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之約

當下的中國,正進入“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靠投資拉動經濟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持續,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的矛盾在撕裂著社會和諧,也在侵蝕著改革與發展之基,中國產業振興、和平崛起的進程受到內因與外因的各類幹擾和困擾……在外圍環境發生巨變之際,中國經濟應如何轉型並繼續前行,引發廣泛關注。

中國經濟該向何處去:市場導向再深化

真正減少有含金量的審批事項

11年前,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多次會議上談到,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是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使政府成為“有限政府”,更多地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表示, 歸結起來,“就是要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政府的歸政府”,這是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係的一個基本原則。

實現政府介入市場職能的有序退出

當前,地方政府普遍成為“經營城市”的主體、招商引資的主體,政府在“介入市場”的路上越走越遠,難以自拔。如何系統化拆除這一“引信”,將成為未來十年各級政府的一個重要任務。而實現這一任務,首先要界定政府職責,將地方政府與“平臺公司”真正脫鉤,讓平臺公司成為獨立運行的市場主體,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來解決這一重大課題。

人民日報:堅持市場取向改革方向

種種問題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市場取向改革的方向出了偏差。相反,這些問題相當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產物,也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解決。

今日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是人心所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大勢所趨。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審視,完善“體制環境”的任務依然繁重。

京華時報:取消國企超國民待遇

改革緩慢停滯的情況,隨著最近幾年國企的日子相對好過,而越發凸現。從目前國企存在的問題和其使命看,需要繼續積聚改革動能,推動改革深化。

這既要求國企改革思路的進一步明確,也要求國企具有尋找改革動力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不會自動形成,而只能建立在真實的競爭環境中。這也就意味著,非特殊性行業國企需離開超國民待遇的繈褓,進入平等競爭的環境中。

社會財富如何分配:利益格局重構建

提高國企紅利上繳比例 全民共享利潤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說,國企改革的一個重點,應是關住大龍頭,管住小水流。所謂關住大龍頭,就是要從源頭上控制國有企業在市場上的一些不正當競爭。分配好國企的已得利潤,不斷提高國企紅利上繳比例,是“管住小水流”這一環節的功課。

建立利益協商機制減少改革損失

任何改革都有其特定的受益方。新的改革措施如果主要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發力,容易強調一面而忽略其他,造成改革的受益方有可能在政策紅利的長期累積下,成為新的利益群體。此時,社會又將希望寄託於再一次的重大改革或政策。這樣的循環,其背後是整個社會福利的一次次損失。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在於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調機制。

財政公開 明確結構性減稅時間表

大力強化政務信息公開,推進預算監督和支出透明,給財政支出施加外界硬約束,特別是“三公經費”的削減還可以有所作為;在控制支出(支出即使不削減但至少不能增長過快)的基礎上,將“結構性減稅”轉為整體減稅,明確減稅規模、減稅路徑和減稅時間表。

讓土地大蛋糕造富全體國民

城鎮化如何成為造富全體國民的運動,而不是成為地方政府的“提款機”和個別企業的造富運動?記者瞭解到,目前國土資源部在“省部合作”協議的框架內,正指導多地開展集體土地流轉試點,為實現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平等化待遇”的改革目標積累經驗。而一旦推廣,中國歷史上這場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必將帶來很多的驚喜,也必然會伴隨著許多的陣痛。

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哪裡:實業興國再突圍

製造業應告別粗放式發展

目前,許多中國製造業企業都已步入低增長甚至負增長,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製造巨擘們也面臨困局。在經濟界看來,中國企業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前30年依靠人口紅利、匯率優勢和低成本優勢,通過投資拉動、和外向經濟拉動的粗放式發展已經走到週期拐點。

完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

著名經濟學家沈明高一針見血地指出,造成很多民營企業“短命”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的政治經濟環境因素,也有民營自身的管理問題,但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目前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不夠完善。

實現實體和虛擬經濟均衡發展

“綜合各方面情況,外部需求萎縮影響程度加深、內需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等是當前的突出問題,而從深層次看,政策和法律機制也還沒有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發展的有利環境,導致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不均衡。”一位工信部官員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透露。

調節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部門的收入分配格局,使行業間的利潤率相當,實現兩經濟體系的均衡發展,已成為中國乃至各國經濟復興的重要棋局。

(戰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