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0後”政壇新星(上)

當今中國政壇,“60後”正省部級官員共有5位,不僅“初具規模”,且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1960年出生的周強,不到47歲當選湖南省省長;1963年出生的胡春華,45歲出任河北省省長;1963年出生的孫政才,被任命為農業部部長時,年僅43歲;1961年出生的努爾•白克力,剛過46歲即當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1967年出生的陸昊,在被任命為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時,離自己41歲生日還有一個月。

從國內看,“60後”高官是“60後精英”在政治領域裏的集中體現。他們年輕務實,政績斐然,且富有個人魅力,被視為“政壇新星”,引起廣泛關注。在近年的“兩會”和黨代會上,都能看到各路媒體蜂擁而上、“圍堵”他們的場面。有關他們的新聞,不再限於黨報黨刊的報道,也能迅速登上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且點擊率甚高。他們的名字和事蹟,不僅為其主政的部委、省份所熟悉,在全國也廣為人知。在《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的採訪過程中,很多普通民眾對他們的個人魅力評價很高,對他們的親民風格頗多好感。

從世界範圍看,“60後”高官也是“20世紀60年代留下的豐碩之果”。有媒體將這個60年代稱為“狂飆的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五月風暴湧動;美國反越戰遊行、黑人民權運動盛行;中國的‘文革’開始、知青上山下鄉;南美叢林和非洲,遊擊戰爭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40年過去了,在經歷了激動、磨礪、悔悟、反思之後,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一些精英成為各個國家的中流砥柱,在當今社會中呈現出別樣的魅力……”

毫無疑問,“60後”高官將會對當今和未來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沿著周強、胡春華、孫政才、白克力、陸昊5位正部級官員的成長軌跡,《環球人物》雜誌記者進行多角度深入採訪,向您講述他們的政治智慧、驕人業績和人生傳奇。

“60後”官員的奮鬥與機遇

越來越多的“60後”走進省部級幹部行列,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政壇引人注目的現象。“60後”省部級官員是如何脫穎而出的?他們有什麼執政特點?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毛壽龍教授。

記者:我們知道您也是“60後”,從整體上看,您覺得“60後”官員有哪些共同特徵?

毛壽龍:可以說,目前“60後” 官員們已經成為中國政壇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第一個特徵就是“知識化”。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經歷了“上山下鄉”,耽誤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佳年齡。而大部分“60後”們受到了較好的教育,在知識結構和思路培養上都有所優化。

“60後”官員的第二個特徵是“年輕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團組織工作時得到了培養。1978年10月,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因“文革”而處於停頓的團組織活動開始恢復。“60後”考上大學後,成為恢復團組織時的第一批團員。作為党的預備人才,在共青團系統裏鍛煉出來的年輕幹部,往往成長很快,也因此比較年輕。

“60後” 官員的第三個特徵是具備較強的包容性。和現在尚為年輕的“70後”、“80後”相比,“60後”們對過去,尤其是“文革”還有一定的記憶,這種對動亂的感受促使他們在後來的工作中格外重視制度和穩定。另一方面,“60後”們對改革開放的成就也有著更深的感受。

此外,調動頻繁、履歷豐富也可以被認為是“60後” 官員的又一個特徵。

記者:“60後”省部級官員脫穎而出,除了您剛剛提到的時代因素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國家是否也在有意識地培養、提拔他們?

毛壽龍:“60後”省部級官員能夠脫穎而出,主要得益於黨的幹部年輕化戰略。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幹部年輕化”就作為一項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任務被提了出來,由此揭開了我國幹部年輕化的序幕。剛跨入80年代,鄧小平就明確提出“選拔中青年幹部”的目標,並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了我們的幹部標準和“四化”方針。在黨的十二大上,“努力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被載入了黨章,我國對年輕幹部的培養和提拔也由此逐漸形成了制度。

2006年,胡春華、孫政才、周強分別被任命為團中央第一書記、農業部黨組書記和湖南省代省長。此外,在當年已經完成黨委換屆的14個省份中,50歲以下的有56人,其中45歲左右的有21人。由此我們能夠看出,大批“60後”年輕幹部開始擁入各級領導層,甚至跨入到省部級決策層。

記者:我們發現,這一批“60後”高官在專業背景上,學經濟、法律等文科專業的占絕對多數。同樣,碩士以上學歷也是他們的共同特點。提拔高學歷文科生,是巧合,還是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

毛壽龍:高學歷文科生從政並不是巧合。改革開放後,國家恢復了大部分高等院校文科專業,培養出一批經濟學、法學、行政管理學等方面的人才。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展經濟是我們工作的中心,學經濟類的畢業生就自然隨之得到重用;到了90年代,隨著我們進一步倡導依法治國,法學專業也跟著“吃香”起來。可以說,不管什麼專業的人才,都是隨著國家發展的需求而被起用的。如今高學歷文科生受到提拔,只能說是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記者:“60後”官員都有哪些施政特點?對中國當前的行政改革有哪些積極作用?

毛壽龍:因為普遍還比較年輕,“60後”官員在行政工作中往往會以一個較低的姿態來做事,也會更加踏實、低調和務實。他們大多具有很強的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善於溝通和表達。

另外,“60後”官員們的領導風格也會和之前的領導人有所區別。“60後”官員們在工作中會更加重視法制和制度建設,會更多地依靠制度而非個人魅力來保證國家的發展,他們同樣也會更加親民和清廉。而這些特點都非常適合我們的“漸進式”改革,有助於推進政治發展。

周強:法學專家「彎道超車」

3年前,周強來到湖南,職務是湖南省代省長。當時,談及周強,湖南人並不掩飾心中的疑問:「我們不知道這個全國最年輕的省長能給我們帶來什麼;也沒有人知道,他能在湖南待多久。」

2009年3月,當記者再次走進湖南時,聽到的是對周強政績的肯定。「他是一個實幹派,有朝氣,抓經濟是好手」。湖南人最津津樂道的,是周強在金融危機來臨、對湖南這個民工輸出大省帶來沉重壓力時,自信地提出「彎道超車」策略--「每一次危機發生時也意味著機遇隨之而來」,「只要措施得力,湖南這個中部大省完全可以在危機中實現‘彎道超車’。」

「西政78級神話」的一員

周強的原籍是湖北省黃梅縣孔鎮南約5公里的周碾村。記者來訪時,正值春耕時節,村長周龍標介紹道:「周強原籍在這兒,但他父親周善教曾在10多公里外的新開區(現新開鎮)當副區長,所以,1960年周強出生在新開區。他父親去世後,落葉歸根葬在村裏。他母親就住在黃梅縣小池鎮的-棟小樓房裏。周強是個孝子,只要有時間,都會回來看看。最近一次回來,是在去年清明節。那天下大雨,村裏道路泥濘,他冒著雨、踩著淤泥,也要給父親掃墓。」

但周強並沒有給家鄉帶來「實惠」。「有一次周強在老家請客,在座的兩個企業家表示,要為周強的家鄉做點什麼。周強當場回答:‘不用費心!如果你們真有那個心,就幫助那些沒錢讀書的孩了。’他母親也很識大體,從不依靠兒子的關係給別人辦事。有人找上門來,老人家都是一概回絕。」周龍標自豪地對記者說:「周強是我們周碾村的驕傲,也是我們黃梅縣的驕傲」。

黃梅一中是當地最好的中學,在周強的中學老師周勝先眼裏,他是一名晶學兼優的學生。「周強給我的印象很深,他在班裏年齡最小,學習最好。他最突出的是語文成績。後來他下鄉做知青,床頭枕邊都放滿了書,空佘時間除了看書,還是看書。節假日回家,他就來找高中老師請教問題。」

下鄉一年後,18歲的周強考上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1978年10月4日,423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走進了「文革」後恢復招生的西南政法學院政法系。「當年423人進校,30年後,他們當中有14個副部級以上幹部、100多個廳級幹部、70多個律師、100多名大學教師。還有一些人在國外。」負責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宣傳工作的張北坪老師介紹道:「78級學生的成就實在太出色了,他們被稱為‘西政78級神話’。只要談起78級,周強就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周強的一位大學同學回憶道:「我們坐著大卡車,進入一片荒地、兩間教室、三餐粗糧、曾被同學們戲稱為‘稀爛大學’(‘西南大學’諧音)的西南政法學院。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是1947年的,周強算是‘小字輩’,個頭也小,但學習很用功,」現年86歲的金平教授是周強的碩士研究生導師,談起周強,他充滿自豪:「那是一個充滿激情、充滿理想的時代。周強那一代大學生,對國家、對民族充滿希望,對社會負有強烈的責任感。」

西南政法大學7年嚴格的法學訓練,為周強日後依法辦事、務實嚴謹的工作作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

1985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周強被分到司法部工作,先後任辦公廳副主任、法制司司長。在司法部工作時,周強和導師金平常有書信往來。金平 周強寫過一首詩,其中兩句是「許國不畏身家累,除弊應如金石堅」,勉勵他好好為官。他對周強說:「中國是一個大國,要很多優秀的政治家,但是不要做政客。」

1995年,周強調入共青團中央書記處。3年後,38歲的周強當選團中央第一書記。在團中央第一書記和全國青聯主席的位置上,周強幹了8年。正是在團中央任上,周強開始了對環境問題的長期關注。他所倡議發起的「保護母親河行動」,為黃河水資源和環境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因此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首屆「地球衛士獎」。

在熟知周強的團中央工作人員眼裏,周強是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