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維護“九二共識”

20年前即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推進兩岸協商過程中,就一個中國原則問題達成重要共識,即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所謂的“九二共識”。這一重要共識的達成,排除了兩會接觸和協商以來所遇到的重要障礙,為簽署相關協議創造了政治條件,也揭開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篇章。此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證明,“九二共識”是兩岸兩會協商的政治基礎,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石。

“九二共識”之來歷

“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同確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並追求國家的統一。上世紀90年代初,兩岸關係進入良性發展時期,為適應迅速發展的形勢,臺灣與大陸先後成立了旨在負責與推動兩岸協商的專門機構“海基會”(1990年11月,臺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與“海協會”(1991年12月,大陸海峽兩岸關係交流協會成立)。海協會與海基會(兩會)在成立與交往的初期,遇到很多困難,尤其是很難就一個中國原則問題的表述與立場達成共識,也無法簽署一個基本的政治框架協議。在此背景下,雙方通過相互妥協、讓步,於1992年11月創造性地達成了這樣的共識:雙方“以口頭方式各自說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這一協商成果即被稱為“九二共識”。這一共識的達成與確認是非常特殊的,沒有書面協議,沒有簽字,只有兩岸兩會往來函件為證。

正是這一共識的達成,揭開了兩會商談的歷史進程,並在此指導下簽署了相關協議,特別是為歷史性的“汪辜會談”的舉行創造了政治條件,更為日後兩岸關係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受島內政治環境變化的影響很大

在兩岸政治關係妥善解決之前,兩會肩負著處理兩岸事務性商談的重要功能。由兩會協商所達成的“九二共識”,自然就成為兩會協商與互動的重要政治基礎。

可是在李登輝執政後期,一個中國與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主張受到嚴重挑戰,“台獨”分裂思想開始萌芽。為阻止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參加在臺北舉行的第三次“汪辜會談”,1999年7月9日,李登輝拋出了“特殊兩國論”,導致汪道涵會長訪台計劃流產,兩會協商中斷,兩岸關係發展受到重大衝擊。

隨後,島內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2000年,民進党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為臺灣的新領導人,標誌著“台獨”政黨上臺執政。陳水扁上臺執政後,在美國的壓力下宣佈了“四不一沒有”(不宣佈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政治承諾,也一度有意傾向認同“九二共識”,可是在時任“陸委會”主任蔡英文的強勢阻撓下,改變了態度。陳水扁甚至公開表示1992年兩岸達成的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攻擊“九二共識”是“賣台”。尤其是在執政中後期,陳水扁大搞“去中國化”、“臺灣正名”與“公投制憲”等“台獨”活動,不僅使得兩會協商機制無法運行,兩岸關係也陷入新的對抗與危機之中。

而國民黨在2000年失去政權後,對權力結構進行了大改組,李登輝被趕出國民黨,連戰成為新的領導人。連戰出任党主席後,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主張進行了新的調整,逐漸揚棄了李登輝的“台獨”分裂路線,重新承認了“九二共識”。2005年,連戰率團訪問大陸,開啟了大陸的“和平之旅”。胡錦濤與連戰舉行了重要會談,並發佈了“新聞公報”,共同提出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提出“促進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速恢復平等協商,就雙方關心和各自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推進兩岸關係良性健康發展”。國共“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發表,重新確立了“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為國民黨的重新執政創造了政治條件。

在2008年的臺灣“大選”中,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獲勝,臺灣島內的政治格局再次發生重大變化。由於馬英九採取了認同、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使得因李登輝“兩國論”而中斷近十年的兩會得以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接觸與協商。在短短四年多時間內,兩會舉行了一系列事務性、經濟性會談,尤其是兩會負責人先後舉行了八次重要會談,總計簽署了涵蓋經濟、衛生、核安全、海關等18項協議,取得了重大成果與成就。實踐證明,“九二共識”成為兩會是否能夠協商、談判與簽署協議的重要政治基礎。

反對“台獨”是維護“九二共識”的重要任務

堅持“九二共識”的另一核心價值是反對“台獨”,維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框架。

然而,臺灣島內的民進黨、台聯黨等“台獨”分裂勢力卻不斷否定與攻擊“九二共識”,並提出“九六共識”(呂秀蓮)、“零五共識”(謝長廷)、“臺灣共識”(蔡英文與蘇貞昌)等。其實,這些主張只是民進黨內部政治人物的個人政治主張,沒有經過黨內討論與協商,也未獲得泛藍陣營的認同,更沒有與大陸協商,不可能成為兩岸的“共識”。

民進黨等綠營勢力之所以提出種種其他共識,核心是要否定“九二共識”,否定一個中國原則,頑固堅持兩岸“一邊一國”的“台獨”立場。如果民進黨繼續頑固堅持“台獨”立場,不承認“九二共識”,不僅使得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難以改善,無法實現良性互動,而且意味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存在重大的政治風險。一旦民進党重新上臺執政,由於其採取不承認“九二共識”的立場,兩岸就失去了既有的政治互信基礎,兩岸兩會協商的政治基礎也將不復存在,兩會的協商機制將會再告中斷,兩岸關係將會重新陷於困境。

防止“九二共識”差異的擴大與異化

大陸不僅要與否定、反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等綠營勢力進行堅決鬥爭,而且還要糾正國民黨在“九二共識”問題上存在的偏差。臺灣執政的國民黨雖然承認“九二共識”,並將國共領導人共同發佈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其核心思想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納入國民黨政綱,但在“九二共識”的認識問題上一直存在嚴重偏差甚至曲解,如果不能正視或有效糾正,可能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產生嚴重不利影響。   兩岸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即海峽兩岸或國共的認知,有重要一致或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異。共同認知之處一是“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二是“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差異之處在於臺灣方面認為“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意涵採取口頭各自表述”,簡稱為“各自表述”;大陸方面則是強調“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協商,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簡稱為“一中不表”。這一差異就留下了後遺症。在“九二共識”達成後,儘管兩岸關係獲得一定突破,但馬當局不是簡單地使用“九二共識”,而是不斷強調“九二共識,各自表述”;不是強化兩岸或國共兩黨及兩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而是強調兩岸對“一個中國內涵”表述的分歧。這與馬當局一直強調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政治立場是一致的,實質是要大陸公開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有主張“兩個中國”的政治傾向。特別是馬當局近年來不斷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的命運由2300萬人民來決定”及“捍衛國家主權”(對象則是直指大陸),而且常常將“中華民國”與“臺灣”等同,已嚴重脫離了“九二共識”對一個中國原則與國家統一的主張,這是非常危險的政治論述,可能使“九二共識”發生異化。

兩岸或國共兩黨維護“九二共識”的可行做法是堅持“兩岸一中”的“九二共識”這一核心思想與價值,在現階段或事務商談中不討論、不涉及一個中國的內涵,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留下足夠的戰略空間。

應強化“九二共識”國家統一的政治主張

“九二共識”不僅僅強調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且均強調“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然而,多年來,兩岸在論述“九二共識”時,卻僅僅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忽視了對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論述,甚至大陸一些學者在對“九二共識”20周年的回顧與反省中也很少談論這一點,這是一種嚴重失誤與偏差。

兩岸兩會在達成“九二共識”的過程中,臺灣海基會在1992年10月30日所提供的口頭表述方案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而大陸海協會在同年11月16日回復海基會的口頭表述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同年11月3日,臺灣海基會發佈的新聞稿也明確寫到,“惟海協會在本次香港商談中,對一個中國原則,一再堅持要有所表述,本會經征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可以接受。至於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我方將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八月一日對於一個中國涵義所作決議,加以表達”。這是涉及“九二共識”的重要歷史文獻。可見,“九二共識”不只是簡單地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是明確了兩岸的共同目標是“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其歷史價值與政治價值是包括了維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追求國家和平統一與反對“台獨”的重要思想內容。因此,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海峽兩岸在強調“九二共識”的同時,需要更多地強調兩岸共同追求國家和平統一這一重要內容與主張。

(王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