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嘗試“以房養老”

被批公僕吃“牛肉麵”,主人吃“陽春麵”

近日,臺灣,這個“全世界老得最快的地方”,人們有些鬧心。

一是台當局大力推動卻延宕多時的“以房養老”政策,終於有了關鍵進展;二是有消息稱,臺灣基金(勞工保險)面臨破產危機,900多萬參保民眾可能領不到退休金,島內有可能為此出現擠兌潮。

相形之下,軍公教(軍人、公務員和教師)因為擁有穩定的養老收入和年終獎,頓時成為眾矢之的。難怪有島內媒體稱,養老機制不改革,臺灣社會的分化恐怕將進一步加劇。

養老金擠兌危機隱現

勞工保險是臺灣60年來最龐大的社會保險體系,其規定所有5人以上的公司必須為勞工投保,投保15年之後,參保人就可以在60歲時申請“老年年金”給付,或月領,或一次性結清。

10月18日,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稱,勞工保險基金潛藏負債已高達7.3萬億元(新臺幣,下同;1元人民幣約合4.68元新臺幣),恐將於2027年破產,等於今年50歲以下勞工屆時都領不到退休金,全台約945萬人將受影 響。

而在此之前,恐慌情緒已經開始襲擾全台。據《聯合晚報》報道,近期,台“勞保局”收到的老年給付申請暴增五六成,詢問電話幾乎打爆,而且選擇一次領取的比例明顯增加——多名“立委”18日警告說,高雄等多個城市可能進一步演變為擠兌潮和退保潮。

面對此種情形,台當局少有地迅速應對。先是馬英九公開表態,要求“行政院”將此議題當做危機處理,儘快安定人心。隨後,“行政院長”陳沖對外保證說,所有勞工一定可以領到該有的給付。

“勞保不會倒,”“勞委會主委”潘世偉對媒體一再強調,並稱當局一定會負最後責任。為搶救勞保,“勞委會”一邊緊急舉辦數十場說明會,並在所有地方廣播電臺加強宣導,以平息恐慌;另一方面則緊鑼密鼓研議改善方案,方案包括降低現行保費給付標準、提高勞保費率等。

但針對這些解決方案,台《工商時報》質疑稱,與現行標準相比,以投保薪資3萬元計算,參保人每年要多繳9000元,但每年少領近2萬元,“對勞工退休生活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是要吃50年的陽春麵,還是只吃10年的牛肉麵?”“勞委會副主委”郭芳煜回應說。

這還不是最讓人鬧心的。就在勞工養老金拉響警報之際,台當局卻堅持每年從“國庫”撥出200億元,當做全台45萬名軍公教退休人員的年終獎金,“在可能領不到年終獎金的勞工眼裏,真是情何以堪”。有臺灣媒體寫道,“哪有公僕吃牛肉麵、主人吃陽春麵的道理?”

對此,台“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明確表示,發慰問金已實施40年,符合法定程序,會維持發放。

結果此言一出,軍公教立時成眾矢之的。民進黨“立委”管碧玲稱,馬當局此舉“無視社會觀感”。國民黨“立委”羅淑蕾則嘲諷說,“人事行政總處也等著退休後領慰問金呢,怎麼可能自己刪掉”。

“沒有平衡的退休保障制度,就不能落實真正的社會公平正義,只能分化社會。”《聯合晚報》報道中寫道。

“老有所養”困難重重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地區早在1993年就已邁入老齡化社會,2008年時65歲以上老人占比達10.4%,預計2017年將達14%,已達到國際高齡社會標準。但臺灣少子化趨勢又讓“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模式無以為繼,導致臺灣社會老齡化問題愈加突出。近年來,臺灣獨居老人餓死家中的新聞屢見不鮮,甚至在去年底還曾發生“八旬老翁釘死久病愛妻”的人間慘劇。

2011年12月26日,居住在臺北市的83歲退休工程師王敬熙,騙79歲的妻子孫元平吞下數片安眠藥、待對方熟睡後,用鐵錘將一把螺絲起子敲入妻子頭部致其死亡。之後,王敬熙打電話向警方自首。警察和媒體趕到命案現場後,王敬熙十分冷靜,並坦然面對媒體鏡頭,表示“問心無愧”。

王敬熙抱怨,兩個兒子到美國打拼,留兩老在台獨居,但最近兩個多月,他照料患有帕金森症且摔斷腿骨的老妻已力不從心,不忍看著對方繼續遭受病痛折磨,遂決定親手結束老伴生命,“妻在夫前死是老妻的福氣”。

警方隨後與王敬熙在美國的兒子取得聯繫,對方得知父親釘死母親的消息後,在電話那頭痛哭失聲。

曾有媒體、政界人士提出,為免此類慘劇再次發生,應該將老人送往養老院接受專業看護。不過這又繞不開一個“錢”字。

據島內媒體報道,臺灣有名的長庚養生村一個月的費用,不包括水電膳食,至少1.8萬元,如老人不能自理,則要約3.3萬。和其他養老院相比,長庚的價格還算是低廉的,號稱島內第一家五星級銀髮住宅的潤福生活新象,僅入住押金就高達650萬至1350萬元。

為解決照顧老年人的問題,台“衛生署”在2008年起開始推行“長期照護十年計劃”,提供居家護理、輔具租賃等8項服務。對象限於65歲以上老人、55歲以上山地少數民族,以及50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近年來已約有6.5萬人獲得長照服務。但相對于臺灣60多萬需要24小時全天候長期照顧的“銀髮族”,這只是杯水車薪。

“以房養老”一推再推

在此背景之下,“以房養老”成了台官方號稱的解決養老問題的一劑靈丹。2009年,台官方宣佈,將在2011年初施行以房養老制度,試點選擇在臺北。

不過,這項借鑒美國經驗的養老新政,在臺灣始終是“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原定於2011年初進行試點的時間表一推再推。

今年2月,馬當局又宣佈,鑒於方案規劃、承辦銀行及試辦費用等籌備工作都已完成,將於今年7月試行“以房養老”,首撥選臺北、新北及高雄為試點地區,由“土地銀行”負責承辦。不過到了今年7月,這項政策“果然”不見動靜。

近日,台“內政部”再次密集會商,給出了“以房養老”制度新的開始試行時間——今年11月中旬——並做了新規劃。

按照這一最新規劃,首批“以房養老”試點以3年為期,“五都”(新北市、臺北市、台中市、大高雄市、大台南市)均在試辦地區之內。65歲以上、擁有價值500萬以上房產、無繼承問題的獨居老人,可以申請“以房養老”,以擁有產權的房產作為抵押,向金融機構按月領取固定生活費,業主可以繼續保留居住權,待去世之後再以房產償還貸款。試辦第一年提供100個名額,財源則來自于3300萬元的公益彩券盈餘。

但是不管台當局相關規劃如何圓滿,如何信誓旦旦,靴子沒落地之前,島內“銀髮族”對新養老政策普遍持觀望態度,“推很久了,不知道(這次)是不是真的”。

“有那麼多條件,能去申請的人本來就不多。既然這樣,大費周章搞這個(以房養老),意義在哪里呢?”在65歲的臺北計程車司機曾先生看來,“以房養老”始終是一個很“小眾”的政策。而且他覺得,能擁有500萬元以上房產的老人,怎麼可能沒有一點金錢傍身。

住在新北市的陳先生同樣向媒體表示,他跟太太雖然也曾擔心過養老問題,但暫時還不考慮“以房養老”。他覺得剛開始細節肯定不完善,而這些細節問題都會影響到社會大眾對“以房養老”的接受度。“比如說一位老人家,剛把房子抵押給銀行一兩年就走掉了(去世),錢也沒領到多少。這要怎麼辦?”

(白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