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與質”並舉 應對旅客承載力挑戰

王希富

2012年的最後一天,翹首企盼6年的廣珠城軌終於全線開通。該條珠三角區域重要的交通線拉近了本澳與中山、江門、佛山、廣州等地的距離,配合最近全線通車的京廣高鐵,以及自由行異地簽注等措施的放寬,預計將為本澳帶來更廣的客源。但與此同時,本澳現時訪澳旅客已經達到每年2800多萬,與旅遊研究部門所提出的2900萬的旅遊承載力上限已經相差不遠。究竟越來越多的遊客會否影響到本澳旅遊經濟的持續發展,又或者是否會對居民生活造成極大衝擊?社會意見各異。其中主流的意見是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活化舊區、分流旅客,讓主要旅遊景點之外的區域受益。其實作為一個旅遊城市,要想實現旅遊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實現“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的發展定位這是必然之選。不過,在考慮旅遊區承載力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整體承載力。更要明白,本澳旅遊業的持續發展,並不僅是要在“量”上應付越來越多的遊客,更需要在“質”上下更多功夫,不斷豐富澳門旅遊的特色內涵,滿足遊客的旅遊體驗需求。

旅遊承載力研究與跟進不容忽視

“承載力”一詞原為工程力學中的一個常量,指結構或構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內力或達到不適於繼續承載的變形時的內力。而最早在其它科學領域提出“承載力”的是比利時數學生物學家P•E 弗瑞斯特,自從他將“承載力”的研究領域擴展至生態學之後,後繼的學者將“承載力”的研究領域更加擴大至人口研究、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移民等領域。1963 年拉佩芝首次提出旅遊環境容量的概念,他詳細地闡述了區域旅遊發展容量的規模,並建立瞭解決熱點旅遊區的環境承載力與遊客數量之間矛盾的理論基礎。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其1978~1979年度一般工作報告《世界旅遊組織六個地區旅遊規劃和區域發展的報告》中,也首次正式提出了旅遊容量的概念,並著手開始組織相關的研究,如《旅遊地飽和》、《度假地飽和超容量的風險》等。進入新世紀,人們更加注重旅遊環境承載力的量化研究,用量化的結果來指導旅遊業的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綜合來說,現時我們所提的旅遊承載力是指一個旅遊目的地在不至於導致當地環境和來訪遊客旅遊經歷的品質出現不可接受的下降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納外來遊客的最大能力。旅遊承載力也稱景區旅遊容量,它是在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旅遊資源的空間範圍內的旅遊活動能力,即滿足遊人最低遊覽要求,包括心理感應氣氛以及達到保護資源的環境標準,是旅遊資源的物質和空間規模所能容納的遊客活動量。景區承載力強調了土地利用強度、旅遊經濟收益、遊客密度等因素對旅遊地承載力的影響,在內容上包括了資源空間承載量、環境生態承載量、物理承載量、經濟發展承載量、社會地域承載量等基本內容,一個旅遊地的旅遊承載力是這些承載力的綜合能力。

由此可見,開展對旅遊承載力的研究不僅是應對旅遊數量的增多,更要滿足旅客旅遊體驗,同時也避免對旅遊區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保證旅遊區長期持續發揮經濟社會效益的根本所在。如若忽視相關研究和跟進處理,必將付出沉重代價。這其中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的經歷較具代表性。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風景區、天子山風景區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但在1998年前因為張家界森林公園的火爆及管理不完善,景區內出現不少酒店,對景區造成污染。1998年,張家界森林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處以“黃牌”警告。當地政府至此才狠下決心進行景區整治,僅拆遷任務據說就耗費財力2億多元,而重新安置建設更要花掉幾倍的資金。直至2005年張家界才摘去世界教科文組織的這塊“黃牌”。

雖然本澳的旅遊區並不與張家界的自然景區一樣,容易遭到污染和破壞,但也要明白。本澳的旅遊區多屬於世界文化遺產,屬於非可再生的資源,一旦出現超負荷引致的破壞,就會成為永久的損傷,並不是投入金錢就能挽回的。即使要修舊如舊也難現其在悠長的歷史歲月中所沉積的韻味。況且,由於本澳的旅遊區與市民生活區交錯,超出承載力的運作,必然造成旅客大量侵佔市民生活資源,若引致激烈矛盾,不僅遊客“受傷”,市民也會積累怨氣,絕對是“多輸”的局面,對本澳長遠發展極為不利。正因為如此,本澳持續進行旅遊承載力的研究並密切跟進,保證不會因為超出承載力引致問題和矛盾的發生尤為重要。

認識上和準備上存在不足

根據2004年有關研究機構的預測,澳門每年可承載旅客量約2190萬人次。但不到三年,2006年訪澳旅客已超過2200萬。2011年旅客更達2800萬,雖然已經對澳門的旅遊配套設施構成相當大的壓力,但並沒有真正引起社會關注。大家還是為旅客的增長而欣喜,尤其是零售、酒店等行業更是獲益良多。當然,也不能排除近年來本澳旅遊配套設施的完善,比如:美高梅、新濠天地、萬利、威尼斯人、金沙城中心、銀河等陸續開幕的大型度假村酒店;鄭家大屋等新旅遊景點的活化、開放。而且關閘的擴建、新碼頭的出現、公共交通的完善等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旅客增長帶來的壓力。

也許正因為如此,最新的研究已經將將本澳的旅客承載量調升到每年2900萬。但是面對現時已經高達2800萬的旅客,以及交通的日益便利和自由行政策的放寬,隨時都有達到上限的可能。甚至有可能因為遊客的快速增長,旅遊設施配合不到而引致旅遊糾紛等問題,影響本澳旅遊城市的形象。所以,應對旅客承載力接近上限的問題,必須要有足夠的緊迫感。

早前,廣深等6市放寬異地赴港澳簽注,非戶籍居民可就近就業申請港澳出入境簽注。有澳門業界預計,6城市合資格的非戶籍居民至少可達1000萬人。措施推出之初,澳門就有民間言論擔憂,自由行增多會讓造成澳門居民的公共資源緊張,如交通堵塞、餐飲緊張、口岸擁堵等。澳門中小企業界亦有人士認為,澳門旅客數量已達高位,中小企正面臨租金漲、人力資源緊問題,經營困難。自由行無止境增長,對中小企業弊大於利,澳門應著重追求旅客品質,適時限制自由行。但時任特區政府旅遊局局長的安棟樑則預計澳門未來整個交通承載能力可以增加1倍。對自由行增加直言不怕,非常歡迎更多內地旅客到來。並說自由行一開始也只有6個城市,至今已發展到49個城市。赴澳旅客已比10年前增加約4倍,此過程中澳門也在不斷改善接待能力。

而剛上任的新任旅遊局局長文綺華亦在其就職儀式上表示,現時本澳旅客承載力並未達至上限,並預計今年旅客人次與去年基本持平,未見大幅增長,隨著京廣高鐵及廣珠城軌開通,預期明年旅客有輕微增幅,將因應客量情況,充分與各部門協調溝通,做好通關、交通等各方面工作,回應社會、旅客需求。她認為,隨著本澳不斷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如更多新建道路、交通及通關等配套的進行,承載力相應提高。同時,當局明年會充分發掘本澳各區的旅遊資源,避免旅客過分集中某一區域,以起分流之效,讓各區營業者受惠旅遊效益。

可見,對旅客承載力接近上限的問題,特區政府已經有所關注。但是在應對方式則明顯較為消極,有見招拆招的嫌疑,並未有長遠的規劃。而且也較多的是集中在應付旅客數量的增多上。不能不說是在認識上和準備上存在不足。

重量重質 實現旅遊發展目標

早前曾有多位議員在立法會發言指出,澳門整個旅遊業的發展,不應只著眼“量”的承載力,更應關注的是,社會的承載力。例如出入境的通關問題、公共交通的配套、重點旅遊景區的擠迫,甚至是對本澳居民生活會否造成的影響等。並強調,未來澳門追求旅遊發展的目標,應該是“重質重量”。除了應付龐大的旅客量之外,必須研究探索本澳的豐富旅遊資源,讓澳門各區都具備吸引力,讓旅客喜歡澳門,真正為旅客提供一個舒適、休閒、有特色的旅遊環境,從而延長逗留時間。

簡單理解來看,所謂“量”就是要創設條件,容納更多的旅客,提升承載力。而“質”則是豐富旅遊產品、提升旅遊體驗享受,筆者認為,這不僅需要在澳門本土進行努力,更應把握區域合作發展機遇,連同珠海、橫琴進一步優化佈局本澳整體旅遊格局。

首先,要提升旅遊承載力,緩解旅客與市民爭奪社會資源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設施、旅遊配套。這中間包括通關、交通、住宿、餐飲等方方面面。通關方面,經過近年來的重建、擴建,以及未來粵澳新通道的建設,以及外港碼頭的優化重整,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交通方面,隨著公交服務模式的改變與逐步完善、新增的士的投入運作情況雖有改善,但是未來輕軌建設帶來的“交通黑暗期”、“發財巴”如何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等課題仍需要持續研究;住宿方面,本澳雖然有不少的星級酒店,但是經濟型酒店仍有不足,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旅客的需求;餐飲方面,由於近年來通脹、人工上升的原因,很多中小型餐飲企業已經出現生存危機,必須有足夠的機制和措施加以援助才能保持其存續。而若單就旅遊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工作無疑仍是包裝舊區,將舊區打造成具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分流主要旅遊區客源。

其次是“質”的問題,筆者認為這裡最主要的含義仍是新旅遊項目的提供,豐富旅客的感觀享受。這其中所需要的設施佈局等完全可以借助橫琴開發的機遇,利用橫琴的空間予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