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罷免等於關上朝野對話大門製造對立

民進黨發動「火大」遊行原本的三大訴求——「換內閣救經濟」、「駁回壹傳媒併購案」、「針對年金改革問題召開國是會議」,由其一定程度的正當性和合理性,而且也容易獲得中間選民的共鳴,利於爭取他們的支持,以改變藍大於綠的基本盤,在未來的「七合一」選舉及「總統」大選中打好翻身仗;因而馬英九極為重視,雖然並不接受其舉行「國是會議」的訴求,但卻也提出進行「馬蘇會」以至更大範疇的朝野對話,大有「萬事可商量」之意。而且,馬政府也在「火大」遊行的巨大壓力之下,開始在某些領域適度調整政策,希望能夠盡量消弭民怨及抵消「火大」遊行對廣大民眾的扯吸效應。

但就在蘇貞昌馬到功成之際,他卻是「臨天亮拉泡尿」,在整項「火大」遊行活動是對最後一個環節——「火大晚會」上,突然喊出罷免「總統」,換「立委」,換「內閣」,換政策的「四換」政策口號。這麼一攪,等於是要與馬英九搞對抗,亦即等於是關閉與馬英九對談的大門,「火大」遊行原先的訴求主軸之一的「舉行國是會議」,也就被自己親手推翻。而且更糟糕的是,原本「人民火大,一路嗆馬」遊行突出了「人民」二字,希望能爭取到對馬英九不滿的中間選民都轉變態度,轉投民進黨,而正如前述,當前臺灣地區的經濟環境及馬政府的執政乏力狀況,及「火大」遊行三大訴求中的一些內容,卻也是頗能打動民眾的心理,但由於蘇貞昌突然提出「罷免總統」及「罷免立委」的訴求,等於是又要將台灣社會拉回到藍綠尖銳對立的局面,這就不但將把原本已有意「傾綠」的中間選民嚇跑,而且還將令本來已經對馬英九不滿意的部分泛藍選民,重新回到馬英九的身邊。

或許,蘇貞昌這樣做,既有可能是感受到台聯黨鍥而不捨地進行「罷免總統」的連署,已經威脅到他的「泛綠共主」地位,因而必須搶回話語主導權;也有可能是「火大」遊行有超過十萬人參加,這把「火」燒昏了他的頭腦,他就感到必須與蔡英文作出區隔,不能再跟著她訴求於「舉行國是會議」,因而就徹底推翻自己也曾認同,並以「拿來主義」態度作為與馬政府進行討價還價的這一訴求,轉而採取民進黨曾經長期使用的對抗策略了。

實際上,「舉行國是會議」原本是蔡英文提出來的,蘇貞昌本來頗不以為然,但由於得到不少民進黨人的呼應,蘇貞昌擔心會被蔡英文奪走黨內話語主導權,也就接過了這個口號。其策略意圖是,透過朝野舉行「國是會議」,凸顯民進黨在台灣地區政治事務上的重要作用,及他作為最大在野黨領袖與「總統」「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而且民進黨提出的政策訴求也能成為「總統」施政的重要內容。

正因為「國是會議」已被蘇貞昌持之作為抬高自己的「階梯」,也因為「國是會議」的位階甚高,不等同於一般對話式會議,因而遭到馬英九拒絕,並提出了「馬蘇會」的反建議。實際上,所謂「國是會議」,按照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劉義周早前的解釋,其中的「國是」是是非的「是」,因而代表著將「國家」重要的計劃與政策引導到正確的方向。當「政府」要執行政策時,由所屬機關擬定,再送「立法院」審查,通過後就可執行,這是體制內的做法。「國是會議」則是體制外的活動,是朝野專門針對「國家」的重要計畫、政策來進行討論的會議。當朝野對「國家」政策存有質疑和不明確的時候,即可對議會提出召開的建議,沒有固定的召開時間。

因此,在台灣地區的政治史上,只是召開過兩次「國是會議」,其中一次又叫「國家發展會議」。但最具歷史意義的是一九九零年六月下旬在圓山飯店舉行的「國是會議」。當年三月中下旬,在「國民大會」選舉「總統」的前夕,六千多名大學生發起了「野百合學運」,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抗議,提出了「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李登輝籍此訴求,壓制國民黨內的「非主流派」,並推動帶有「獨台」意識的「總統」直選。於是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三個月後召開「國是會議」。一百五十位與會各界代表除了國民黨政府高級官員外,還包括「美麗島事件「受刑者、民進黨領導人和「海外黑名單」人士。此次「朝野協商」針對「國會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體制」、「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憲法與臨時條款修正方式」等五組議題逐一討論,最後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並一一透過法定體制逐一落實。

而另一次以「國家發展會議」為名的「國是會議」,其中的一項「成果」則是達成了「凍省」的共識。雖然針對的是宋楚瑜,但因為「凍」掉了台灣省,而使得「中華民國」成了「台灣國」的代名詞。

而蔡英文以至是後來民進黨中央卻為了一個僅是屬於公共行政政策的退休年金及財政改革問題,就要求召開「國是會議」,也就難免會予人「小題大做」的感覺,因而遭到了馬英九拒絕,只是答應進行「馬蘇會」。但民進黨卻仍然樂其不疲,以此作為「火大」遊行的一項訴求,而且蔡英文在「火大晚會」上,仍然堅持初衷,發表演說鼓吹舉行「國是會議」。但蘇貞昌卻突然提出了「四換」口號,等於是完全推翻了發動「火大」遊行的「壓軸訴求」——召開「國是會議」。

然而,罷免「總統」的「門檻」甚高,不易發動。正如本欄曾多次分析,按「憲法增修條文」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的規定,罷免「總統」的「門檻」極高,而且還不單止一道「門檻」。首先,必須跨過「立法院」提案的「門檻」,必須先要有全部「立委」四分之一提議,再獲得全部「立委」三分之二同意後,才能成立「罷免案」,交付「公民複決」;其次,是必須跨過「公投」的「門檻」,必須有過半選民投票、有效票過半同意罷免,才能通過。而按照過去三次六道「公投題」的「公投」經驗,即使是與「總統」、「立委」選舉綑綁一起進行的「公投」,其投票率及同意票率都極低,根本無法與同時進行的「總統」、「立委」選舉的投票率相提並論,因而單獨進行的「罷免總統公投」,投票率更將會極低,因此必將會遭到否決。

這也是為甚麼當年陳水扁貪腐案惹起紅衫潮,百萬人上街「倒扁」,已經積蓄到足夠的「多數複決」的力量時,國民黨和親民黨在「立法院」發動罷免陳水扁,但最後投票結果,以一百一十九票贊成,零票反對,十四票棄權,跨不過三分之二「」門檻而告失的原因。現在民進黨連同台聯黨只有四十四席「立委」,即使親民黨「反水」,也只有四十七席,與提案所需的的七十五席差得遠了。何況,「火大」遊行只有十多萬人參加,與「紅衫潮」時的過百萬人踴上街頭,也是不可同日而語,亦即是根本不具為「避免總統」而進行「公投」的社會及民意基礎。

其實,《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對「罷免總統」還設下另一道「門檻」限制,那就是其第七十八條第二項規定,「罷免案否決者,在該被罷免人之任期內,不得對其再為罷免案之提議。」也就是說,民進黨即使是真的發動「罷免總統案」,由於必然將會遭到否決,也就反而使得馬英九受到這項限制條款的「保護」,可以安心任完其四年任期。這反而是助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