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國為何“被迫”登頂珠峰

1955年,中國人第一次接觸現代登山運動,地點是在蘇聯。那時,蘇聯在登山運動方面發展得比較好,可他們沒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鑒於中蘇之間特殊的友鄰關系,蘇聯提議,兩國共同組隊攀登珠峰。在蘇聯的幫助下,1956年中國有了登山隊。

意外變化蘇聯人撤退

珠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境。對於珠峰的歸屬,當時中尼雙方存在爭議。劃界談判時,中方提議,將邊境線劃在珠峰頂峰,但尼方認為,珠峰完全在尼泊爾境內,與中國無關。中方曾建議給這座山起個統一的名字,叫做“友誼峰”,但尼方拒絕接受:“你們中國人都沒上去過,怎麼能說是你們的?”

這樣的反問緣於尼泊爾人的率先登頂。1953年5月29日,39歲的尼泊爾向導丹增‧諾蓋和新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從南坡登頂珠峰,成為歷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頂的隊伍。尼泊爾是印度的附屬國。印度人一度叫囂,中國人從來沒有登上過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根本不能算是中國的領土範圍。正是這樣的背景,使得中國攀登珠蜂陡然間成了一項莊嚴的政治使命。

按照中蘇雙方約定,兩國於1958年選拔隊員訓練隊伍,1959年正式攀登。剛剛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的王富洲通過層層考核順利入選。

准備工作按部就班展開,可是,蘇聯政府-紙命令,當時在中國的所有蘇聯專家-夜之間全部撤退回國。

三次行軍損失慘重

雖然面對諸多困難,但1960年3月,200多入的隊伍還是集結於珠峰大本營。按照蘇聯人教的辦法,登山隊計劃步步為營逐漸適應,分4次行軍完成登頂。 第一次行軍,登山隊前進至6400米高度,沿途建立3個高山營地,並將物資和裝備運到6400米。完成既定任務後,隊員撤回大本營休整。

第二次行軍,登山隊打通從北坳底部到頂端的“登山公路”,在7007米建立營地。

按照計劃,第三次行軍的基本任務為偵察突擊頂峰的路線並建立突擊營地,如果條件成熟則相機而動直接登頂。然而行動過程中天氣突變,雖然3名隊員在8500米建立了突擊營地,但此時全隊共有50多入不同程度凍傷,包括隊長史占春在內的多名主力隊員不得不抱憾退出,另外還有兩名隊員犧牲。

在前幾次行動中擔任運輸任務的王富洲,此時人選第四次行軍突擊組,組長為登山隊副隊長許競,隊員還包括劉連滿和貢布。

臨危受命沖刺登頂

第四次行軍是從5月17日開始的。6天后,許競,王富洲、劉連滿和貢布4名突擊隊員到達8500米突擊營地,屈銀華亦率運輸隊員隨後趕到。

5月24日上午9點多,4名突擊隊員向頂峰進發。剛剛走出幾十米遠,許竟突然兩次倒下。只能趕緊讓運輸隊員屈銀華頂替許競參與沖頂,王富洲則臨危受命擔任突擊組組長。

中午12點多,4人來到“第二台階”,這是一個高約30米的天險,平均坡度在80度左右。他們發現,“第二台階”下半部分岩石上有一條裂縫,可容一人通過,從裂縫中間爬上去之後是一段高約6米的峭壁,幾乎直上直下,而且光溜溜的無處下腳。

最後劉連滿想出了搭人梯的辦法,屈銀華借助劉連滿的托舉,在岩石上砸進兩枚冰錐,穿上保險繩,並利用保險繩第一個爬上峭壁頂端。其他3人亦如法炮製,成功突破“第二台階”。

劉連滿在此處耗盡體力無法繼續前行。在海拔8700米處,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繼續向頂峰進發。此時天色已晚,3人決定摸黑前進。

借助微弱的星光和雪光,最後沖刺走得異常艱難,找不到路線,只能用手摸索著往上走,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食,3人體力都下降得很厲害,有些地方完全是一寸一寸爬上去的,從8700米到登頂,上升100多米花了10多個小時。

登頂時間為5月25日淩晨4點20分,環顧四周,除了夜空和閃亮的星星,再也無路可走,他們這才確信已經完成了這項艱钜的使命。