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優劣勢 打造澳門為“購物天堂”

子悠

早前,澳門特區統計暨普查局公佈的第三季度旅客消費資料顯示,當季訪澳遊客人均消費為1822澳門元,按年增長12%,其中內地旅客人均消費為2302元,居訪澳旅客之首。按消費種類劃分,旅客人均購物消費為869元,按年上升7%;購物項目包括手信食品(占23%)、珠寶手錶(占19%)和鞋、手袋及錢包(占17%)。另據統計,第三季度游澳旅客總消費(不包括博彩消費)為13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0%。其中,留宿旅客消費113億元,不過夜旅客消費20億元。聯繫到剛過去的聖誕與元旦假期中,本澳消費市場的暢旺,我們不禁為本澳銷售業的發展感到欣喜。而從旅客的反應來看,購物也正在成為澳門旅遊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的確值得高興。然而差不多同一時期發佈的另一項調查卻足以讓大家冷靜下來。國際消費公司“環球藍聯”上季度在港發佈一項名為“全球購物者指數”的調查顯示,香港因擁有較長的銷售季、多樣化品牌及眾多奢侈品店鋪,成為亞太區排名第一的最佳購物城市,吉隆玻、上海、北京及新加坡緊隨其後。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訪港過夜的旅客在港購物消費高達504億港元。而最新數位也顯示,雖然因為訪港內地旅客出現結構性轉變,消費力不如以往強勁,中價貨成為首選,但平均消費數額仍是本澳的數倍。可以說,澳門雖以“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為發展定位,但購物作為旅遊的一個重要方面仍是澳門的“短板”。與鄰近的香港在旅遊購物消費上的差距也顯示出本澳在這一方面上仍有巨大潛力可供挖掘。

本澳旅遊購物消費的優劣勢

做大澳門購物,尤其是旅遊購物的市場必須清楚的瞭解本澳所面對的實際情況和優勢、劣勢。現時澳門已經有世界級的購物中心和品牌落戶,這是澳門發展購物消費市場的基礎和最大優勢。而且澳門每年數千萬的遊客,發展購物消費市場的目標客源廣闊而多元。

同時,澳門一貫奉行低稅制,也有利於國外商品進入澳門。而近年來澳門幣跟隨美元貶值也給內地等客源地的旅客帶來購物的“天然折扣”,使其在澳門消費的意欲大增。而且本澳葡國紅酒、手信食品、成品服裝等一些具有特色的產品已經在遊客心中有較高認受性。

此外,筆者亦認為,澳門地域狹小雖然限制了更大型購物中心的出現,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遊客在澳門可以安步當車,遍遊各區,反而讓整個澳門都可以成為遊客購物消費的地點。

至於劣勢方面。最大的應該是來自周邊的競爭,香港已經是眾所周知的“購物天堂”,所以必然會對旅客在本澳的購物消費帶來影響;珠海等珠三角城市早前也有攜手打造購物中心的打算,這些都會分散澳門的客源。而漸趨收緊的內地海關監管也令旅客的可購買數量有所減少。

而就澳門自身而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澳門房地產市場火爆,商鋪的租金也是大幅上揚,造成一些商戶需要提高售價轉移成本,客觀上降低了有關商品在價格上的吸引力。而且由於澳門市場較香港仍屬“後起”,一些國際品牌多是以香港為總代理地,澳門多是開設分店,缺少大型旗艦店,在行銷方式和力度上較弱。加之部分品牌店多是集中在娛樂場內,對部分旅客的選擇購買上造成不便。

再就是澳門雖然有一些自己的知名品牌,但是多是在食品手信等附加值等較低的行業。旅客的購買量也不會太多。而且具有澳門特色的旅遊紀念品開發業較為落後。

再接再厲打造澳門為“購物天堂”

首先,澳門要打造成為“購物天堂”必須先打造出一個地標性的購物場所,使之成為澳門購物的代名詞。就如同香港的尖沙咀、旺角,北京的西單、東單,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等。以澳門來看,除了各個娛樂場配備的高檔購物場所外。新馬路應該是最具有進一步打造的資格,因為新馬路已經在澳門購物中小有名氣,而且配合其周邊的多處世遺景點,已經成為旅客游澳門的必選。但是實際情況上看來,新馬路一代雖然商鋪林立,但是所出售貨品仍是以低檔為主,而且由於建築物年代久遠,購物環境也是相對較差。因此需要在保育過程中就如何更好的活化、美化進行考量。

其次,雖然澳門高中低檔的購物地點都存在,但是由於過於分散,即使澳門較小,但是攜帶已經購買的貨品輾轉各區對遊客來說也多有不便。不過由於澳門自身條件和特色的的原因,澳門打造一站式購物可能不太現實,到時可以考慮做好物流等行業的配合,讓遊客在選購好商品後就隨即寄回自己家中,使購物更加輕鬆。這樣不僅客源帶來銷售收入,還能促進物流等行業的發展。

再次,應該在宣傳和推廣上更加下大力氣。零售業界應聯合一致,不止是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和推介,並且應該更進一步,實現在不同店家之間優惠共用,進行客源的相互轉介。旅遊業界也可以考慮在合理、規範的前提下,開拓“澳門購物遊”的市場,引來更多、更高端的消費客源。政府方面則應當在對外的城市推廣活動中將“澳門購物”作為一個重要環節,讓澳門購物的特色廣為人知。並且在內部發揮好主導和監管作用,維護澳門購物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其實,說到底要發展好澳門的購物消費市場最為關鍵的還是商品的多樣性和高品質和良好的服務。不僅要讓旅客能夠買到、樂意購買,還要買的舒心、放心。這就需要在廣開貨源,大力引進外地品牌商品的同時,更加下大力氣開發具本澳特色的商品、旅遊紀念品。零售業界也要在軟硬體配備方面上多做努力,千方百計改善購物環境、提高對顧客服務素質。而更為重要的就是政府要做足監管,杜絕出現“宰客”行為的出現,並對旅客在本澳購買和消費後的權益保障作出努力,包括進一步擴大本澳消費者委員會與旅客客源地之間消費者維權組織的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