體更是占了大頭,達到22家。境外記者熱情之高,既有些出人預料,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十三大向境外記者公開、開放程度之大,多少有點出乎海外記者意料之外。與十二大不讓外國記者聽會,會議期間只開了3次新聞發布會,記者瞭解會議情況主要靠聽廣播不同,十三大開放的範圍明顯擴大,中外記者的采訪前移到人民大會堂內外。會議不僅允許國內外主要媒體跟蹤報導、公開採訪,還為記者採訪提供各種服務和方便。大會先後安排記者參加開幕式、閉幕式,到人民大會堂旁聽報告。8天的會議,大會新聞發言人朱穆之舉行了5次記者招待會,新聞中心安排了5次中外記者同代表見面,記者可以同代表直接面交流;會議還以酒會的方式讓記者與新-屆中央砌台同常委面對面交流。開明、開放的采訪安排,贏得各路媒體交口稱贊。一時間,關於大會的報道布滿世界各大傳媒。海外媒體均以大量篇幅編發專文,播報記者採編的文章,刊登十三大的詳情。盡管各家報道的視角不盡相同、篇幅長短不-,但境外記者的共同感受是“盛世、盛會、盛事”,看到的是“中國變了,變得,更開明、更有信心了”。十三大以自信的魅力、開放的姿態,展示了大黨國、盛世盛會的景象。

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提出了黨在這個階段的基本路線,並根據這個理論和路線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針和行動綱領。它以改革、開放、民主,團結的大會,載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