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最先進救助船“東海救101”輪赴台交流

【中新社莆田4月29日電】大陸最先進救助船“東海救101輪”出訪臺灣啟航儀式29日在福建莆田秀嶼港碼頭舉行,該輪將于當天從媽祖誕生地福建湄洲灣啟航,開始為期13天的訪問活動。

“東海救101”輪隸屬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是我國東海轄區最大的全天候海上專業救助旗艦,總長116.95米,型寬16.2米,型深7.8米,滿載排水量為6513.132噸,最大功率達到14000千瓦,最大救助航速22節,自持力30天,續航力10000海裡。可在12級風浪中,實施安全航線。

“東海救101輪”高級船長林大欽表示:“該輪最大的亮點是配有現代化的直升機起降平臺和機庫,可搭載中型救助直升機出海實施救助作業,並可為直升機進行加油、充電、補氣等,可配合救助直升機進行海上搜索、救生作業,更有效地確保船機聯動,有效實施救助。”

據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局長王振亮介紹,此次出訪系應臺灣中華搜救協會邀請,開展以“共同傳承媽祖文化,合力護佑海峽民眾”為宗旨的媽祖文化和救撈技術交流活動,這是今年兩岸民間海上人命救助技術交流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目前,大陸救撈系統在海峽西岸部署了10艘專業救助船和4架救助航空器。自2003年救撈體制改革以來,救撈系統獨自或與臺灣方面合作,完成20餘起海上人命救助任務,成功救助臺灣遇險同胞150余人。

按照行程,“東海救101輪”將訪問高雄、台中、基隆3個港口,並在每個港口停留2—3天,進行媽祖文化交流、救撈裝備展示和救助船舶開放參觀等活動。

2013臺灣精品展北京開展

【中新社北京4月29日電】“2013臺灣精品展”29日在北京啟動,約50家臺灣廠商將在活動期間展出160多款臺灣精品。

臺灣貿易中心和台資企業百腦匯當天在北京世茂百貨舉辦啟動儀式。臺灣貿易中心副秘書長葉明水致辭時說,大陸地區消費者已對臺灣品牌和產品有一定瞭解,今年展覽彙集更多優質廠商、產品,並增加現場可銷售產品比例,讓大陸更多消費者能使用到臺灣優質產品。

葉明水表示,希望大陸民眾感受到臺灣產品的“可靠”、“創新”、“值得”的形象。

葉明水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貿易中心致力於臺灣產業形象的提升和更新,打造多元化的優質生活理念,滿足注重生活品質、熱愛科技產品的不同消費群體。他希望,通過舉辦相關活動,幫助臺灣企業開拓大陸市場,“將大陸作為拓展臺灣品牌的基地”。

當天,北京世茂百貨“臺灣優質產品體驗行銷專區”展出多款臺灣最新研發商務電子產品,還展出多家台企的居家、生活類產品,包括10秒內殺菌的臭氧殺菌潔水裝置、隱藏式過濾型鼻罩等。展品將IT、通訊產業與生活休閒產業相結合,展現臺灣IT科技與居家、運動產業的技術。

兩岸漢服愛好者歡聚先秦兩漢服飾復原展

【中新社福州4月29日電】29日,“與子同袍”先秦兩漢服飾復原展在福州市博物館開展,吸引海峽兩岸近500名漢服同袍前來觀展、共敘情誼。

作為首屆海峽兩岸漢服文化節組成部分的本次展覽,共展出20件嚴格按照文物和歷史記載製作的先秦兩漢復原服飾,及15件反映兩漢社會風貌等實物復原品。

首次率團抵榕“取經”的臺灣鹿山文社負責人蔡敘溫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十分高興能和與大陸的漢服同袍相聚於此,通過交流,大家的心連在了一起。他表示,看了這個復原展,對先秦兩漢服飾及配件加深了瞭解,對於自己今後在臺灣開展華夏禮樂、衣冠的傳承、推廣非常有幫助。

身著漢服的“90後”蔡敘溫介紹說,成立於2006年的臺灣鹿山文社30多名成員主要是來自臺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淡江大學的致力於弘揚華夏文禮復興的在校學子。

就讀于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的賴弘晉一直鍾愛漢服文化,他說,大陸這幾十年一直有出土文物問世,在臺灣往往只能看到明清以後的文物。這次來福州看到這裡這出的先秦兩漢服飾復原展品,很珍貴。“機會難得,自己想多問問、多看看。”

主辦方表示,該展是由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的“兩漢軍戎服飾”課題組搜集了分佈全國六省的近20家博物館的相關文物資料,考證並加入現代服裝設計學研究手段等予以輔助,最終製作出與文物和歷史記載完全相符的復原服飾,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研究,變得更加生動,豐富觀眾的歷史知識。

學者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蓄積新動力

【新華社上海4月29日電】20年前的4月27日至29日,“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連日來,民革上海市委、上海市台灣研究會、華東師範大學等舉辦多場座談和研討活動。專家學者表示,總結梳理“汪辜會談”留下的啟示,期望為今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蓄積更多新動力。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接受記者專訪時說,20年後的今天看“汪辜會談”,這次歷史性的握手,開啟了兩岸兩會的事務性協商,當年會議舉行的宗旨是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無論是“公證書查證”還是“掛號函件查詢”等,實質是循序漸進開展兩岸交流,這對今天已走向深入的兩岸關係發展,依然具有啟迪意義。

章念馳回憶道,當年“汪辜會談”召開前,汪老曾召開多次會議,聽取各方意見,研究“談什麼”、“怎麼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框架是“談的基礎”。後來在會談過程中,又形成了“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大方向。

日前在滬舉辦的“紀念汪辜會談20週年”座談會上,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說,回顧20年曆史,可以發現兩岸關係並非一帆風順,近年來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的成果來之不易,也只有制度化協商,才能保證兩岸關係正常有序發展。

黃仁偉分析,“汪辜會談”的舉行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對“一個中國”內涵和框架的有益探索,如今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兩會今後使命更加重大,需要借鑒前人智慧,同時也要有克服更大困難的勇氣。

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傑認為,在回顧“汪辜會談”的同時更要展望未來,當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和平發展需要蓄積更多新動力。他提出,兩岸之間已經形成的共同記憶,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已經形成的協商基礎,應當進一步鞏固;兩岸間的協商,今後應更加全面化、制度化、優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