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總部署八大戰略關鍵

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但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要轉變,推動發展的工作重點要轉變,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只有這樣,五個更多的新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形成,四化才能同步,兩個翻番的目標才能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對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進行了全面部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關鍵和基礎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按照筆者理解,黨的十八大關於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戰略部署是一套完整的邏輯,關於經濟發展方面的總體思路和戰略部署,可以概括為“兩個一”,即一個堅持,一個立足點;“兩個兩”,即兩個翻番,兩個加快;“兩個四”,即四個著力,四化同步;“兩個五”,即五個更多,五項任務。

一個堅持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5400美元,跨入世界中等收入國家門檻,但仍僅及主要發達國家的九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總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必須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個立足點

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雖然黨中央一直強調經濟發展必須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但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一些地方,推動發展的立足點只是GDP、只有速度,盲目追求高速度,甚至互相攀比速度。在這種工作機制下,雖然我國實現平穩較快增長,但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不高,積累的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方面的矛盾增多,目前經濟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有些就與過去追求高速度有關。

發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這種速度,必須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什麼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就是居民有收入、企業有利潤、政府有稅收,並且能夠協調同步;就是總體上的自主增長、內需增長、內生增長、平穩增長,不是主要依靠政策刺激、更多依靠外需拉動、外力推動,不是大起大落;就是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能夠保全,能夠為未來的發展打基礎、添動源。

所以,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必須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

兩個翻番

到2020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年翻一番,要求2010年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7.2%。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9.3%,今後9年只需年均增長7%就可以。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4%,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11.4%。今後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7%,就可以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但是,需要說明的,一是兩個翻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部目標。我們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面進步的社會,不是實現了兩個翻番,小康社會就建成了。一定要注意,我們還有一個“兩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全面”是有其內涵的,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建設目標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制度五位一體的改革目標。

二是兩個翻番是有前提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的兩個翻番。丟掉了這個大前提,全面小康的小康社會可能就不全面了。黨的十六大之所以提出“全面小康”的目標,就是為了逐步解決當時實現的“總體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問題,就是為了逐步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果單純追求兩個翻番,會使“三不”問題更嚴重,翻番實現了,但收入差距繼續擴大,這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含義。

三是兩個翻番是全國的目標,並不意味著所有地區都要實現GDP翻番,13億人所有人的收入都要翻番。十八大強調,國家要加大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扶持力度,支持這些地區加快改革開放、增強發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走在前列,為全國改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意味著,中西部地區的增長潛力更大一些,GDP可能翻一番多點。通過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等措施,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包括農村居民的收入,可能翻一番多,在人均收入翻番的同時,實現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的目標。

兩個加快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這是統領第四部分經濟建設的標題,對比一下十七大的標題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說明全黨認識到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兩個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加快的階段了。

十八大報告通篇,對經濟發展除了總結過去時用了一次“加快發展”以外,對今後經濟發展的部署和任務中,沒有再用“加快發展”,即使是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雖然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也沒有要求加快發展,而是支持這些地區加快改革開放、增強發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十八大提出的經濟發展的總方針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說明全黨認識到,經濟發展的加快,不是今後我們的所求,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加快,才是我們的所需。

四個著力

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新活力,就是通過加快改革,使企業等市場主體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使企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嘗甜頭、出效益、得利益,積極主動謀轉變、自覺自願求轉變。

新動力,就是要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創新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驅動力,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和促進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新體系,就是要通過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力量,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凝聚最新創新成果、反映最新市場需要的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新優勢,就是要看到我國以低成本為核心競爭力的傳統優勢正在減弱,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使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更為重要的是,“四個著力”是推動發展的工作重點或著力點的轉變。過去各級政府推動發展的主要工作是招商引資、擴大投資、增加產能、促進出口,等等。過去這麼做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現在我們推動發展的立足點是質量效益、主線是轉方式,實現立足點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既要改革體制,也要轉變工作重點。

我們不否認政府在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各級政府推動發展的方式、工作重點,要隨著經濟發展重點的變化而轉變。否則,如果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仍然是招商引資、擴大投資、壯大產能,我國傳統發展方式中的投資拉動、產能過剩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四化同步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四化同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的內涵。首先,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現代化,“一個化”或“兩個化”不是現代化建設的全部內容,不是實現工業化或城鎮化了就是現代化了;其次,必須是四化同步發展、協調的現代化,不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工業化、城鎮化孤軍奮進,信息化、農業現代化裹足不前的現代化。

四化同步的工作重點是:

其一,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我國工業化進展很快,但數量擴張特徵明顯、產能過剩,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放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所以要適應新技術革命,特別是通過促進製造業的數字化等帶動工業化質的提升。

其二,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我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但城鎮化質量不高,2億多農民工仍處於“半城鎮化”狀態、沒有真正融入城鎮生活,城鎮化為工業化創造需求、工業化為城鎮化創造供給的良性互動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我們要繼續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重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合理佈局城鎮化空間結構,促進產業集群、城市群佈局、人口分佈之間的相互銜接。

其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長足進展,但仍明顯滯後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五個更多

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後勁。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就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五個更多就是這一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涵。

十八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我們要加快轉變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過去那種主要依靠高投資、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以及過於依靠出口和工業帶動、帶來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經濟發展方式。

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五個更多”的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一是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