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宦官祠到革命公墓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但周恩來總理在日理萬機的同時,一直在考慮一件大事:為在戰爭年代犧牲的革命先烈們選一處永久安息的地方,又能作為教育後代的場所;現任高級領導幹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有一個合適的安葬處。為此,他將在北京郊區挑選革命公墓地址這一崇高的任務,鄭重地交代給了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 。

踏遍京郊,吳選中八寶山

一天,北京西郊一個叫三王墳的地方,有幾個人站在一塊高坡上東瞅西看。他們是北京市副市長吳、政務院典禮局副局長餘心清,北京市政府秘書長薛子正和公墓籌備組的劉東膠、曹恩棠、王玉及隨員們。連日來他們接連看了北京郊區許多地方,三王墳是今天跑的第三個地方了,還不太滿意,因為在平地上建公墓不符合周恩來不占好地的要求。

余心清手搭涼棚向北望去,見不遠的山下有一片樹林,影影綽綽還露出一些高大的屋頂房檐,顯得挺有生機。他遙指那片樹林問身旁的曹恩棠:“那是什麼地方?”

曹恩棠看了看:“噢,那山是八寶山,有房子的地方是褒忠護國祠。現在還住著不少太監,當地人都叫它太監廟。我們也去看過,地點不錯,環境也挺好,就是靠在半山坡上,而且寺里住了不少太監,我們考慮搬遷工作量大,就沒選它。”

吳聽了曹恩棠的介紹後挺感興趣,問余心清和薛子正:“咱們過去看看怎麼樣?”

吉普車一直開到護國祠門前,昊等人下了車。他見這祠廟果然氣派,廟門上一塊牌匾上刻五個金漆大字:“褒忠護國祠”,四周蒼松掩映,格外僻靜清幽。

在廟旁的一口井旁,他們看到一個老太監正吃力地打水,他費力地抖動井繩想把桶沉到水里,可水桶不聽使喚總浮在水面上。吳給警衛員遞個眼色,乖巧的警衛員馬上領悟,過去接過老太監手中的井繩說:“老師父,我幫你打上來吧。”老太監-愣,遂松開手。

借此機會吳上前和老太監攀談起來。老太監見來人說話和氣,又讓當兵的幫他打水,就坐在井邊的石頭上將祠廟的來歷娓娓道來:這褒忠護國祠是明朝永樂初年皇帝專為保護司禮太監鋼鐵墓賜建的。鋼鐵的本名叫鋼炳,因他在靖難之役中有功,皇上特賜名鋼鐵。後來鋼鐵和北番女將肖玉梅在這里打仗身亡,皇帝降旨將他葬於這里。這里因盛產紅土、耐火上、青灰、黃漿、白上、馬牙石、沙石和板石八種礦產,故稱八寶山。

老太監在前引路,領一行人進了寺廟。好寬敞的祠廟,院子套院子,恐怕有近百間屋子,殿堂高大結實,清靜典雅。老太監引吳 等人走進大殿,殿里光線昏暗,正中有一尊高大的塑像。“這就是鋼鐵的像。”老太監介紹。塑像年頭長了,泥彩剝落不少,但仍不失當年威武。“長官,到外邊看看吧。”老太監唯恐在殿堂久留給住持回來看見,便催促道。

老太監領一行人來到廟里的北院,指著一座巨大的圓形寶頂的墓說,“這就是鋼鐵的墓,殿里的暗道就通到這里。”

吳對歷史感興趣,先湊到墓碑前察看碑文。正面鐫刻:“洪武開國元勛司禮太監鋼公之墓”幾個大字,可惜年代久遠,背面的碑文已模糊不清,只能大概看出是介紹鋼鐵的生平。“好了,我們走了,麻煩師父了。”昊怕廟里住持回來看見給老太監添麻煩,就告辭了。

搬遷護國祠,妥善安置眾太監

兩天后的上午,護國祠的住持信修明正在果園閑逛,一個太監跑來說祠里來人找他。信修明匆匆回祠進得配殿,見三個幹部模樣的人在等他。他們自我介紹一個是市郊區工作委員會的,兩個年輕人是市公墓籌備組的,接著說明來意:市政府已決定徵用護國祠及其土地作為革命公墓用,此次來就是商量太監們安置問題的。信修明不由一驚。但很快鎮定下來,說:“護國祠歷史悠久,歷來歸我們代代相傳,政府要佔我們的地方恐怕不妥吧?”

來人中年長的入回答:“國家對所有土地擁有所有權,可以依法征地用於國家所需。”

“那我們多年經營的農田、果園和這祠廟也都歸政府所有?”“政府可以折價用於安置你們的生活。”“事關重大,還是允許我和大家商量商量。”籌備組的人回到市政府,很快拿出一個搬遷安置太監的意見方案,經市政府有關部門批准,他們第三次來到護國祠。這次,眾太監的態度比上次好多了。籌備組的人找到信修明,把方案交給他,信修明安置在條件較好的北長街興隆寺太監廟,年老的太監安置在琉璃河太監廟,其他太監安置在西斜街太監廟。信修明和眾太監們見政府並未把他們趕到農村,依然把他們安置在太監廟,生活方便,就愉快地接受了安置。

11月中旬一個晴朗的日子里,褒忠護國祠里熱鬧異常,祠前停著市政府幫助太監們搬遷的車輛,太監們抱著大包小包進進出出。附近村子里不少人聽說太監搬家,都跑來看熱鬧。

護國祠人去祠空,祠院大門上貼著北京市郊區工作委員會蓋著鮮紅大印的封條。從此,褒忠護國祠結束了太監廟的歷史,做為革命公墓的基地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何虎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