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毛澤東塑像的數字密碼

近日,法國的蒙彼利埃因為一個中國人立像而陷入紛爭。這個人就是曾經的中國領袖毛澤東。7月24日,該市在二十世紀廣場上新增了5尊人物塑像:毛澤東、印度「聖雄」甘地、南非前總統曼穗拉、以色列前女總理梅厄夫人、埃及前總統納賽爾。

那麼,作為我國獨特的政治風景,矗立在藍天白雲下的毛澤東戶外塑像是否有些特殊的要求呢?

風潮始于文革

公共露天空間建造毛澤東塑像的風潮始于「文革」。當時,清華大學率先建造了一座毛澤東塑像。之後全國開始了興建毛澤東塑像的風潮。清華大學建造第一個毛澤東塑像的起因並不是「領袖崇拜」,而是為了保護優秀的歷史建築。

1966年8月24日,以清華大學附中為主的紅衛兵們,拆毀了清華大學標志性的建築「二校門」--一座晚清時期建造的造型精美又不失莊重的西洋風格的牌樓。1967年春,已經在北京建設局一公司工作的清華大學建築系土木工程專業的65級畢業生高魯冀,被學弟喚到清華「回校鬧革命」。一日,高魯冀路過「二校門」時看到這個精緻的建築已經成為一堆殘骸散落於地時,便對身邊的學友由立剛說:這麼好的建築拆了多可惜。之後他又隨口說:如果在這裏建一尊毛主席像,那就誰也不敢拆了。

由立剛聽了高魯冀的話,認為這是個不錯的主意,當晚便將此設想告訴了清華大學的掌權人蒯大富。很快,蒯大富領導的「井岡山兵團」做出了建造毛主席塑像的決定。因為高魯冀有很好的美術功底,並且熟悉混凝土建造技術,所以他被指定為塑像建造工程的總負責人。

這尊塑像總高為8.1米,塑像本身4.8米,下麵是基座。一般基座和塑像的比例是1:1,如果基座太低,就像入站在小凳子上一樣別扭。在設定塑像高度時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插曲:高魯冀等人在現場拿著長木杆,目測擬定的合理高度時,梁思成先生由此經過。他們便喚住梁思成,以期他提出一個高度的建議。梁思成知道他們的要求後,神情先是一驚,繼而抬頭看看木杆,沉思片刻後,僅平靜地說了一句話:甯高勿低!

1967年5月1日,國內主要報紙的頭版皆刊發了林彪題寫的「四個偉大」的題詞。實際上,這是林彪受清華大學之請,為清華大學所建的毛澤東塑像而作的題詞。他的題詞被嵌在塑像基座的正面(這種形式此後也被各地建速領袖塑像時所效仿),1971年林彪折戟蒙古大漢後,他的題詞被從基座上清除。

5月4日,清華大學舉行了毛澤東塑像落成慶祝儀式。次日,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報道。隨即,北京和外地的眾多單位派人來到清華大學,學習塑像的建造經驗。為此高魯冀和老師一起,編寫了施工技術小冊子,建築系還專門成立了塑像模具翻制小組,批量製作模具以應需求。

復旦的「三數模式」

複且大學紅衛兵在修建毛澤東塑像時獨創了一套完整的「三數模式」:像高7.1米,加上5.16米的底座,分別紀念中國共產黨在7月1日誕生和由毛澤東主持起草的「五一六通知」(即「文化大革命綱領性檔」{中國共產競中央委員會通知))。而7.1加上5.16,正好是12,26,又是毛澤東的誕生日。這套「三數模式」也被許多地方在修建主席像時仿效,例如韶山的毛澤東塑像。清華大學的毛澤東塑像,造型選擇了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的形象,毛主席穿軍大衣、戴軍帽,和群眾揮手。

攝影師侯藝兵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拍攝毛澤東塑像,他聽多次參與毛澤東塑像雕刻工作的白瀾生講述:「在全國進行毛澤東塑像的高潮時,中央並沒有對此具體佈置,包括尺寸、材料、姿態都沒有統一規定。國內從事雕塑的創作人員能親眼見到毛主席太困難,只能根據記錄影片鏡頭和報紙上的照片參考創作,那個年代塑主席像是一個嚴肅的政治任務,要承擔很大的心理壓力。」

材質上,毛澤東塑像最初使用的是水泥,一是因為雕塑主要是學習蘇聯,二是水泥便宜。一般都要求參與雕塑創作的人住在工地,做完泥塑,現場澆灌,可以在泥上改來改去,做得有誤差,可以反復改,就跟油畫一樣。最後澆灌完水泥,有一道工序叫「剁斧」,要把它剁平,因為這樣表面就更像花崗岩質地了。

但在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東三省,有不少用金屬材料製作的毛澤東塑像。黑龍江省的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在1969年熔煉了55噸不鏽鋼水一次性澆鑄了屍座毛澤東塑像。這座塑像加工後淨重達33噸,高度10.1米,至今也是中國最大的不鏽鋼鑄造的單體室外雕塑。當時東三省的數家航空軍工企業,還用鋁合金材料批量生產了毛澤東塑像。到今天,在佳木斯、吉林、錦州、武漢等地,依然可以看到鋁合金鑄造的毛澤東塑像。

毛澤東喊停不管用

建造大型戶外領袖塑像的風潮主要是在1967年中期至1969年末。毛澤東本人對建造自己塑像一事態度如何呢?

早在1950年10月,北京市第二屆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送請政府建議中央考慮在天安門前建造毛澤東大銅像的提案。毛澤東在10月27日為《建議》批語:「不要這樣做。」

清華大學的毛澤東塑像落成後不久的1967年6月28日,林彪發出指示:「建造大型的毛主席全身塑像,已經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要求。我們部隊也應當這樣搞。」「凡有代表性的大軍事機關,其駐地有大院、有廣場的地方,都可以搞。」7月1日,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將林彪的以上指示引用在下發的《關于建造毛澤東大型全身塑像的通知》中。10日,林彪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執行林副主席批示建造毛主席大型塑像的通知稿》送毛澤東審閱。

7月12日,毛澤東在《通知稿》上批示:「退林彪同志,此件不發。中央已有指示。」

毛澤東所指的「中央已有指示」是指他在7月5日的批示。當天,茌中共中央辦公廳所送報中,他對《全國各地群眾正在積極塑造毛主席巨像》報道作如此批示:此類事勞民傷財,無益有害,如不制止,勢必會刮起一陣浮誇風。請在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上討論一次,發出指示,加以制止。

196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建造毛主席塑像問題的指示)。指示稱:「建造毛主席的塑像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每一座塑像都應當保証政治上、藝術上的高質量,傳之幹秋萬代。這只能由中央統一規劃,在適當時機、適當地點建造,才可能做好。現在某些群眾組織那種匆匆忙忙的做法,不僅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會造成政治上的損失。」

雖然毛澤東對建造自己的塑像有了明確的態度,中央也為此不斷發出指示,但各地建造塑像的熱潮依然未消。此外,人們也對《指示》做出不同的解讀。

1967年秋,海軍總部接到《指示》後,塑像工程暫停下來並請示政委李作鵬。李作鵬告訴工程組的負貴人:《指示》說制止建造不合格的塑像,而我們建造的塑像藝術性很高,也是用最好的材料(漢白玉,著者注)。如此,工程組得令後繼續施工。

直到1969年6月12日,《關于宣傳毛主席形象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文件的下發,才對「文化大革命」後開始盛行的狂熱的「個人迷信」起了一些降溫作用。1987年左右,全國尤其是珠三角一帶的毛澤東像被大規模拆除;

目前,尚存的182尊「文革」時期的毛澤東塑像,幾乎都落成於1970年之前,僅有丹東火車站廣場和上海水產大學的毛澤東塑像是在1970年建成。如今一位著名雕塑家創作的毛澤東塑像,可以賣到近100萬元人民幣;而在中國幾處石雕之鄉,一個工匠打鑿的毛澤東塑像,售價為3萬元到5萬元。當年的政治符號,如今已轉變成商品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