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黨間的經濟戰

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是國民黨當局用來對付中國共產黨的兩個主要手段。軍事“圍剿”是“殺死政策”,經濟封鎖是“餓死政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不僅在軍事上展開了殊死搏鬥,而且在經濟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貨幣戰、食鹽戰和貿易戰。

貨幣戰

1928年4月,毛澤東、來德分別率領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的兩支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和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為瞭解決日益困難的部隊給養和行政開支,他們在上井村創辦了首家紅軍造幣廠,模仿墨西哥鷹洋1895年和1908年版式,出爐了紅色政權首批金屬貨幣,在幣面隱蔽位置加鑿了一個“工”字標記,因而被統稱為“工字銀元”。緊接著,吉安縣東固平民銀行也成功地開印了蘇區第一張紙質貨幣銅元票。這批蘇區早期貨幣為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保障。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贛南瑞金宣告成立,並組建成立了中央印刷廠、中央造幣廠和國家銀行,開始著手印制發行自己的蘇維埃國家貨幣。蘇區貨幣暢通無阻,白區貨幣遭到抵制,驅逐,國民黨對此豈肯善罷甘休?國民黨軍統特務組織先後派遣鑄幣專家,潛入中央蘇區的南大門會昌縣筠門嶺,指使當地土匪採用紅銅鍍銀的辦法鑄造劣質假銀幣;派遣特別行動小組,潛入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駐地瑞金縣葉坪村,刺探蘇區貨幣生產工藝梳程的情報,設立假鈔印刷秘密基地。一時之間,根據地市場上假幣偽鈔泛濫成災,使得物價飛漲、幣值急跌、信用大損、敵特分子趁機暗中煽鳳點火,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紛紛拋出紙幣兌換現洋,逐漸釀成了一股擠兌狂潮。經此一劫,白區商人心有餘悸,拒絕接受蘇區鑄造的銀幣,蘇區對外貿易遭受重創。

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迅速作出反應,制定頒布了一系列關於代理兌換國家貨幣,懲治破壞蘇區經濟、擾亂金融市場等行為的法規條令,向蘇區群眾廣泛宣傳國家貨幣的性質、介紹識別真假貨幣的辦法。蘇區政治保衛局迅速組建假幣偵破組,徹底端掉了國民黨安插在蘇區心臟的假幣製造窩點,鎮壓了一批製造假幣、輸入假幣,故意哄抬現洋、抑低蘇區貨幣的反動分子,堵死了假幣製造的源頭和流通管道。此外,蘇區外貿局從上海購進了一台“老鷹頭”鑄幣機和一批鋼模用材,中央造幣廠放棄鑄造只能在蘇區境內流通的l元銀幣,重點改鑄白區通行的“老鷹頭”銀洋,對外貿易又開始節節攀升,蘇區經濟日益好轉,金融秩序漸趨穩定。

食鹽戰

在國共雙方展開貨幣戰的同時,食鹽戰也開始上演。1931年5月3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頒布新《鹽法》,對食鹽的產銷,儲存嚴加管制,明令禁運、私賣。國民黨在江西南昌設立了食鹽火油管理局,在蘇區周邊各縣下設食鹽火油公賣委員會,推行所謂的“計口售鹽”、“封鎖匪區辦法”,對超量購買食鹽以及對其舉報不力者以“資匪通敵”“甘心赤化”冶罪,叫囂不讓“一粒米,一撮鹽、一勺水”落入共產黨手裏。蔣介石這一招毒辣無比,因為中央蘇區境內不產鹽,而435萬軍民每月耗鹽量至少也要15萬斤以上,一時之間造成蘇區食鹽供應空前緊張,鹽價暴漲,還常常是有價無市,很多蘇區群眾因為長期缺鹽,患上了各種疑難雜症,甚至喪失了生命。紅軍指戰員也因鹽分得不到足夠的補充,體質明顯下降,嚴重削弱丁部隊戰鬥力。

面對如此嚴酷的現實,蘇維埃政府積極開展全民自救生產運動,大力推廣上法熬鹽技術。這種上法熬制的硝鹽味苦性毒,長期食用對身體很不利,以至於中毒事件時有發生。但有鹽總比沒鹽好。

蘇維埃政府在很抓硝鹽生產的同時,高度重視發展公、私營商業和群眾性合作仕經濟,此舉深得民心,蘇區群眾千方百計藏匿食鹽,冒著生命危險穿越長達260裏的封鎖網,他們有的打通竹杠的關節,有的用食鹽水浸漬衣服,源源不斷地把鹽輸送到蘇區。其辦法之多、行動之隱秘,令國民黨當局防不勝防,最後不得不承認:“天下事,往往不能盡利無弊。封鎖之佈置愈嚴,偷運之詭謀亦愈巧。”蘇維埃政府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切實解決群眾的食鹽問題,政府工作人員的食鹽供應標准一降再降,每人每月一律只供應舊秤4兩食鹽。1932年5月9日,瑞金縣葉坪村蘇維埃政府主席謝步升因貪汙食鹽100多斤,生活腐化,謀財害命,數罪並罰被槍決,由此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貪汙反浪費鬥爭。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隨後又經過西征、東征,解放了寧夏鹽池、陝西定邊等產鹽區,飽嘗缺鹽之苦的共產黨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食鹽供應基地。

貿易戰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大多是鐵路沿線的大城市,解放區大多是邊遠偏僻的廣大農村。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城鄉貿易始終沒有間斷。城市離不開農村的糧食、棉花和其他各種農副產品,農村則需要城市生產的工業品、紡織品和生活日用晶。這就意味著:大城市裏的居民每天要吃要穿,一旦失主了來源,其命運可想而知。

戰爭的發展,使商業貿易也成為一種新的鬥爭形式。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自己、消耗對方的貿易策略。對解放區和解放戰爭有利的商品,鼓勵進出口。對國統區需求的基本生活用品和國統區生產的奢侈品,則嚴格加以控制。當時,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開列了一個長長的進出口商品控制清單,可以看出解放區與國統區貿易戰的基本內容:(1)可以出境的農副產品有鮮瓜果和土產藥材,手工業品有柳條編織品、陶器、毛毯、蠟燭等。占董和酒煙可以隨便出境。(2)限制出境的貨物有豆油、花生油、香油、豬羊肉、粉條、雞蛋等工。(3)禁止出境貨物是糧食,棉布,牲畜,各種金屬。

解放區不生產,但非常需要的生產生活用品,可以從國統區入境。比如,陶器、雨傘等生活日用品和醫藥衛生用品等。允許進口的貨物中最多的是解放區急需的藥品、工業原料、辦公用品,這有著明顯的戰略意圖。禁止從國統區入境貨物就多了,比如玻璃、牙膏、茶葉、煙絲、香皂、香水、罐頭、糕點、毛毯、襯衣等。

中共這項貿易政策實施後,國民黨統治區的城市工業品頓時失去了廣大的農村市場,而他們需要的糧食,棉花等農副產品和礦產資源進不了城市,國統區的經濟失去了基礎,日趨崩潰,戰爭也打不下去了。淮海戰役尚未結束,蔣介石就宣佈“下野”,隨後,國民黨當局就委託杜月笙等致電毛澤東,周恩來,請求允許上海輪船到北方港口,以麵粉換煤炭。毛、周複電同意。此後,上海輪船定期運送麵粉到秦皇島港,換取開灤煤。國民黨需要求助中共來維持經濟運行,雙方的勝敗也就可想而知了。

(鄭巍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