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千億黨產漸“歸零”

2012年“雙十節”,國民党主席馬英九再次強調“國民黨絕不與民爭利”,並保証盡快使“黨產歸零”。早在2000年,陳水扁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伊始,國民黨黨產問題就鹹了國民黨重掌政權的“攔路虎”。國民黨歷經八年辛苦改造,終於在2008年重獲政權。此時,黨工規模精簡為九百多人,原先龐大的國民黨黨產也逐漸“歸零”。

說不清楚數目的黨產

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統治台灣55年的中國國民黨淪為在野黨。“黨國體制”一去不復返,黨員和黨工的好日子也算過到頭了。二十多年前,在氣派的國民黨中央大樓裏,黨工們的桌上往往只擺放三樣東西:一杯咖啡,一包香煙,還有背靠坐椅閱讀《中央日報》的黨工的雙腳。2000年,剛淪為在野黨的國民黨黨務機構有3400名專職黨工(不包括黨內幹部),黨員有85萬人,平均每位黨工負責250名黨員。“官多、人多、老化、低效”成為“百年老店”最真實的寫照,背後則是其龐大党產的支撐。

何為黨產?就是國民黨經營的產業。過去由於國民黨黨政一體、黨政不分,黨產和“國產”也不分,黨產的具體數目也說不清楚。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自由中國》雜志就撰文:“如果國民黨硬把‘國庫,當作黨庫,乃至把‘國家’當作一黨私產,就是自絕於人民。”

1987年,國民黨放開黨禁報禁,並於1994年將自己登記為社團法人。直到此時,國民党才搞清楚黨產情況,原來自己有380多億(新台幣,下同)的“黨產”。而更早之前,許多黨產都是記在個人名下,早已“不可考”,只能根據陳述還原事實。至於交代多少,那就全憑良心了。對此,蔣經國曾說明,早年因害怕中共以中國繼承者名義強行接收中華民國的海外資產,所以當時有不少財產轉入私人賬戶,以規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接收。但中共接收的風頭過後,有人沒有歸還這些財產。

從大陸帶走277萬兩黃金

國民黨巨額黨產來源很多。第一筆“橫財”來自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接手。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黨在收回台灣省時,很多日本殖民者、侵略者的財產由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從法理上講,這些財產應歸國家所有。但當時的中華民國和逃到台灣後的中國國民黨,政治體制上走的是“黨國體制”,黨政一體。在接收的過程中將一部分資產轉移為黨產。第二筆“大錢”要算從大陸撤退時帶走的“浮財”。1949年1月16日蔣介石宣佈下野的前五天,便召見當時的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命令其盡速將存放在上海中央銀行等行庫的國庫黃金、白銀、外匯全部都秘密運往台灣。據不完全統計,蔣介石下令運抵台灣的國庫黃金,約有277萬兩。如果折算現值,以每兩新台幣23000元估算,約合637億多元。

來到台灣之後,國民黨仗著其執政地位,進行了不少“投資”,凡是有利可圖的地方都少不了黨營事業的影子。早期黨營事業主要在文化領域,目的在宣揚國民黨的政策。如《中央日報》、正中書局、中國廣播公司、中央通訊社等。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之後,除繼續維持上述文化事業外,隨著台灣經濟逐步發展,亦投資生產事業,包括資訊、科技與營建等,三十餘年間逐漸成長茁壯。

此外,還有黨員每年交的黨費約6200萬元,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上世紀50年代,台灣經濟進入複蘇期,黨營事業倚靠其特殊背景,佔據要津,從事建材、橡膠等產業,獲利甚豐,迅速崛起。60年代是黨營事業將觸角伸向金融、票券的時代。進人70年代,國民黨事業愈做愈大,頻頻與工商大亨、公營事業合作,陸續投入有巨利的石化業及金融業,如中美和、台苯、東聯、永嘉及中華開發、中興票券、複華証券金融等公司。進入80年代後,黨營事業進入“擴張期”,開始大舉進軍營建業、環保業、金融業、人壽保險業、海外事業等,使黨營事業超過120多家,在最盛時期總資產高達5000億元。

從無到有的黨營事業

國民黨黨營事業的歷史源遠流長,它一直伴隨著國民党的成長而成長,並憑借執政黨的尚方寶劍,不斷發展膨脹。追溯黨營事業的發展,本源於執政大陸時期。國民党早期的宣傳工作主要由國民党元老陳果夫、陳立夫兄弟負責籌劃,如設置黨報《中央日報》、推動成立“中央電影企業公司”、“中央廣播電台”、正中書局等等,黨營事業與國民黨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1945年5月17日,在重慶召開的國民党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了由陳果夫主導的“關於籌措黨費之決議案”,決定以五大方法籌措黨費,其中包括“寬籌資金,以法幣100億元為目標,用於投資或舉辦各項生產事業,而所獲之利潤,供給中央及省市党部經常支用”及“運用黨費基金,創辦黨營事業,以鞏固黨的經濟基礎,達成以黨養黨之目的”兩項決議。

1945年9月,國民黨中央根據以上決議,改組中央財務委員會,以陳果夫為主任委員,開始系統地建立黨營事業。在陳果夫的積極經營下,至1948年夏天,國民黨在大陸已擁有了青島齊魯公司、天津恒大公司等十家產業,此外還有中國鹽業公司等投資產業。由於陳果夫同時擔任中國農民銀行董事長及中央合作金庫理事長,連帶地也使這兩大金融企業與國民黨的黨營事業發生密切關系。通過中國農民銀行,陳果夫總共投資了77家企業,投資額達170多億元,而這些企業後來幾乎全部轉為黨營事業。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崩潰,大量黨營事業也隨之消亡,國民黨在大陸的黨產幾乎丟個精光。

不過,從1947年2月到1950年12月,國民黨還接收了日資、台資企業860個,加上蔣介石從大陸帶來的277萬兩黃金,這一大筆資產成了國民黨在台灣站住腳的經濟基礎,也是遷台後國民黨黨營事業的開端。

擁有民心才是根本

國民黨黨營事業在過去威權時代因具有多種經營特權和便利,以致有人用“包山包海”來形容它的特權。1995年11月6日,民進党成立了“全民追討黨產聯盟”,要求國民党對來路不明的“黨產”作出交代,並追討“黨產”。從此,每逢選舉,“黨產”問題都成為民進黨攻擊國民黨的武器,使得國民党處於被動,最終丟掉執政權。2001年,時任台灣“總統”陳水扁認為,“中國國民黨長期以來霸佔人民與國家的財產”,有“國庫通黨庫、黨庫通內褲”的嫌疑,他呼籲“國民黨要還財於民”。

國民黨失去政權後,黨營事業不但成為政治軟腳,盈利能力也逐步下降,“經營好壞一個樣”導致企業虧損嚴重,挪用等弊案很多。另外,黨內政治人物退休到黨營事業“養老”也成為慣例,引發島內民眾不滿。在巨大壓力倒逼下,馬英九表示將逐步使原先龐大的國民黨黨產“歸零”。國民党原秘書長金溥聰表示,“黨產清零之後,國民黨維持運轉將靠台當局發放的政黨補助金及對外募款,現職黨工也會逐年精簡至這些款項所能承擔的範圍內。”換言之,國民黨正在努力從財務上做到“自給自足”,徹底轉化成為一個現代政黨。到2008年,重新獲得台灣地區執政權的國民黨,黨工規模已精簡為九百多人。

這些年國民黨雖說日子過得緊巴,但卻得到了島內民眾支持。一個政黨有多少錢叫富有?過去,國民黨擁有數以千億計的資產仍然失去了政權。因此,可以說,有多少錢都不叫富有,擁有民心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