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之意涵與效益

王儷容

在眾多台商及金融業者之引頸企盼下,「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合作備忘錄」)終於在2012年8 月31 日完成簽署,並自簽署日起60天內生效。此一兩岸貨幣清算合作機制之建立有何意涵?以及其將產生何種效益呢?以下本文將自若干角度試分析之。而在以上背景之下,本文最後將提出若干吾人未來須注意之事項,以供各界參考。

合作備忘錄之簽署及相關進程

「合作備忘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 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架構,由雙方各自同意一家貨幣清算機構,按照雙方法規,為對方提供己方貨幣之結算及清算服務。同時,兩岸金融機構可互開相應幣種代理帳戶辦理多種形式結算業務。

二、 對貨幣清算機構的管理合作,如訊息交換與保密、業務檢查、危機處置及聯繫機制等。

簽署「合作備忘錄」,不但落實了「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也是兩岸貨幣管理機構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我央行指出,目前雙方已積極進行相關準備工作,包括訂修法規及選定清算行等,以期貨幣清算機制及早實質運作,並將探討「兩岸貨幣互換機制」(SWAP)等其他合作事宜。在選定清算行方面,我方在大陸設有分行之10家銀行中,計有8 家依規定送件提出申請,後經央行組成遴選小組,已評選出整體條件最優的台灣銀行(上海分行)擔任大陸地區新台幣清算行。惟因依合作備忘錄之共識,央行只能同意一家大陸地區新台幣清算行,故央行期盼其他7 家銀行共襄盛舉,擔任大陸新台幣清算行之參加行,俾完善新台幣清算工作。

合作備忘錄之意涵及效益

央行認為,「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已為台灣人民幣市場的成立建構基礎;但後續發展,包括商品推出及規模擴大等,仍有待業者共同努力。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後,可產生下列效益:

一、增加兩岸經貿活動可使用的幣別,提升廠商資金調度之靈活性。

二、有助於政府推動「發展具兩岸特色之金融業務」計畫,包括金融機構辦理人民幣業務、發行人民幣債券及提供人民幣計價商品等。

三、允許海外金融機構參與,有利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

除上述效益,個人以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之建立,尚包括以下效益:金融業者、民眾、與企業皆可獲益;降低民眾與企業之匯兌成本與風險;提升未來兩岸貿易與投資往來;兩岸間之金融活動將加速發展等。以下分析:

一、 兩岸貿易與投資往來將增加

因著「合作備忘錄」之簽署,金融業者、民眾、與企業皆可獲益,故可刺激兩岸貿易與投資之往來。

多年以來,將持有之人民幣放在保險箱、枕頭下之企業或民眾,未來即可將人民幣納為整體資產配置的組成分子,或是存放至銀行之人民幣戶頭,或是購買國內發行之人民幣債券。另外,為了因應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金管會也已經著手規劃建置便捷的人民幣結算平臺,除建立境內人民幣跨行通匯系統,使民眾在國內之人民幣匯款交易,不必再繞送到國外機構辦理清算,而可即時完成清算外,更積極推動大中華區跨境中文匯款平臺,提供專屬華人之匯款服務,建構企業及一般民眾快速、便利、安全、低成本及靈活資金運用之交易環境。

對於企業而言,原先即有許多在資產及負債兩方面皆擁有人民幣之企業,很希望其在兩岸貿易上能以人民幣計價,而得以互相抵銷匯率變動風險,惟註冊於國內之國內企業在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未建立前,礙於法令限制,無法透過DBU進行相關之金融操作(如貿易匯款),故遲遲無法進行以人民幣報價之動作。如今,相關報價即可展開,而因如此得以降低匯率風險及匯兌成本,故無庸置疑地,將有利於提升未來兩岸之貿易往來。此外,企業也不必再繞道到香港發行點心債,不僅節省成本,亦為金融業者創造商機,也為國內民眾之人民幣開創更多出路。

最後必須提及的是,金管會自2009年開放大陸地區發行之銀聯卡在台刷卡消費以來,截至2012年7月底止,銀聯卡在台刷卡消費之金額已超過新台幣550億元,顯示兩岸人民消費往來日益頻繁。為了使國人在大陸地區的小額消費更加安全與便利,金管會正積極規劃國內金融機構發行之金融卡也可以在大陸地區刷卡消費及提領現金,讓國人不論是出差、觀光或工作,均可在大陸使用我國之金融卡,而不需要攜帶人民幣現鈔。如此一來,在相關金融配套更為便利之情況下,兩岸之觀光旅遊及商業活動也必然受到刺激,而更為蓬勃發展。

二、 兩岸間之金融活動將加速發展

因著「合作備忘錄」之簽署,最先獲益的是國內銀行業者。首先,因人民幣業務完全回歸到「國際金融業務條例」的管理架構,各銀行之境外銀行單位OBU間得相互拆借人民幣資金,不必繞道國外,省下許多成本及時間。其次,等到「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正式生效後,我國境內銀行(DBU)業務就可全面啟動各項人民幣業務,亦將將大大提升包括保險及證券業者之業務面向與收入。譬如,金管會表示,近期內將陸續放寬DBU辦理衍生性金融商品得連結至大陸地區的標的商品,並得以人民幣計價或交割;同時也將開放金融機構辦理人民幣計價的國內基金,以及投資型保單等金融商品,並規劃國內外發行人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國內金融業者也能發展各類人民幣投資理財商品及人民幣債券商品,使我國成為重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

再者,如表1所示,在2009年到2011年,在亞洲主要經濟體中,台灣與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類似,皆對於中國大陸有著貿易盈餘,再加上大陸積極推動人民幣成為其對外貿易及投資之計價貨幣,這意味著這些對大陸有著貿易盈餘的國家,將會快速累積人民幣之持有。如果大陸當局不希望人民幣在這些國家內流動,則中國大陸對這些國家開放直接投資或資產組合投資的步伐會愈來愈快;換言之,或許大陸會加速開放我國相關單位之QFII資格,而加速我國相關資金之前進大陸股債市。反之,如果大陸政府希望將這些在外流動的人民幣留在其境外,則我國透過貿易盈餘累積的大量人民幣,將轉至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而因處理人民幣相關資產配置或運用,大陸來台設立據點之陸資銀行,也會因為從事人民幣相關業務而受益。

未來必須注意事項

正如上述,因著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之建立,兩岸貿易、投資、金融往來皆將增長,在此種趨勢下,吾人必須更加注意以下相關發展。

一、 吾人必須更加關注人民幣未來變動趨勢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當中,人民幣的價值必須維持強勁,一方面吸引全球投資人(包括持有許多外匯存底之各國央行)對持有人民幣的興趣。由於人民幣必須維持強勢,這將會導致亞洲的區域貨幣有著相對強勁的預期,換言之,若僅考慮人民幣國際化此一因素之影響,新台幣作為亞洲地區之貨幣,也必然跟著水漲船高。

然而,在此同時,有一些影響人民幣幣值之因素同時在運作中。其一,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嘗試改革人民幣的匯率體制,使其符合自主的、可控制的與漸進的原則。藉由聚焦在市場供給與需求的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參考一籃子貨幣,增強了人民幣的彈性,並使人民幣保持在穩定且合理的水準。在2012年第一季,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最高為6.2840元對1美元,最低是6.3358元對1美元,58個交易日中有29天是升值,另外29天貶值。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停滯的此時此刻,中國大陸當局並不願意使其人民幣變得太強勢而傷害中國大陸的出口。因此,人民幣幣值的變動在短期內對亞洲經濟體的影響並不會太大。但是,因大陸十二五規畫之主軸為改變中國大陸促進經濟成長的方式,由製造業出口,轉為服務之內需,故須減少出口佔中國大陸GDP的比例。如此一來,長期而言,人民幣的價值不能保持弱勢。

至於新台幣與人民幣之相對匯價,因受其他多種因素之影響,故不一定增加或降低。

在人民幣波動趨勢方面,2012年4月16日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被允許有更大的浮動區間,從以前的0.5%提高到1%。因為浮動區間的擴大,銀行間買賣進出的匯率波動也更為強烈。此一擴大人民幣浮動區間之措施,係人民幣作為一個未來極有可能的國際貨幣,在政策上所必需推出的。惟在此情況下,考慮到央行持有更為穩定儲備資產的誘因,人民幣較大的波動將會減少各國央行持有人民幣的意願。然而,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操作下如果人民幣能保持穩定,對上述持有人民幣的負面影響將會降到最低。

二、 我國輸出入結構可能改變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之提升,可能改變兩岸製造業及服務業輸出入之相關比例及結構,原因如下。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之提升,大陸對於金融帳、資本帳之流出入將隨之日趨開放;其中一項發展極可能為:台商可將在大陸所得更加自由地匯出大陸境外 ,如此一來,即會降低原先以台灣母公司接單之動機 ,故原先台灣接單、大陸生產之必要性將降低。

上述發展對於我國製造業對大陸輸出入之影響方面,因台商增加在大陸直接下單,而減少自台灣母公司接單,此將會透過對台灣三角貿易之影響,而降低我國經常帳下服務項目(三角貿易及其他與貿易有關的服務)之出口數字,亦即我國整體之出口將降低。另一方面,在其他服務業部分,隨著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之建立,透過兩岸貿易以人民幣計價貿易量及以人民幣計價金融商品絕對會大幅增加,再加上ECFA持續開放兩岸融開放,以及雙方金融業互設機構進行直接投資及證券投資等之態勢,故兩岸金融輸出入(不論哪一種模式下)之貿易量及交易必將增加。至於是輸出或輸入會增加較多,則目前尚難予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