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號召要敢於涉險灘

專家認為,在鄧小平“南巡”20周年之際,習近平此次深圳行寓意深刻,不僅表達堅定改革的信心,更重要的是為實現十八大深化改革目標尋找突破口

12月7日,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抵達深圳開啟視察之旅。隨後他還走完珠海、廣州、順德、南海等珠三角城市。由於行程相似,各界遂將此行描述為再走20年前的鄧小平“南巡”之路。

習近平廣東之行安排緊湊,內容豐富,抵深後第二天前往拜謁鄧小平銅像之舉尤為媒體關注,並被認為是十八大後治國大策的“破題之點”。新加坡《聯合早報》即發表評論將其描述為在粵期間的“重頭戲”,並稱此舉“意在展示他將拿出鄧小平當年辦特區和‘南巡’的勇氣,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推上一個新臺階”。

“這是習近平上任後首次地方視察,選點廣東絕非偶然。”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教授陳雪薇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視之為十八大後新一屆領導人表達堅定改革信心的舉動,更重要的是要“為實現十八大深化改革目標找到突破口”。

“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

1992年2月22日,時年57歲的陳雪薇接到校方電話,要求下午開會。當時正是寒假,尚未開學。雖已20年過去,陳雪薇對於那場會議的時間、地點等細節記憶猶新。

那一天,陳雪薇在幾個小時的會議裏,完整地聽了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全部內容。“當時高興極了。”年近八旬的她談起那段往事興致盎然。彼時,包括她在內的諸多專家學者正在經歷思想的混沌期,“大家對於中國未來都很迷茫,不知道怎麼走”。

時任中央黨校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的王貴秀,就常與同領域的學者、老友爭論,“我們吃完飯沒事,就邊走邊爭論,主要話題就是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

“這次講話不僅理清了發展方向,還自上而下解決了怎麼辦的問題。”陳雪薇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這場會議的頭一天,鄧小平剛剛結束“南巡”並發表了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南方講話。期間,針對當時社會上圍繞改革開放的種種爭論,他一錘定音地強調:不爭論。“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並對時任中共深圳市委書記李灝說:“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在即將登上前往珠海的艦艇時,還回頭對深圳市領導說:“你們要搞快一點。”

在中共黨史研究專家看來,鄧小平口中的深圳經驗發軔於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中共廣東省委時任書記、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據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盧荻的說法,習仲勳是全國最早鮮明表達個人觀點,並大力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的省級負責人之一。“對全省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分清是非,打破禁區,衝破‘兩個凡是’束縛,推動撥亂反正,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據深圳市志記載,中共廣東省委於1979年1月首提在廣東創辦經濟特區構想,同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仲勳向中央彙報工作時,建議利用廣東臨近港澳的優勢,在對外開放上做點文章,鄧小平聽後指出:“還是辦特區好,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次年8月26日,習仲勳主導成立了中國首個經濟特區。

“當年,小平讓習仲勳自己殺出一條‘血路’,隨後就有了深圳這樣一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田。”陳雪薇對《中國新聞週刊》說,時隔二十年後的習近平重走“南巡”路,無疑表明新一屆領導集體有決心沿著老一輩的改革道路堅持走下去。

“不改革開放誰都沒有好下場”

在習近平拜謁鄧小平銅像現場的互動環節,有當年陪同鄧小平“南巡”的老同志向其建議,應堅持改革開放這一被時間證明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戰略。

對此,習近平抱以微笑回應說,堅持改革開放是堅定不移的。並且指出,深圳在整個過去的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希望深圳和廣東在未來中國的改革和發展道路上能夠發揮更大作用。”

這樣一組簡短對話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據媒體普遍認為,習近平在粵所作表述釋放出積極的改革信號。而陳雪薇和王貴秀均認為其廣泛見諸報端實非偶然,恰恰說明一段時期以來乃至當下中國對於改革的看法已經不同。有觀點認為,因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的顯著成果,改革動力已失,安於現狀與不思進取者眾;另有觀點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改革派”動輒舉改革大旗,已然落入新的“兩個凡是”觀。

在王貴秀近40年的改革研究生涯中,類似“改革”爭論早不鮮見。但是與二三十年前相較,中國真正踐行改革的信心正“漸行漸弱”,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後,已影響到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

習近平此行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不改革當然誰都沒有好下場!”陳雪薇毫不猶豫地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否定改革者、坐享其成的思想和精神狀態“在相當一部分地區、領導幹部中都存在”,而中國目前發展的種種不平衡,除了有歷史條件等客觀原因阻礙外,此種不願踐行改革的主觀因素同樣不可小覷。

有評論稱,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又面臨新的巨大挑戰。雖然經濟高速增長,但由於政治體制改革長期滯後,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都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腐敗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各種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陽奉陰違,成為中國貧富差距拉大和社會不公的罪魁禍首。“很多人迫切希望中國出現一個新的鄧小平,拿出當年拋棄階級鬥爭路線和‘南巡’的勇氣,大刀闊斧地懲治腐敗,推進政治改革破解中國發展瓶頸。”

在20年前的那次“南巡”期間,鄧小平針對改革爭論的棒喝猶在耳畔:不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誰不改革誰下臺。

除了坐享其成者,陳雪薇還指出存在改革畏難者,即面對新時期錯綜複雜的新問題,在不能效法上一輪改革初期的大刀闊斧時,一些人感覺左右為難之余放棄改革思路。“習近平此行就是要告訴大家:無論多難都要把改革堅持下去。而這正是十八大報告中用‘攻堅克難’這一表述的深意所在。”

在陳雪薇看來,習近平深圳之行的寓意很深:首先表明了堅定走改革道路的決心;其次,喚起大家對於小平“南巡”的記憶,告誡全黨,相較上世紀80年代,目前中國的形勢要有利許多,但任務同樣無比艱巨,要靠智慧和團結精神推動新一輪改革;再次,表達“再難再艱巨也要幹的決心”,深圳這樣有著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的改革前沿,要繼續在改革實踐中做排頭兵。

找出改革的辦法

國際媒體的關注更多傾向於經濟領域。外媒連篇累牘地在這方面進行報道。

據報道,習近平在粵視察期間與諸多民營企業座談,並主持召開了經濟工作座談會,其中強調,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佔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後邊。

“習近平此行或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明年的‘兩會’做準備。”陳雪薇認為,李克強此間也前往各地視察並表達“改革是發展的最大紅利”觀點頗受關注,這些視察活動旨在更深入瞭解民情,以找出改革的具體辦法。

在她看來,當務之急的改革在於:劃清政府、市場界限,解決以往政府行使職能時存在的錯位、越位、不到位等問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推進法治,進而打造公平正義的社會。

國內外媒體對此間習近平出行時,交通不限行、車窗未染黑、開會不要求提交發言稿等細節予以關注,並結合此前中央政治局出臺改變領導作風的八項規定認為,這些旨在重塑中共領導層形象的做法,會贏得“很多對官員腐敗和濫用職權問題越來越直言不諱”的城市年輕網民支持,無疑也更有利於此類問題的解決。

王貴秀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則主張儘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首當其衝的是加速黨內民主以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問題,進而才有可能解決黨政不分、“尋租”、腐敗等問題。

(趙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