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委會結構「排謝堵蔡」的另兩個觀察點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雖然已經召開,但蘇貞昌籍此進行「排謝堵蔡」的餘音仍在「繞樑三日」。而且除了是在「中委會」九名成員安排上實行「圍剿」蔡英文、謝長廷戰略的「主旋律」之外,還有著兩道「副旋律」,其一是蘇貞昌無情封殺蔡英文提出的將縣市長及青壯世代納入「中委會」運作的主張,其二是蘇貞昌在邀請社會各界與學者專家出任「中委會」的諮詢委員時,也刻意排除前主席蔡英文、謝長廷、許信良的人馬,而這些學者專家大多是民進黨內的「交流派」。

實際上,在蘇貞昌陸續釋出「中委會」成員的名單,及宣佈「中委會」召開首次會議的日期之後,蔡英文曾以自己公開發聲及透過中執委蔡易餘向中執會提案的方式,要求將黨籍縣市長及青壯世代「立委」納入「中委會」的運作,其中黨籍縣市長應為「中委會」的當然委員。但此議甫一提出即遭到蘇貞昌的強力狙擊,雖然他承諾將會擴大參與「中委會」,但卻並沒有承諾將黨籍縣市長和中生代「立委」納為「中委會」委員。據說,蘇貞昌為了防避黨內外對他「排謝堵蔡」的議論,也沒有做得太「絕」,打算把黨籍縣市長、青壯派「立委」納入由學者專家、社會賢達及公民團體組成的「中委會」四個諮詢小組。

這就打爛了蔡英文的密底算盤。蔡英文之所以提出這個主張,顯然是看到「中委會」九名委員的構成,極為不利於她,及她要推動「總統」敗選檢討報告中「縮短最後一裏路」的進程,因而希望能透過讓將黨籍縣市長及青壯世代「立委」納入「中委會」運作的方式,來稀釋「中委會」的「獨」味,並擴大黨內「交流派」在「中委會」內的實力。

實際上,黨籍縣市長由於必須出政績,而目前台灣地區的地方治理,尤其是農業縣的經濟收入,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度極大。這也正是大陸國台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在屬於民進黨「大票倉」的台灣中南部「走透透」,受到當地地方首長熱情接待和農漁民親情歡迎的主要原因,因為鄭立中為他們牽線,與大陸簽署了大量的銷售合約,使他們的產品得以又快速又高價地售出。因此,民進黨執政縣市的行政首長,盡管政治立場有所不同,但對兩岸交流基本上是持歡迎態度的。而民進黨中生代「立委」,也大多是屬於「交流派」。因此,他們倘加入「中委會」的運作,有利於改變目前「中委會」內「拒中派」佔多數的格局,減低「獨」味,增強「交流派」的實力。

另外,蔡英文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用意,就是要牢牢掌握住黨籍縣市長這些「大莊腳」。眾所周知,在台灣地區的「總統」選舉中,本黨籍縣市長就是本黨籍「總統」候選人的「大樁腳」,而「椿腳」即是候選人通過社會關係網絡而在選區內所布建的選舉動員或賄選買票的據點。在傳統的選舉「布樁」過程中,候選人「椿腳」大致上可分為大、中、小三級,而形成類似金字塔形的選舉動員組織。大盤的「椿腳」是縣市長及縣市議員,「中椿腳」是鄉鎮長及鄉鎮級的民意代表,「小椿腳」是村裏長、家族族長、彩票組頭及候選人的親友等。傳統「布樁」拉票甚至是買票的選舉方式,有如候選人彼此之間社會關係資源和財力的較量,使得選票的勝負取決於候選人誰的人脈廣、關係夠,誰的財力雄厚出得起高價碼。黨籍縣市長「大椿腳」一般上對蔡英文懷有好感,一方面固然是出於對兩岸交流的觀點基本相同,另一方面是蔡英文曾選過一次「總統」,這些縣市長作為「大椿腳」,已與她頗為熟識,有著「戰友」式的情感。現在既然蔡英文還希望能再選「二零一六」,兩者之間就有互相利用的價值。蔡英文將黨籍縣市長拉進「中委會」,有利於增強他們在黨中央決定兩岸政策方向時的話語權,並對蔡英文「知恩圖報」;而蔡英文則利用基本是屬於「交流派」的黨籍縣市長來壯大自己的陣容,力圖壓低「拒中派」,以創造一個有利於自己選情的黨內政治氛圍。

但蘇貞昌明顯也看到了這一點,當然不會讓蔡英文「予取予奪」。何況,《中國事務委員會設置要點》也規定,其成員為七至九人,現在的九人已是置頂,不可能再容納黨籍縣市長和青壯年「立委」。不過,「設置要點」只是民進黨的一個比較鬆動的內規,由中常會或中執會即可通過其修訂議案,而中常會是每星期開會一次,中執會也只不過是每星期開一次會,要修改並不困難。但看來,蘇貞昌不可能會輕易棄守這個「關口」。

至於「中委會」諮詢委員的名單安排,更是蘇貞昌「排謝堵蔡」的「傑作」。因為他在邀請社會各界與學者專家出任「中委會」的諮詢委員時,刻意地排除了前主席蔡英文、謝長廷、許信良的人馬,而這些學者專家則大多是民進黨內的「交流派」。實際上,這個名單是在「中委會」成立之前就已決定了的,因而並非是由「中委會」議決通過的名單,而是由蘇貞昌一人決定,或是先有其頭號智囊吳釗燮建議,再由他自己定奪。而在這三十七人名單中,除不願公開的之外,包括有陳明通、施俊吉、蔡宏政、陳文政、林濁水、邱太三、黃偉峰、董立文、賴怡忠、童振源、邱俊榮、蘇建榮、陶儀芬、李明峻、吳志中、胡鎮埔、蔡明彥、邱垂正、姜皇池、何明修等人。依其專業區分,涵蓋政治、經濟、金融、社會、國際關係、國防戰略、及人權等各個領域;如依經歷分析,除專家學者外,也包括多位前政務官,並有來自對岸熟悉中國政情與社會發展人士。其實在「中委會」召開首次會議之前他們已經開展工作 ,依其專業範疇,劃分為四個委員會,分別是政治組、經濟組、社會組、安全組,並分別由陳明通、施俊吉、蔡宏政、陳文政出任召集人。

這個名單,其中一個重要構成是在陳水扁時期出任過「陸委會」正副主委的前政務官,如陳明通、邱太三、黃偉峰、童振源等;有的則是曾任過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如董立文、賴怡忠等;也有曾任過「陸委會」主委的秘書的,如邱垂正。

但另有部分曾任過民進黨中國事務部正副主任的人士,如顏建發、許淑芬、梁文傑、張百達、餘莓莓等,卻未被邀請。其中梁文傑還曾參與《台灣前途決議文》,和「陳七條」的起草,並將陳水扁兩道公投題的構思化為文字題。很明顯,他們因為或是謝長廷、蔡英文、許信良的人馬,或是「和中派」,甚至只不過是由原先的「親蘇」立場退卻,而被蘇貞昌拒之門外。另外,黨內幾位經常鼓吹「民共交流」的秀才,包括曾任過「立委」的郭正亮、曾任陳水扁辦公室主任的陳淞山,還有《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等,也未獲邀請。

同樣,作為蔡英文的智襄之一的羅致政,也沒有在名單內。其實,羅致政與吳釗燮都是「新台灣國策智庫」成員,並與劉世忠合寫了《台灣民主鞏固--政權輪替的國家安全挑戰》一書,吳釗燮沒有理由忘記他,很可能是蘇貞昌拒絕了吳釗燮的建議。而羅致政只能是自嘲,因為他是新北市黨部主委,而不能出任此職。倘此邏輯成立,梁文傑也因為是臺北市議員,而不能為民進黨貢獻自己在此領域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